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四部分第九款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应努力营造出单位文化,形成以单位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使单位获得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前言 一、远近大小各不同--我们的实际 我乡小学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上参差不齐。

200人以上的学校有1所,300人的学校有8所;最大的学校生数1235人,最小的学校生数10人。

其中,有些所基层小学距离中心学校所在地40公里左右。

这样的情况,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质量的提升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如何公平管理、有效管理、均衡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成为摆在学校班子成员面前的首要问题。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我们的困惑 边远学校的师资最成问题。

我们也出台了一些规定,进行了实施。

1.工作表现不好的老师轮岗到边远山区工作。

我们中心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凡在工作中弄虚作假、互相推诿、成绩考核差、民主测评差的老师必须无条件到边远学校工作。

2.原户籍地在边远山区的老师必须无条件回自己的家乡学校工作。

3.新毕业分配的老师,一律到边远山区任教。

这样,边远学校的师资问题解决了,但在实践和管理理论印证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大部分老师出现了消极心态。

主要表现在: 1.属于轮岗的教师存在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他们的意识是这样的"反正组织上认为我是一个差的老师,已经给我定性,我再怎么努力也是白忙,干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心态。

教学工作更不认真,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下降,出现了恶性循环。

2.原户籍地的老师回家乡任教,总是"忙完课堂下茶园","上课时是教师,下了课则是农民",消极应对工作,导致在当地干群中威信不高,形象不好。

3.新毕业的老师分配到边远学校任教。

他们缺乏监督引导机制,在学校所学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能紧密结合,错过了快速成长的时机,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社会心理学认为:所谓消极心态,是指个体因受自身或外在因素影响,而不满意于自身条件或能力,进而造成信心的缺失,而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又进而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的消极心理状态。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期的某个特定情景下出现一些暂时性的消极心态,过于消沉的行为反应,就会对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这时的消极心态就不再是短暂的心理反应,而是属于一种异常心理。

这种现象,让我们产生了诸多困惑。

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确保学校工作的扎实、稳步推进?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实践 以人(职工)为中心,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同样,在学校管理系统中,也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本原理"。

我们实施了"三本管理"方式。

所谓"三本",即"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

学校是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平台,是办学之本;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质量的根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所指向的对象。

三者唯有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能取得进步。

(一)以学校为本,保证教育公平 1.在办学条件倾斜,达到办学条件的均衡。

我校为边远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自然实验室、图书室、远程教育接收设备,使位于边远地区的学校跟平原校享受有基本相同的办学条件。

几年来,我们相继为龙通小学、石门小学、福德小学等寄宿制学校添置了冰箱、空调、消毒柜等,使寄宿生享受到了甚至比家庭还要好的生活条件。

2.开展"大校带小校活动"。

我们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开展了结对子活动。

开展了教学经费互助、教育科研互帮、教育资源共享、教师之间互访等活动,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均衡。

(二)以教师为本,促进教育公平 俗话说"有名师的学校一定是名校,但名校不一定有名师"。

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之本,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

因此,我们牢固树立"以师为本"的意识,着力于教师专业的发展。

1.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我们申报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研课题,中心小学、边远小学等10所学校的骨干老师参与了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一些边远学校的老师专业水平得以较快提升。

如尾厝小学的陈辉都老师,在参与研讨中不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反思的结合,已成长为我校的名师,成为尾厝小学乃至中心学校范围内的名师,中心学校将其的教学反思在全校内推广学习。

岐阳小学的王讯义老师,在课题研究中,致力于"语用教学"的研究,成长迅速,在语文学科教学方面颇有见地;中心小学吴月芳老师在课题指导下,致力于"精细语文"的研究……这样,中心小学吴月芳,平原学校王讯义,边远小学陈辉都,构成了教育科研的"三匹马车",均衡带动,全面发展。

2.职称评聘均衡,保证队伍稳定。

面对着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师,我们对职称评聘的名额进行了科学分配,即老中青各占一个名额,同时要求,凡是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和要参评高级职称的老师必须到边远学校任教2年以上。

在学年考评优秀时才调回原单位工作这样,俗话说"良好的心态决定工作状态"。

要参评的老师满怀希望地到边远学校工作,投入十分的热情;已经聘上职称的老师满心喜悦地到边远学校去工作,因为良好的声誉使他们在工作上产生了无穷的动力。

"由组织上要我去"向"我向组织要求去"的转变,使边远学校的师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教学成绩得到稳步提升。

几年的实践证明:正面的鼓励、良好的引导、科学的机制,是盘活教育资源、稳定教师队伍的良好保证。

3.外出学习机会均等,人人有学习的空间。

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每次学校、研讨、培训,我们在分配名额时,既关注中心小学和平原校的教师,更关注边远小学的教师参与培训。

"人人生而平等,个个都有机会"这句话,在我校的师资培训中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外出学习、研讨、培训,我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不同层次的小学中得到很好的落实。

4.合理安排工作,做到人尽其才 不同的个人,根据其能力大小,分别安排在适当层次的组织机构中,做到人尽其才,能者多劳。

因此,我们根据不同老师的能力、特长、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如工作细心、任劳任怨的老师主要负责寄宿生及后勤管理;熟悉电脑的负责做好学校的网站管理;具有写作特长的老师,负责做好宣传报道……几年来,全体老师在各自工作岗位中,均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取得了较高的成效,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能者多劳"。

(三)以学生为本,促进教育公平 "以生为本"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的需要;是对学生权益的尊重;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资源的均衡,教师素质的提升,他们共同指向的目标--学生这一学校教育的对象。

学校管理只有凸显以生为本,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落实。

1.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观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一位教育名家说过"素质教育要坚持的理念是:是小草就要让它装饰大地,是大树就要让它成为参天之材"。

只有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才能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2.树立"合格基础之上抓特长"的观点,培养特长学生。

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相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发展得快一些、水平较高一些,如果我们不注意发掘、引导、培养,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求各校成立兴趣小组,致力于培养合格基础上的特长生。

3.关注特殊群体,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办学点的撤并、父母外出打工,一些寄宿生、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应运而生。

因此,我们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保证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的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付出一份回报"。

健全的机制、科学的管理、有效的落实,学校各方面取得了累累的硕果。

1.学校方面。

在创建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过程中,在全校师生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风气,营造了"校园是我家,进步靠大家"的积极向上氛围。

2.教师方面。

一批骨干教师不断得以成长,很好地带动了全体老师的成长。

3.学生方面。

学生竞赛屡获佳绩。

极好地宣传了学校的教育成果。

五、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的期盼 如何做大、做强基础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打造教育强镇,我们在思考着,未来几年,把我乡小学打造成农村示范小学;逐步撤并山面学校,使山区的孩子更好地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农村教育的公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