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6 年第 3 卷第 29 期2016 Vol.3 No.295782精神分裂症患者持续使用氯氮平10年后的不良反应调查吴为民(黄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黄山 245000)【摘要】目的 回顾性对比探讨服用氯氮平持续性治疗精神分裂症10年后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探讨氯氮平长期用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跟踪调查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10年后得白细胞计数、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值、转氨酶水平、血尿素氮以及心电图。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实验组患者10年来接受单一氯氮平维持治疗;对照组患者10年来接受氯氮平联合齐拉西酮进行综合治疗,根据统计结果探讨氯氮平长期用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有效性。
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10年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要不良反为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结论 单一应用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进行维持治疗长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选择其他精神类药物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效率及安全性,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氯氮平;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6.29.5782.02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基本个性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类疾病[1],临床体征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严重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相关文献报道[2],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为较高,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患者意识障碍,失去劳动能力,部分患者甚至有暴力倾向,严重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临床有许多治疗精神类疾病药物,氯氮平即这些药物中的一种,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疾病类药物,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该药临床应用价值评价有待继续完善,而且长期临床应用经验表明氯氮平具有较为严重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通过设计对照试验回顾性探讨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期临床毒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32~56岁,平均年龄为(41.6±8.35)岁;病程10~11年,平均病程为10.34年。
实验组男44例,女16例;年龄33~58岁,平均年龄为(42.8±8.07)岁;病程10~11年,平均病程为10.41年。
1.2 入选标准本次试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为临床确诊病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本次调查。
1.3 方法1.3.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氯氮平(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571)口服维持治疗,50 mg/次,2次/d。
1.3.2 实验组实验组患者接受氯氮平(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571)口服,25 mg/次,2次/d;联合盐酸齐拉西酮(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141)口服,20 mg/次,2次/d综合治疗。
对比统计用药十年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3]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用药十年后实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61,P<0.05)。
两组患者用药10年后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值、转氨酶水平、血尿素氮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体重指数、心电图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并发多种不良反应症状.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服药10年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组别n白细胞减少空腹血糖值转氨酶水平转氨酶水平体重指数≧23心电图异常总不良反应实验组602(3.33)5(8.33)7(11.67)8(13.33)29(48.33)23(38.33)46(76.67)对照组601(1.67)6(10.00)7(11.67)7(11.67)20(33.33)16(26.67)29(48.33)x2--0.382-5.925-0.041-0.638 5.913 6.2449.016 P->0.05>0.05>0.05>0.05<0.05<0.05<0.053 讨 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该病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4],抗精神类药物一般在控制患者精神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但药物治疗虽然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并不能彻底治愈疾病。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悲观、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疾病预后生活质量[5],精神分裂症一般很难痊愈,最好的状态是依靠药物维持治疗,帮助患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氯氮平、氯丙嗪、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6]是临床常用的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氯氮平是临床常用的精神DOI:10.16281/ki.jocml.2016.29.044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6 年第 3 卷第 29 期2016 Vol.3 No.295783分裂病临床治疗药物,长期临床治疗经验表明该药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一般较小,适用于长期临床维持给药。
但是近年来相关文献[7]研究发现,氯氮平具有较强的血液系统毒性,易引起患者心率失常,严重时会引发心血管类疾病,同时长期用药会导致患者体重指数升高,不利于患者健康。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氯氮平作为苯二氮卓类抗精神疾病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临床应用数据丰富,虽然该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部分阴性症状均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改善作用,但是氯氮平易诱发较为严重的迟发型运动功能障碍及锥体外系反应。
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氯氮平临床主要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体重增加、便秘、白细胞减少、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等[8],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新药的不断问世,各种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的精神类药物逐渐问世,大量临床数据表明采用联合用药方式对精神分裂症进行维持治疗不但在提高临床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用药期间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本次研究通过设计对照试验对氯氮平用药10年后不良反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氯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期用药方面的临床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用药10年后单独服用氯氮平进行维持治疗实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氯氮平在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方面虽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血液系统副作用较高,长期用药对患者 毒副作用较强。
为提高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采用联合用药方法弥补单独用药的不足,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保护能够显著降低氯氮平长期用药过程中对患者的伤害,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性,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李 璠,邓粤贤.时间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6):119-120.[2] 张 静,火静兰,朱美利.健康教育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66-67.[3] 蒋丽红.氯氮平口腔崩解片与氯氮平普通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478-479.[4] 李 萍,赵淑君,李凤敏,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196-197.[5] 李 璠,邓粤贤.时间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6):119-120.[6] 王 青.长期服用利培酮、氯氮平及氯丙嗦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21):114-116.[7] 屈跃中.氯氮平联合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14-15.[8] 杜美凤.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文摘,2016,16(80):333.本文编辑:吴玲丽11.6%(5/4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000,P >0.05)。
3 讨 论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临床特点为多发性动脉炎、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出疹等,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4]认为因患者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活化,被激活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对微小血管的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血管炎,最终进展为川崎病。
目前,临床多应用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该方法属于被动免疫疗法,可将免疫球蛋白内抗体输送给患者,与生物血管Fc 受体结合,诱使巨噬细胞吞噬与转移免疫复合物,阻止免疫血管炎进展,并经负反馈调节,减少抗体产生,增加B 淋巴细胞数量与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减少血栓形成,且可通过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起到中和毒素及杀死病毒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炎症。
但临床研究对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时间意见尚未统一,本研究结果显示,退热时间组间比较,常规组短于晚期组,且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常规组25.6%,明显低于晚期组的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与症状消退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明在川崎病患儿发病5~10 d 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且反应性较好。
谭静[5]研究提示,当川崎病发病6~10 d 内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为28.6%,而当病程≥10 d 再应用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为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血管壁中层水肿在川崎病发病早期最明显,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则炎症细胞会广泛浸润冠状动脉,致使冠状动脉扩张,因此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冠状动脉损伤。
综上所述,在川崎病患儿发病5~10 d 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退热时间,且反应性较好,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张军丽.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96-97.[2] 闵 锋,朱少元,李娇春.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时间以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1):671-672.[3] 蒋 曼.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9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3):75.[4] 杨 雯.不同时间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65-66.[5] 谭 静,马洪梅,姚 毅.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时间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6):1240-1242.本文编辑:卢 娇(上接57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