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养生:《易经》如是说
作者:鲁湾
来源:《科学养生》2012年第09期
我国现已发现的古籍中关于养生的论述,大概《易经》算是比较早的了。
《易经》第27
卦就叫“颐卦”。
颐,就是颐养。
我们现在常说颐养天年,就是通过养生活到应该活到的岁数。
颐卦的卦象是“艮上雷下”。
艮代表山,山象征稳定静止;雷是自然现象,经常突然在空中炸响,所以象征激荡起动。
上面静,下面动,又象征人吃东西时的嘴,上颚不动,下颚上下活动。
有个成语叫大快朵颐,就是从《易经·颐卦》演绎来的。
在这卦的“初九”爻里说:“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舍弃你神龟般的聪明,看我鼓动腮帮子进食,必然导致凶险。
这里不仅讲了养生的一般规律,也讲了养生与饮食的关系。
在《易经》“彖传”里进一步解释说:“颐,贞吉,养正则吉也。
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
”“养正则吉”这句话对于中国历代养生家影响很大。
养生的“正”是指什
么?怎样才算“正”?各家却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答案。
其实,只要结合本卦上下文和《易经》的其他“大过卦”、“小过卦”以及“益损卦”等,不难推断出作者的原意思想。
“正”,就是一种阴阳平衡的自然状态。
这种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体现,这里静止的山和震动的雷达到了阴阳和谐,所以就吉。
《易经》认为“正”就是卦象中“爻”的阴阳性质与所处的位置的阴阳相符。
就是说事物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则为“中正”。
孔子对于什么是“正”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宥坐之器”又叫“欹器”,古代一种倾斜的盛水的器皿。
欹器在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当水注满欹器时,欹器会倾覆;只有水至欹器一半时,欹器是正的。
古人把欹器放在桌子上,以此来警示自己做事要“正” 。
中医养生的基本思想就是“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它的原始哲学渊源就是《易经》的“养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