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

(一)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0.3%提高到2010年的76.1%
“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

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6.1%,比2000年提高25.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58个百分点。

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人均GDP达到29992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2.56倍,十年间年均增长9.8%,实现程度首次超过60%,达到6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6%,比2000年的0.90%几乎翻了一番,实现程度为7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1%,比2000年的39.0%上升了4.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6.2%;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9.95%,比2000年的36.22%上升了13.7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3.3%;失业率一直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二)社会和谐程度逐步改善,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7.5%提高到2010年的82.5%
“社会和谐”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

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社会和谐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2.5%,比2000年提高25.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50个百分点。

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为3.45,比2000年的2.85上升了0.60,实现程度为70.3%;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50.95%,比2000年的68.74%缩小了近18个百分点,已达到预定目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65.6%,比2000年的13.3%上升了52.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2.8%;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为99.25%,比2000年的110.64%缩小了11.4个百分点,实现程度接近100%。

(三)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86.4%
“生活质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

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6.4%,比2000年提高28.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81个百分点,在六大方面中实现程度提升的幅度最大。

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为10046元(2000年不变价),是2000年的2.73倍,实现程度为67.0%,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恩格尔系数为38.4%,比2000年的45.6%下降了7.2个百分点,已达到预定目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7.0平方米,比2000年的19.0平方米增加了8.0平方米,达到预定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4‰,比2000年的39.7‰降低了23.7个千分点,
实现程度为73.2%;平均预期寿命估计达到73.5岁,比2000年的71.4岁
增加了2.1岁,实现程度为98.0%。

(四)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84.8%提高到2010年的93.6%
“民主法制”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
指标。

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民主法制方面的实现程度为93.6%,比2000
年提高8.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达到82%,比2000年的60%增加了2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91.1%;以2000年为基期,从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
和生产安全四个方面综合来计算的社会安全指数,2010年实现程度达95.6%。

(五)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68.0%
“文化教育”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文化教育
方面的发展情况。

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实现程度为68.0%,比2000年提高9.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7个百分点。

从三项监测
指标来看,我国文化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2008年以来,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其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优势进一步凸显,2010年文化产
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2.75%,比2000年提高了将近1个百分点,实现
程度为55.0%;受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因素的影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0.22%,比2000年的11.68%下降了1.46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63.9%;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预计为8.64年,比2000年的7.79年提高0.85年,实现程度为82.3%。

(六)资源环境保护态势良好,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65.4%提高到2010年的78.2%
“资源环境”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

据监测,2010年中国资
源环境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8.2%,比2000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28个百分点。

从三项监测指标来看,由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实施,2010年单位GDP能耗已下降至1.21吨标准煤/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比2000年的1.4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17.6%,实现程度
为69.5%;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的耕地面积指数2010年为94.5%,仍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从空气、水、绿化等方面综合计算的环境质量指数达到
76.7%,比2000年的59.2%增加了17.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6.7%。

二、四大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上升,但区域间差距仍然较大
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看(见表2),十年间中国四大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明显提升。

2010
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88.0%,比2000年提高23.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7.7%,提高2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71.4%,提高18.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为82.3%,提高22.0个百分点。

从十年来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东部地区增幅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