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语文解题方法有人认为,语文靠的是死记硬背。
其实不然,语文当然少不了记,但是也要有方法的记。
语文更重要的是思考。
只要你在学语文时,一边思考一边有方法的记,就可以把语文学得颇有成绩。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即可。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
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即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地阐述概念。
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
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步】看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XX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XX景物组成了XX一幅画卷(或通过XX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XX的思想情感。
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XX表现手法,起到了XX表达效果。
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XX(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XX特点,表现了(突出了)XX思想、感情,起到了XX作用。
语文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就语文学科来说,如今阅读题中主观题是主流,这类题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1、“理解、认识”类。
包括字、词、句、段、章,要求谈阅读后的理解或认识。
这类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字面解释,然后再谈一点自己的感悟或体会,这种体会应该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联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2、“判断、分析‘手法’”类。
一般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
这种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判断,再答如何用这种方法?作用如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赏析类题目,只要按这三个方面去答,就不会有遗漏。
而通常会把“如何用”这一点答漏,难以得到满分。
3、“解释寓意”类。
答题时,应注意由此及彼、由物及人,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揣摩作者想说而没有明说的意思,不可仅就字面意思作答。
4、“指正”类。
如“文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等等,这类题目相对而言比较简单,重点在于读懂上下文,从中寻找。
5、“体会含义”类。
这种题目应由表及里,可先解释字面意思,再结合语境探究它的语境义,这语境义也就是作者用在这里的含义。
6、“分析表达作用”类。
这种题目一般考察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体悟能力。
应该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含义,再说明有什么作用。
7、“文章结构分析”类。
①开头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应该根据文体、文字特点作答。
在议论文、说明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在记叙文或小说中起交代环境、铺垫故事、设置悬念等作用。
②结尾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③开头结尾文字一起有何关系?一般是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
④中间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或者是总结上文,或者开启下文。
⑤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这种题目是考察学生运用材料或取舍材料的能力的,一般是回答“不行”,如果是插叙文字,它具有充实文章内容,帮助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如果是举例论证或说明,那就是论证或说明是否充分的问题。
如果是抒情议论的文字,那就可能是过渡的问题。
答题时应该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8、“叙述方法优劣的分析”类。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自然顺序安排材料,脉络清楚,便于理解。
不足的是太死板,无波澜,较平淡。
②倒叙:把故事的结局、或精彩片段放在开头,可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
但一定要与顺叙结合用,“倒”的部分结束时,语言上要有交代。
③插叙:在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件过程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有助于突出文章主题。
但也需要作一定的交代,否则容易造成叙述混乱。
具体答题时,应该根据题意作出判断。
9、“叙述人称优劣分析”类。
①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
但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空间狭小。
②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亲切感,便于抒情。
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③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具体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若是问为什么要用这种人称,那就答其优点;如果是问改成另一种行不行?那就应分析另一种人称的缺点。
10、“表达方式的分析判断”类。
常见题型有:①指出叙述的要素、线索、组材顺序等。
这类题只须据有关知识答题即可。
②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般来说就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烘托人物的心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突出人物性格等。
③判断人物描写的类型。
人物描写从描写对象来分,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等。
一般是起刻划人物性格的作用。
从描写角度来分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主要是烘托、突出描写对象。
④议论抒情的文字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般是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引资料、配图表等。
其作用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
⑥指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有: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特殊的有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推理论证、归谬论证、举例论证等。
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答题时要把这个观点找出来。
11、“概括大意”类。
先找其文或段的中心句,如果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浓缩段意或句意。
12、“仿写”类。
其题型有仿词、仿句、仿例;其要求有正仿、反仿、发散仿几种,所以答这类题时,首先应看清楚题目要求,再分析例子的特点,然后根据例子的特点来仿写。
13、“联想”类。
这类题又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正面联想,有的则要求反面联想。
其答题思路一般是先确立相似点,然后以相似点为出发点,展开联想,寻找正确答案。
14、想象写作题。
这类应先找到想象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奋笔抒写。
15、“对联”题。
应了解对联常识,注意对仗。
16、文章修改题。
常见类型有:①用词不当或不准。
②重复啰唆、语言不简洁。
③句式杂糅,不通顺。
④中心句与支撑句不合。
⑤句式不当,表意不准确。
⑥句序不当,不合逻辑。
⑦各部分缺乏衔接。
⑧首尾缺乏呼应。
⑨扣题不严或不扣题。
⑩标点用法错误。
了解了上述常见错误后,拿到修改类的题目,就可从以上方面去考虑修改,先找到错误,然后作些修改。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诗歌类别:山水田园、边塞、咏史怀古、咏物、咏怀(包括羁旅、思乡、登临和闺怨)等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语文答题技巧一、要点概括类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感想启迪类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1.词语品味: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手法,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2.句子品味: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