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含答案(共4套)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含答案(共4套)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一)姓名:____________(一)汗水浇灌成功的出路发明大王爱迪生有句名言:①“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这句话是对成功之路的高度概括。

然而,这么多的汗水,都洒在了攀登“顶峰”的路上吗?不尽然,事实上,所有成功者无不在寻找②“路口”的过程中洒下了大量汗水。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从梯子上摔下来,人们惊慌失措地跑向爱因斯坦,可谁想到,爱因斯坦已经完全忘记了身体上的疼痛,正思考着另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笔直地摔下来?哦,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

”这一小小的事故,为他研究③“广义相对论”带来了很大启发。

也许你同时想起了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瓦特与蒸汽顶壶盖的故事吧?这三个故事有个共同点,就是有人能对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进行思考,从而有了重大发现和发明。

这三个主人公都被后人称为“科学巨匠”,他们是否天生运气好呢?一个一心想当飞行员的男孩来找空军上将,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飞行员。

上将没有回答他,而是带他一起去郊游。

回来后他对男孩说:“我发现四件小事会妨碍你成为飞行员:一是你只知道敲门,没发现有门铃;二是你在车站忘记了车票搁在哪里;三是由你做记录时,你不确定是否带了铅笔;四是你把我家门牌号记错了。

你说人们会把一架飞机交给一个这样的④‘细心人’吗?”事实证明,从偶然中发现真理的科学家们并不是运气好,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碗水端平的。

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养成留心观察、潜心研究的习惯的人才能够发现成功的“路口”,从而踏上成功之路。

1.文中标序号的引号的用法分别是:①;②;③;④。

A.表示直接引用的话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讽刺或反语D.表示特定称谓2.短文第1自然段中,“顶峰”的意思是,“路口”的意思是。

3.用“”画出文章的观点。

与这句话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B.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4.短文为了说明观点,选择了两类事例,一类是正面的,一类是反面的。

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例子,并在括号里用“正”“反”注明它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事例1: ( )事例2: ( )事例3: ( )事例4: ( )(二)怀疑与学问(节选)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章句》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章句》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是对选文中心论点的把握,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哪个事例作为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两句中的两个“这样”指代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A B D C2.研究的成果研究的问题3.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养成留心观察、潜心研究的习惯的人才能够发现成功的“路口”,从而踏上成功之路。

A4.事例1:爱因斯坦不顾从梯子上摔下来的疼痛,一心思考笔直摔下的原因,有了新的发现。

(正)事例2: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

(正)事例3:瓦特与蒸汽顶壶盖的故事。

(正)事例4:男孩因为不细心而不能做飞行员的故事。

(反)(二)、1.C 2.引用孟子的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有力地说明了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3.选择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说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

4.后两句是正面说理,前两句是反面说理。

5.一样。

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二)时间:90分钟得分:_________(一)悠悠童心当我和童年告别时,没有和它握过手,没有和它谈过心,更没有向它说一声“再见”!但每当我看见儿童——捉迷藏、跳房子、办家家酒……我的血就加快了流速,全身微微发热,心里格外兴奋。

每当我和儿童一起玩的时候——唱歌、踢毽子、跳绳……我就忘记了我已是20多岁的人。

我盼望成天和他们在一起。

终于在一起了!难忘啊——我们一起在蔚蓝的天空下阅读优美的散文、诗句,讲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我们一同在乡间田野上畅谈,又登上俏丽的小山,拾片红叶,采朵秋菊,跟着放牛娃唱牧歌;我们在充满神秘、哲理的松树林里捉迷藏,你找,我躲,这儿露出一角衣襟,那儿又冒出半个脑袋,林里充满了朗朗的笑声。

这些声音常常掀开我童年的窗帘——那时,我是一个“饥饿”的孩子。

法国的雨果说过,好奇是饥饿的粮食,每遇到它就想吃。

那么我的饥饿可算是个好奇症吧!因为这“病”的缘故,我很小就会拆卸玩具、收音机,安装小汽船,修手电筒。

知道了洋娃娃为什么会“哇哇”地叫;怎么使一块铁皮不沉水;懂得了野鸭为什么叫候鸟,而喜鹊又叫留鸟;想象着今后要到天宫去取桂花酒,下海里龙宫找龙王。

因为这“病”的缘故,妈妈说我是个淘气的野孩子;叔叔因为我拆收音机罚我看三本书;隔壁李奶奶说我长大了要翻天的。

啊,我希望我的“好奇症”继续下去,永远保持童心,永远在好奇中生活,永远过那追求、探索、惊奇、天真、快乐的儿童生活。

童心,童心把我带回到了50个小朋友的欢快笑声之中。

童心在跳动!在唱歌!在舞蹈!悠悠童心在我的心中……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神奇——()探究——()2.文章中的“饥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全文,你认为作者的职业是________,作者最突出的个性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没有和童年说“再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觉得留住童年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散文,看起来很散乱,可是你细细地读,就会发现文章条理很清晰,作者在文章开头先交代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再回忆________________,最后抒写自己现在的心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也像作者一样有“好奇症”吗?把你的“奇思妙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人类的“老师”科学家研究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人类自古以来就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

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

后来工程师模仿(fǎng)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科学家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鸡蛋捏不碎的问题,终于发现薄薄的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yún)地分散到蛋亮的各个部分。

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人民大会堂和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的建筑,屋顶都是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1、变换句子。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改成陈述句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改反问句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从蜻蜒、鲸、鸡蛋的哪一方面得到启示,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你的生活实际,写写我们身边哪些发明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而制作出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