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射生物效应

放射生物效应

第四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1.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1、外照射与内照射 2、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 3、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 4、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5、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6、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第四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1.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1、外照射与内照射 辐射源在体外,从体外对肌体进行照射称外 照射. γ 射线、中子、X射线等穿透力强,一般 用于外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肌 体,在肌体内发射出射线产生生物效应称内照 射.内照射一般以射程短、电离强的α、β射线 为主。
假愈期
2.处理原则 脱离辐射源或避免受到刺 激和再次受到照射 及时洗消去污处理受污皮 肤 抢救致命性损害:全身治 疗、局部治疗及手术治疗
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指由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或由职业 性以及医源性小剂量射线的长期照射后引起的 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年累 积量一般大于15Gy。
3、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 近期效应是指受照射数小时至几周内出现 的效应.可分为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两种.主要 发生于核事故或核武器袭击的受害者, 或在较 长时间内受到超过剂量限值的辐射引起的全 身慢性损伤. 例如急性放射病和急性皮肤放射 损伤均属于急性效应;而慢性放射病和慢性皮 肤放射损伤则属于慢性效应.
远期效应
远期效应是 辐射致白内障、辐射性遗传效应等。远 期效应包括躯体晚期效应和遗传效应。
第四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1.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4、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受照射个体本身发生的各种效应称为躯体 效应.如辐射所致的骨髓造血障碍、白内障等. 受照射个体生殖细胞突变,而在子代身上表现 出的效应称遗传效应.这是由于电离辐射造成 受照者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引起基因突 变和染色体畸变, 导致后代先天畸形、流产、 死胎和某些遗传性疾病。
100
畸形 智力低下 诱发癌症
一、胚胎死亡
胚胎死亡:植入前期的胚胎(受孕9d内) 不能着床或不在不易察觉时就死亡。 植入前期的胚胎对射线高度敏感,较小 的剂量即可导致胚胎死亡。
二、畸形
器官形成前期(9-56d):又称胚胎期,对 射线敏感度高,导致正在发育的器官组织细胞 损伤,造成器官畸形,属于确定性效应,阈值 0.1Gy。
三、智力低下
胎儿期(9-38w):指各系统器官发育的阶 段,敏感度下降,主要引起发育障碍,包括神 经和泌尿生殖系统。属于确定性效应。 表现:小头症和智力低下。妊娠8-15是引发 智力低下最敏感时期、其次是16-25周。
四、诱发癌症
发育中的胎儿对电离辐射致癌作用比成年或 幼儿更敏感。 表现:受照胎儿在出生后10周岁内儿童白血 病及其他癌症发病率增高。
II
III
2.处理原则(最重要原则:对症治疗) I度:保护局部皮肤、避免 外伤和过量照射 II度:减少射线接触或脱离 放射性工作,并积极治疗 III度:脱离放射性工作,局 部及全身治疗,手术治疗。
三、放射性皮肤癌
指明确由电离辐射诱发的皮肤恶性癌肿。
一般认为遗传和致癌效应是电离辐射的随机性 效应。
确定性效应
表3:成年人性腺、眼晶状体及骨髓的确定性效应阈值估计值 组织和效应 一次短时照射所 多次照射所受 多年中每年多 受总剂量(Sv) 总剂量(Sv) 次照射的剂量 率(Sv/a) 睾丸 暂时不育 永久不育 卵巢不育 眼晶状体 浑浊 视力障碍 骨髓造血功 能低下 0.15 3.5~3.6 2.5~6.0 0.5~2.0 2.0~10 0.5 指标不适用 指标不适用 6.0 5.0 > 8.0 指标不适用 0.4 2.0 > 0.2 > 0.1 > 0.15
第四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1.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5、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是指效应的严重程度 (取决于细 胞群中受损细胞的数量或百分率) 与受照剂量 的大小呈正比(注:不是指发生率). 随机效应是 指效应的发生率(不是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 大小有关,如遗传效应和辐射诱发癌变等. 这种 效应在个别细胞损伤时(主要是突变)即可出现.
第四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1.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确定性效应 由于射线照射杀死相当数量细胞,而这些细胞 又不能由活细胞的增殖来补充,由此引起的细胞 丢失可在组织和器官中产生可检测出的严重功 能性损伤. 确定性效应存在一个阈值量. 单次(即 急性)低于几Gy的剂量照射, 很少有临床意义的 有害作用,但性腺、眼晶状体和骨髓因对射线敏 感,效应发生的频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1.临床表现与分度诊断标准
分度 I 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失去弹性、脱屑、指纹变浅或 紊乱。指甲灰暗或纵脊、带状色甲、甲脆 易劈裂。 皮肤角化过度、皲裂、较多疣状突起或皮 肤萎缩变薄、指纹紊乱或消失、指甲增厚、 变形。 长期不愈的溃疡、角质突起物、指端严重 角化与指甲融合、可合并肌腱挛缩、关节 变形、强直。
§3. 皮肤效应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皮肤癌症
一、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指身体受到一次或短时间内多次大剂量外照射 所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及皮肤溃疡。
1.临床表现与分度诊断标准
分度
I
初期反应
II
III
IV
临床症状 参考剂量 明显期 (Gy) 》3 行囊丘疹、 暂时脱毛 2-6w 红斑 脱 毛 、 红 》5 斑 》10 红 斑 、 烧 1-3W 二次红斑、 灼感 水泡 》20 红 斑 、 麻 数 小 时 至 二次红斑、 10D 木、瘙痒、 水泡、坏 死、溃疡 水肿、刺 痛
表4 各器官对总危险的相对贡献 组织 致死癌概率 遗传效应 寿命损 器官 (万人-1Sv-1) (万人-1Sv-1) 失a 膀胱 骨髓 骨表面 乳腺 结肠 肝 肺 30 50 5 20 85 15 85 9.8 30.9 15 18.2 12.5 15 13.5 组织 致死癌概率 遗传效应 寿命损 器官 (万人-1Sv-1) (万人-1Sv-1) 失a 食管 卵巢 皮肤 胃 甲状腺 其余组织 性腺 30 10 2 110 8 50 11.5 16.8 15 12.4 15 13.7 20
发生在皮肤受照严重的区域,也是在射线所致。
发生在皮肤受严重放射性损害 的部位
放射性溃疡基础上恶变而来
多数是鳞状上皮癌 不在皮肤严重放射性受损的部位皮 肤癌不能诊断
2.处理原则 患部避免再接触射线 尽早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时应考虑患者的 肢体功能
第四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4. 生物靶的调节作用
DNA(或基因组)和膜(特别是核膜)是主要 的靶位,是引起细胞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的关键
> 0.4
第四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1.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随机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无剂量阈值.电离辐射使细胞发 生了改变而未被杀死,经一段潜伏期后,可呈现 恶变,即致癌效应.效应发生的概率正比于剂量. 如果损伤发生在传递遗传信息的细胞上, 就会 产生遗传效应.
§1.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直接作用
直接作用:主要指处于射线径路上的具有 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吸收 射线能量,使之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的断 裂等变化。
第四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1.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2、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
当外照射的射线照射身体某一部位,引起局 部细胞反应者称局部照射.局部照射时身体各 部位的敏感性依次为腹部 > 盆腔 > 胸部 > 头 部 > 四肢.当全身均匀或非均匀受到照射而产 生全身效应时称全身照射。
第四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1.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糖链断裂和失活
核酸损伤,造成细胞死亡
生物靶调节与自由基
生物靶调节(调
节、修复细胞功能和 膜功能)
自由基损伤:
(破坏细胞膜及损 伤细胞功能)
第四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生物靶调节
稀释效应 氧效应
防护效应 温度效应 抗自由基的氧化酶系效应
致癌效应 ICRP列出与放射有关的12种癌症:
甲状腺癌 乳腺癌 肺癌 食管癌 胃癌 肝癌 结肠 癌 胰腺癌 唾液腺癌 肾肿瘤 膀胱肿瘤 白血病
近期效应
近期效应三种类型
表2 近期效应类型 临床症状
造血器官(骨髓)损伤型 消化系统(胃肠)损伤型 中枢神经( 脑 )损伤型
估计剂量rad 50 ~ 100 150 ~ 400 400 ~ 600 600 ~ 2000 数千以上
大体无症状,有时有轻度前驱性症状 轻度急性放射病,暂时性呕吐,轻度造血机能损伤 造血机能损伤(有胃肠道损伤) 胃肠道损伤为主,造血机能严重损伤(吐泻,肠细 胞剥落,淋巴组织破坏,大量便血) 中枢神经损伤,伴有剧烈发展过程,数h或数d死亡
§1.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间接作用
间接作用:指射线径迹外的生物分子,通 过其周围的介质与辐射作用时产生的自由基, 再与生物分子作用而引起生物分子的损伤;水 是直接接受者。
§2. 胎儿出生前的受照影响
胎内照射效应:精子与卵子结合经过植入前期 器官形成期和胎儿期任何一段时间受到的照射。
§2. 胎儿出生前的受照影响 胚胎死亡
染色体畸变是DNA损伤的结果,蛋白质和酶的辐 射效应及重要代谢的紊乱是引起生理、病理变化 的重要因素。 射线损伤与机体的修复的相互作用、相互拮抗, 决定着细胞的存活、老化、癌变和死亡。
一、辐射与自由基
自由基的定义:带有一个或多个不配对电子的 分子或原子团,有极强的活性。
自由基的损伤机制
破坏细胞膜 使细胞失活、结构改变、化学链断 裂,或使蛋白质交联和聚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