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验比武钢筋拉伸试验评分细则

试验比武钢筋拉伸试验评分细则

2
未测量得0分,为精确到1mm扣1分
15
考生可选择使用方法A或方法B进行试验。若采用方法A,考生应根据所测得平行长度计算并记录应变速率设置参数(上屈服阶段及下屈服阶段为0.00025s-1×平行长度,抗拉强度阶段为0.0067s-1×平行长度);若采用方法B,考生应设置上屈服阶段应力速率在6~60MPa·s-1,下屈服阶段为0.00025s-1×平行长度,抗拉强度阶段为0.0067s-1×平行长度。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控制参数可由辅助人员根据考生的要求进行设置,也可由考生自己设置。
记录仪器使用后状况
34
关闭各设备,切断电源,记录各仪器设备使用后状况。
1
清理现场
35
试验完成后,应清理工作现场,将试验仪器整理归位,摆放整齐,在征得裁判同意后,方可离开。
2
(三)结果的计算和评价
屈服强度
36
分别根据目测和曲线上读取的屈服荷载计算屈服强度5MPa。
3
裁判应核对并记录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37
比较目测的下屈服强度和从曲线上读取的下屈服强度,两者相差应±1%内。
4
两者相差超过±1%时,此项得零分。
抗拉强度
38
分别根据目测和曲线上读取的最大力计算抗拉强度5MPa。
3
裁判应核对并记录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39
比较目测的抗拉强度和从曲线上读取的抗拉强度,两者相差应±1%内。
5
两者相差超过±1%时,此项得零分。
1
无需采用移位法测量时条款,序号23~25项得满分。
24
以符号X表示断裂后试样短段的标距标记,以符号Y表示断裂试样长度的等分标记,此标记与断裂处的距离最接近于断裂处至标距标记X的距离。计算X与Y之间的分格数n,原始标距的分格数N。
1
25
如N-n为偶数,测量X与Y间的距离lxy和测量从Y至距离为(N-n)/2个分格之间的距离为lyz,则断后标距为lxy+2lyz;如N-n为奇数,测量X与Y之间的距离lxy,以及从Y至距离分别为(N-n-1)/2和(N-n+1)/2个分格的距离lyz'和lyz”,断后标距为lxy+lyz'+lyz”。
3
16
在软件界面输入试样编号、尺寸等相关样品信息。
1
试样拉伸
17
夹持完毕,操作设备软件开始试验。
1
18
目测并记录下屈服荷载及最大力,精确至0.1kN。
3
19
试样断裂后,调至回油档,将油缸回至底部,关闭油泵。
1
(二)试验
过程
测量断后标距
20
从试验机上取下断后试样,观察断裂位置和断口形态。若试样断于夹持端,应立即向裁判报告,并根据裁判要求处理。
断后伸长率
40
计算断后伸长率0.5%。
4
裁判应核对并记录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记录测试结束时间
41
从试验准备开始至上述一条操作结束为整个测试时间,整个测试时间应控制在30min之内。
5
①裁判员应独立记录测试结束时间;②规定时间一到,应立即停止试验,比赛总得分按到此为止实际总得分计;③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此项得满分。
1
裁判应独立记录试验开始时间。
仪器设备检查
2
试验前应对选用的仪器设备和辅助工具进行检查,尤其应重点检查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的运行情况(油泵能否正常启动、横梁能否正常上下移动);同时记录仪器设备的名称、精度、仪器设备编号、有效期、使用前使用状况。
2
需检查的仪器设备为: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划线机、游标卡尺、钢直尺、夹具等。
(四)记录
总体要求
42
记录应按要求与试验过程同步填写;填写内容齐全正确;字迹清晰工整,划改规范。
2
计量单位
43
试验全过程中采集记录和计算的数据的有效位数和修约应符合规定,计量单位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2
1
设定
零点
12
启动试验机,打开油泵,调至加荷档,在上下钳口未夹持试样情况下设定力测量系统零点。
3
未升油缸得0分
试样
夹持
13
调整试验机上下钳口距离,将试样夹好,试样夹持长度应满足要求(至少达到夹具3/4长度),试样夹持应垂直对中,夹持后不得调整力测量系统的零点。
2
设定试验参数
14
用钢直尺测量试样平行长度并记录,精确至1mm。
3
当发现不符合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向裁判报告,并根据裁判要求处理。
1
若无不符合或异常情况,该项得满分。
环境温度核查
4
在试验开始前应读取和记录试验室环境温度,试验室温度应在10℃-35℃。
1
裁判应同时独立读取并记录温度
5
当发现不符合情况时,应立即向裁判报告,并根据裁判要求处理。
1
若无不符合情况,该项得满分。
试验工技能比武大赛
钢筋拉伸试验竞赛评判要点及记录表
选手编号
裁判员
裁判长
得分
试验开始时间
试验结束时间
试验总用时
考核项目
序号
操作要点
符合打“√”,不符合打“X”部分符合打“○”
分值
得分
说明
裁判记录(记录需要说明的不符合事实或应记得数据)
(一)试验
准备
试验
开始
1
在裁判宣布比赛开始之刻,考生应立即记录据试验拉伸曲线读取并记录下屈服荷载(屈服平台上不计初始瞬时效应的最低点),精确至0.1kN。
3
抗拉荷载
27
根据拉伸试验曲线读取并记录最大力,精确至0.1kN。
2
第二次拉伸试验
28
重复(8-26)的试验过程。
20
重复过程的考核和扣分标准同前面条款(序号8-26),扣分扣在此项目分值,且最多扣至20分满。
样品
核查
6
核查所提供的所有试样外观(钢筋表面不得有裂纹、折叠、结疤。钢筋表面允许有凸块,但不得超过横肋的高度,钢筋表面上的其他缺陷的深度和高度不得大于所在部位尺寸的允许偏差)、原始内径(内径d的测量应精确到0.1mm,核对内径d的偏差是否满足允许公差,当直径为16mm、18mm时,d允许偏差为±0.4mm、当公称直径为20mm~25mm时,d允许偏差为±0.5mm)、试样总长度等参数,同时核查样品的标识。
4
未核查0分;
未量内径,扣0.5分;
未量试样总长度,扣0.5分;
未核查样品标识,扣0.5分;
未检查试件表面缺陷,扣0.5分;
未将原始内径进行偏差值比较,扣1分。
7
对样品长度进行检查,拉伸试样平行长度应满足夹头与原始标距标记距离不小于√(S_0 )(GB/T228.1-2010附录D.2.2)。
2
未检查0分,只检查一项得1分。
8
当发现不符合情况时,应立即向裁判报告,并根据裁判要求处理。
1
无不符合时,该项得满分
(二)试验
过程
试样标距测设
9
根据钢筋公称直径,选择5mm或10mm间隔,对试样进行标距,打点应清晰、有效。
2
选择夹具和量程
10
根据试样尺寸选择合适的夹具。
1
11
根据钢筋公称横截面积和抗拉强度标准值计算并选择量程,应满足抗拉荷载在量程20%-80%范围要求。
3
允许重新试验1次,重测过程的考核和扣分标准同相应条款(序号9~18),扣分扣在此条款分值上,且最多扣至3分满。无需重测此项时得满分。
21
将试样断裂的部分仔细配接在一起使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并确保试样断裂部分适当接触。
2
22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断后标距并记录,精确至0.25mm。
3
23
测量断裂处与最接近的标距标记的距离,若此距离小于原始标距的三分之一,且直接测量得到的断后伸长率小于规定值,采用以下序号24~25条款的移位法测定断后伸长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