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是指天上一群群的恒星组合。
自从古代以来,人类便把三五成群的恒星与他们神话中的人物或器具联系起来,称之为“星座”。
恒星或星座的起落在古代常常用于导航和时间的确定。
基本介绍
历史起源
西方古代
西方星座起源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
据说,所谓的黄道12星座等总共有20个以上的星座名称,在约5000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就已诞生。
并用假象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把它们想象成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结合神话故事给它们起出适当的名字,这就是星座名称的由来。
希腊神话故事中的48个星座大都居于北方天空和赤道南北。
中国古代
为了便于研究,人们把星空分成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
中国很早就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
现代确定
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公布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方案。
北天拱极星座(5个)北天星座(19个)黄道十二星座(12个)赤道带星座(10个)南天星座(共42个)
西方12星座日期
水瓶座:1月21日- 2月19日双鱼座:2月20日- 3月20日
白羊座:3月21日- 4月20日金牛座:4月21日- 5月21日
双子座:5月22日- 6月21日巨蟹座:6月22日- 7月22日
狮子座:7月23日- 8月23日处女座:8月24日- 9月23日
天秤座:9月24日- 10月23日天蝎座:10月24日- 11月22日射手座:11月23日- 12月21日魔羯座:12月22日- 1月20日
太阳系行星
1、水星
2、金星
3、地球
4、火星
5、木星
6、土星
7、天王星
8、海王星
9、冥王星
基本简介
太阳系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
它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冥王星已被开除)、至少165颗已知的卫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这些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带的天体、彗星和星际尘埃。
依照至太阳的距离,行星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木星与土星称为近日行星,天王星与海王星称为远日行星)
详细资料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公转)。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3%、氦约占27%,其它元素占2%。
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
行星简介
水星
水星中国古代称为辰星。
是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其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密度较高。
自转周期很长为58.65天,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水星在88个地球日里就能绕太阳一周,平均速度47.89千米,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
无卫星环绕。
它是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行星,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水星朝向太阳的一面,温度非常高,可达到400℃以上。
但背向太阳的一面,长期不见阳光,温度非常低,达到-173℃。
金星
金星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
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
白金星。
公转周期是224.71地球日。
它有时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
地球已有44~46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30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60万公里,在行星中排第三位,它的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列第五位。
火星
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相近,公转一周则花两倍时间。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
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
火星两极皆有水冰与干冰组成的极冠,会随着季节消长。
木星
木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距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为第五,亦为太阳系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
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中心温度估计高达30,500℃。
从东到西有40,000千米,从北到南有
13,000千米,面积大约453,250,000平方千米。
古代中国称之岁星,取其绕行天球一周为12。
木星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是其它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还多,是地球的318倍,而体积则是地球的1,321倍。
木星并不是正球形的,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星星,仅次于太阳、月球和金星。
土星
土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于第六、体积则仅次于木星。
并与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气体(类木)巨星。
古代中国亦称之镇星或填星。
土星公转周期大约为29.5年,
我国古代有28宿,土星几乎是每年在一个宿中,有镇住或填满该宿的意味,所以称为镇星或填星,直径119300公里(为地球的9.5倍),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
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
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
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
天王星
天王星是太阳向外的第七颗行星,在太阳系的体积是第三大(比海王星大),质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轻)。
天王星是第一颗在现代发现的行星,虽然它的光度与五颗传统行星一样,亮度是肉眼可见的,但由于较为黯淡而未被古代的观测者发现。
天王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氢和氦,还包含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结成的“冰”,与可以察觉到的碳氢化合物。
他是太阳系内温度最低的行星,最低的温度只有49K,还有复合体组成的云层结构,水在最低的云层内,而甲烷组成最高处的云层。
海王星
海王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颗行星,是围绕太阳公转的第四大天体。
海王星在直径上小于天王星,但质量比它大。
海王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7倍,海王星上呼啸着按带状分布的大风暴或旋风,海王星上的风暴是太阳系中最快的,时速达到2000千米。
海王星的蓝色是大气中甲烷吸收了日光中的红光造成的。
尽管海王星是一个寒冷而荒凉的星球。
不过科学家们推测它的内部有热源。
和土星、木星一样,海王星内部有热源--它辐射出的能量是它吸收的太阳能的两倍多。
冥王星
冥王星,它曾经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但后来被降格为矮行星。
与太阳平均距离59亿千米。
直径2300千米,平均密度0.8克/立方厘米,质量1.290×10^22 千克。
公转周期约248年,自转周期6387天。
表面温度在-220°c以下,表面可能有一层固态甲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