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2、缺乏养老设施类型
中国现行的养老设施的法规规范对各种养老设施的定义并不统一。 各种规范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对面积规模、床位数、功能配置、 面 积、设备等问题进行了技术性规定,但没有涉及服务对象的类别、 护理人员的配置、 经营管理主体及付费方式等社会因素; 没有体现保持生活连续性、 营造居家生活环境的理念。福利院、 养老院、敬老院、 老年公寓的分类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以省、市、 区、县和街道的行政等级来划分的公立养老设施,以及近年开始发 展起来的民营养老设施,都仅按照面积规模或床位数进行分类,没 有按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照料特点进行类型划分。入住者中既有 能自理的老人,还有不同程度不能自理的老人混合居住,会影响双 方的生活品质,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进行照料。 养老设施的功能配置、面积指标、设备配置等也没有与老年人的健 康状况和照料特点相结合。 以多人间为主,使用面积偏小,私密性 差。
是的,我们总有一天 会老,但我们老了以 后的生活将是怎样呢? 这应该是很多不惑之 年的人会认真思考的 问题。
背景
中国未富先老 • 根据联合国新标准规定,一个地区 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 7%,就可以被称为“老龄化社 会”,而超过14%就被称为“老龄 社会”。中国一直是世界历史上人 口最多的家,“也是60岁以上老年 入最多的国家”。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例从13.26%,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 总人口比例8.87%。人口老龄化年 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 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 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 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 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 以上。

中国老龄化还呈现出以下特征: 1、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发展迅速。 2、老龄化人口中高龄化速度过快。 3、中国各地区老龄化发展不平衡。
背景
• 老龄化原因 • 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 • 二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 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 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中国养老的根源问题
1、缺乏护理保险制度
目前中国还没有护理保险相关的法律。护理保险的核心内容是为年老有疾病或伤残 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料的老年人,用保险金来补偿其照料费用。 首先,目前照料服务的费用完全由老年人及其家庭承担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支付负 担沉重。而且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持续的低生育率,一对独生子女夫妇 有时要面临着抚养12 位老人的局面,将无法承担起这些老人的照料服务费用。所以 急需建立起覆盖面广泛的护理保险制度减轻照料费用支付的压力。 其次,根据国外的经验,养老护理保险的支付与养老设施类型和照料服务是相对 应的。目前养老设施没有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照料特点进行类型划分,设施类 型较少,照料水平较低,收费较高,老年人生活品质较差, 民营养老设施经营困难 等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没有用护理保险制度来支撑养老设施所提供的不同类型的照 料服务。 第三,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国 家。模糊的养老设施类型划分使得照料服务缺乏针对性,老年人生活品质下降,造 成了有限的养老资源的浪费。 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将有效地实现养老资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养老设施类型体型
2、养老场所的空间构成
从老年人的照料服务、生活方式和需求评价三方面出发结合管理运营方 式和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确定功能配置、空间组织、使用面积、 职员配置和外延服务等,形成机构养老设施的空间构成。应最大限度地 创造有家庭气氛的有个人归属感的场所,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首先,应形成小组团的生活群体,建立起具有归属感的场所,减少集 体生活导致的陌生感,形成亲切的人际关系。 其次,注重居室的布置和设计,确保个人隐私,使老年人尽量保持居 家生活的作息方式,维持生活的连续性,形成具有家庭亲切感的环境。 第三,养老设施发挥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作用。设置通所照料、日托 服务,尽可能地服务社区。使入住养老设施的老年人有机会与外界接触, 减少生活环境的封闭感。也让社区中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能充分使用养老 设施的服务。
养老
从“养儿防老”到社会化养老
养老从来就不是一个新话题,"老有 所养"是世代遵循的准则,不过传统 的模式很简单,即“养儿防老”— —养老是每个家庭自己的事,属于 伦理道德范畴。但是,20世纪70年 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以后,中国社 会形成了“4+2+1”的典型家庭结 构,四个父母长辈,一个孩子,而 夫妇两人成了“夹心饼干”,再加 上房价高涨,就业难,物价高等因 素,明显“儿”养不起“老”, “啃老”倒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引言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在做这个课题之前,我想起了《飞越老人院》这部电影。其中,老葛对孙子小葛讲了一个 关于麻雀的故事,“有那么一对父子,父亲老了,和儿子坐在大树下的一条凳子上,儿子 看着报,父亲就问他,‘那树上是什么?’儿子说‘那是麻雀’,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 他‘树上是什么呀?’儿子有些不耐烦了,‘那是麻雀!’第三次,父亲又问儿子,‘这 个树上都是些什么呀?’这回儿子把报纸一扔,生气了,‘你是不是有病啊,我都告诉你 了,那是麻雀!’父亲掏出一本日记,对儿子说,‘你三岁的时候我抱着你,也坐在这, 你问我那树上是什么呀?我说那是麻雀,你又问我,那树上是什么呀?一连问了我几十遍, 每次我都高兴的不得了,我都不厌其烦的回答说,那叫麻雀,会飞的小麻雀。’儿子听完 他哭了。”
3、老人的照料管理
应改变集中供养式的护理方式,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程度的个 性化服务,避免集体生活的均一性。 首先,改变目前的大规模集体式照料的方式应根据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等 将老年人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团。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照料服务。 其次,在护理员与被护理老年人的关系方面,应改变目前的护理员作为服 务提供者与老年人之间的上下关系。 建立起平等的共同生活的人际关系,陪 伴老年人的生活感知其冷暖和病痛。 第三,应尊重老年人自主选择的权利,避免整齐划一的方便照料管理的作 息制度。应安排丰富多样的小团体活动,让老年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活动, 尽可能地保持其自主安排生活的能力。
倒金字塔养老
养老
• 社会养老
是由社区、乡镇的 劳保所、居民委进 行相应的组织(如 养老院),或者是 社会提供养老基金 。
这是电影《飞越老人院》里的一组剧照。可以看出他们在一些活动中还是很开心的。
但事实上,由于身体、安全上等等原因,很多老人并没有那么多丰富的活动。 在老人院,老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一种孤独。 由此我们重点对中国社会化养老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3、照顾方式粗放
通常一名护理员要照料的老年人多在20 位以上。由于护理员不足工作强 度大护理员又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影响了照料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有 些护理员缺乏法制观念,侵犯了老年人的权益。 中国尚没有制定针对老 年人健康状况的照料等级和照料内容。有些城市如上海虽然按照老年人 的健康状况提供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和专门护理,但是对健 康状况没有量化的细致规定往往凭主观判断。照料等级低于老年人健康 状况时,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容易造成生活的不便甚至导致发 生意外;照料等级高于老年人健康状况时,过度的照料浪费了本来就很紧 张的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
中国养老的发展现状
1、养老设施床位数不足
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的统计截 至201 0 年底,在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中户籍总人口 1 41 2.3 2 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331.02 万人,占总人口的23. 4% ,养老设施中床 位数共计97841张,占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 3.0% 。申请入住的老年人需要排队等候空床位, 出现了一床难求的现象。 虽然近年来养老床位数有了很大增长,但是与 发达国家的5% 一7% 的比例相比,还有较大差 距。 另外养老设施管理方为了规避护理风险, 降低护理成本往往更愿意接收生活能基本自理的 老年人。把需要护理的高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 症的老年人等拒之门外,没有使有限的床位资源 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一床难求
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 • • • • • • • • 使社会生活节奏减慢,社会负担加重 影响着劳动年龄人口结构 引起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 影响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引起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的变化 对居住环境、公共设施有了新的要求 在精神生活方便也多了需求 对养老方式和资金的影响 境的现状与问题
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篇报道《银发中国》引起了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 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 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8岁。 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 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 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并且它还指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 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 同时,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 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 大。 第一、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 第二、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 第三、与城市相比,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大。 ...... 既然,中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那么我们是不是该认真思考下中国养 老的问题。
2、养老设施内生活品质差
居住环境 许多养老设施只能提供生存性照料,仅仅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没 有考虑到老年人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的要求。 空间环境往往更接近医院或集体宿舍的模式,没有家庭的气氛,老年人 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情绪。 居住条件较差,多人同居一室,个人私密性无法保障,不同健康状况的 老年人之间相互干扰。 棋牌室、图书室、健身房等公共空间没有经过深入设计,利用率低,不 能成为相互交流的场所; 餐厅采用集体用餐的方式,没有家庭般的亲切宜人 的环境。 管理方面, 仅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注重安全及管理上的方便。制定规则使老年人的 日常行为更易管理。缺乏对老年人自主生活需求的尊重。一般采用集体式照 料的方式,吃饭洗衣等日常生活受设施作息制度的支配,老年人缺乏生活的 自主支配和选择,生活环境封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