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最新资料推荐------------------------------------------------------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反思一: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1、任务驱动下方有实效在本节课的核心过程推进中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是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观察现象。

效果相当不错,学生在有向任务的驱动下不会乱做,而且观察地有针对性,因此也就能发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能够准确地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能对教材中有些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加以改进。

课前我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仪器准备、课件制作等。

也把本节课学生实验亲自操作一遍,发现教材中燃烧蜡烛的第二活动: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来检验燃烧蜡烛产生的二氧化碳,我觉得实验效果不明显。

通过改进后,用点燃的蜡烛伸入盛有少许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用盖玻片盖灭后,摇晃广口瓶,实验现象很明显。

学生发现了广口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学习热情很高,1 / 9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都能动手实验,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表现出发现新问题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技能;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本课教学不足之处:1、对实验前的要求讲解不到位,学生实验数据分析不到位。

记得有一小组汇报:用干燥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雾状物出现,他说烧杯内壁雾状物是由于受热的空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滴。

当时我只是否定,并没有向那位学生解释清楚(烧杯内壁雾状物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另外,烧杯内壁出现雾状物现象是瞬间产生,我巡视时发现,有个别小组没有按要求进行实验,烧杯罩的时间过长,不能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

显然是我实验前的要求讲解不到位。

2、评价语言稍嫌单调,我开课班级是信大附小比较好的班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实验中发现比较多,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点评不到位,没有用多种形式的语言激励学生。

显然是我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

本节课给了我很大思考: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何---------------------------------------------------------------最新资料推荐------------------------------------------------------ 处理课堂中的一些细节?这都是我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反思二: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在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我在六年级二班上了《蜡烛的变化》。

一课下来,有诸多的感慨和想法,下面就略说一二。

首先,从教学的形式说起,因为这是一节公开课,我对教材的内容反反复复的专研了好几遍,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反复的推敲。

我将学生的动手实验放在重点进行。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上好这节课,事先做了大量准备,从备课设计教案,到找实验材料,一样一样的去落实,去分组、去配给。

但是现在想起来,我虽然为学生们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但是课上却并不尽如人意,没有设想中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点乱。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更加的努力。

再一个就是实际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还缺少深刻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还估计不足。

比如,我在教学中进行的猜想环节和制定方案的环节,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讨论思考,没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观的认为学生应该知道用什么方法的。

但是我在巡视学生的活动中和在听取学生的发言中,明显的感3 / 9觉到学生有欠缺的地方,并且只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正确有效的探究方法,而有少数学生却手足无措,随大流。

之后,我深深感觉到我们备课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做到备课的同时也要备人,备课时要尽最大范围的、全方位的考虑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承受能力。

我们要充分做好第二手准备,课堂上要灵活机动,适时调控,不能照自己框框去上课。

更不能让自己的框框框住了自己的思路,那样下去师生之间是不会有长足发展的,教学的收益也很微浅。

反思三: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蜡烛的变化》一课的教学目标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重点是通过蜡烛燃烧和熔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是: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让学生亲自做蜡烛熔化和燃烧实验,将科学探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运用,归纳概括出物质有两大类变化时,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理念。

---------------------------------------------------------------最新资料推荐------------------------------------------------------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学生探究活动非常有效,从自己设计方案到实验验证再到概括结论,整个探究过程完全是由学生进行。

学生目标明确,分工合作,活动过程积极专注,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只是在其中适时地指导、点拨,或者给学生的解释和结论做一个科学的概括,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四: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从接到授课任务的紧张,到备课的忙碌,等到真正上课却平静如常,我自己都感觉不可思议。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更多感觉是研课、备课的重要性,同时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静下心来,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值得继续发扬: 1、本课实验多但不难。

所以主要以学生放手探究为主,注重在探究中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尽力使学生能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2、教学中环环相扣,从问题引入、实验探究、检测拓展都不露痕迹的引领、启发学生实验验证,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在学生亲自获得证据的前提下,更多的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利用新知解释生活的实例。

3、尽可能的做到学科的融合。

从开课的诵读古诗到最后在诗词中体会物质的变化,以及词条5 / 9表的使用,我既想学生能准确理解、探究科学知识,也同时向使学生体会科学无处不在,也想更好的让学生了解科学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它学科是融合在一起的。

4、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出课堂。

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所以我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寻生活中的物质变化事例,继续走入生活中学习,让学习从课堂延续到生活大课堂。

虽然课中有自己的特色,但讲课中仍然存在不足,反思如下:1、实验方面。

(1)材料选取。

虽然顾及了能够让学生多些探究的内容,但是相同的实验组数太少,有时一两个小组汇报不全面,就没有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学生对认识会不全面。

(2)仪器使用。

酒精灯以前学生用过,但在这节中没有拿出来温习,就出现了一些错误操作:灯帽的平躺、用嘴吹灭酒精灯。

---------------------------------------------------------------最新资料推荐------------------------------------------------------ 还有坩埚、滴管的实验都有错误,所以还应做到仪器的规范使用。

(3)记录单的使用。

一节课重于探究,但实验效果并不可观。

学生忙于动手做,现象观察不够仔细,记录跟不上,动脑分析的更少,导致实验记录单的功效没有充分发挥。

2、教材的研读。

虽然我也也对教材进行研读,但有些方面仍然拿捏不准。

例如:课文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我多次试验效果都不明显,我知道应该用冷而干燥的烧杯,但对于学生实验,则比较难以实施,所以,改为将集气瓶罩在蜡烛火焰上方 1-2 分钟,观察瓶内有什么,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2-3 分钟,看看玻璃片上有什么,我在实验时看到明显的水珠,但学生实验时出现这一现象的非常少,我看到 8 组现象明显。

究竟怎样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仍然要研究。

3、细节还雕琢不够细腻。

有时给人师生配合不够紧密,有时教师忙于自话自说,变成独自的说教;有时学生探究过于放手,教师收回过于生硬,所以以后环节的衔接要自然、紧密。

一节课结束了,但是探究的脚步依旧匆匆。

7 / 9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以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仍然会作为指导我教学的宗旨。

反思五: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蜡烛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首先,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没有丝毫做戏的成分,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

个别地方稍嫌不足。

比如课堂语言不够精练;细节贯穿略有瑕疵。

---------------------------------------------------------------最新资料推荐------------------------------------------------------ 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结课有些匆忙,另外,评价语言也稍嫌单调,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遵循科学的要求探究,这个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

始终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角色上,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指导学生来展开研究。

9 / 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