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毒理学:第7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食品毒理学:第7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②杂交群动物(杂交1代,F1),指两个不同的近交系之间有目的进 行交配,所产生的第一代动物。
③封闭群:一个种群在五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新血缘,仅由同一 品系的动物在固定场所随机交配繁殖的动物群。
根据实验动物遗传的均一性排序,近交系最高、杂交群次 之、封闭群较低。
4.2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方法
第一节 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 局限性
在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 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这两个假 设也是全部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提。
2.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
3.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 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
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的选择
按微生物控制分类,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如下表。对于毒性试验及毒 理学研究应尽可能使用二级(或二级以上)的动物,以保证实验结果的 可靠性。
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
级别


I 级 普通动物,应没有传染给人的疾病
Ⅱ 级 清洁动物,除I级标准外,种系清楚,没有该动物特有的疾病
Ⅲ级 IV 级
物种差别也可以表现在质方面(毒性效应的差别),如除 草剂百草枯对人引起肺损伤,而对狗则未见到。
4.2 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原则
相似性原则:选择结构、功能、代谢、群体分布、疾病状态方面与人 类相似的物种。
差异性原则:研究过程要求以差异为指标或特殊条件时,选用不同种 系实验动物的某些特殊反应,更适合于不同研究目的的要求。例如人 类利用不同种属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差异来生产弱毒疫苗。
3.常用实验动物特征
常用实验动物生物学和生理学参数表
4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处理
4.1 选择
毒理学的动物实验是以实验动物作为研究对象, 为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先决条件是正确地选用 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选择原因:
外源化学物的固有毒性往往在人和不同物种实验动物之 间表现不同,物种差别可以表现在量方面,引起毒性的 剂量差别,即毒性大小的差别,如有报道,人对138种 化学物的敏感性为大鼠的1.8~10.5倍。
实验动物种类:常用的实验动物物种为大鼠、 小鼠、豚鼠、兔、狗。其他可能用到的实验动 物有地鼠、猕猴、小型猪、鸡、青蛙等。
2.实验动物特点:
①具有较小的个体差异,较强敏感性,较好的重复 性与较一致的反应性。
②一些遗传背景不清楚,携带病原微生物不明确, 健康状况及个体差异较大,反应性不一致,一般不 作为实验动物,其所取得的数据不被科学界所公认。
第二节 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 本目的
毒性评价或安全性评价方面的基本目的包括以下几点: 1. 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2. 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剂量-反应(效应)研究是毒性 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 3. 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4. 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当然,毒理学研究还可能有其他的目的和要求,例 如毒作用的敏感检测指标和生物学标志、毒作用机制 研究、受试物的毒物动力学和代谢研究、中毒的解救 措施等。
可获得性原则:在不影响实验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最易获得、最经济、 易饲养管理的动物。
重复性和均一性原则:选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杜绝使用随意交配而 来的杂种动物和未经任何微生物控制的非标准化动物。
4.2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方法
物种选择
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选择对受试物在代谢、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特征与人最接近的物种; 自然寿命不太长的物种; 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的物种; 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种。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除Ⅱ级标准外,动物为剖腹产或子宫 切除产、按纯系要求繁殖,在隔离器内或层流室内饲养,可有 不致病细菌丛,没有致病病原体
易化性原则:进化程度高、结构功能复杂的动物有时会给实验条件控 制或实验结果分析带来困难,则应从易化角度入手,选择既能满足实 验要求,结构功能又简单,便于实验分析的动物。如反射弧的研究选 择两栖动物;遗传学研究选择果蝇。
相容或相匹配原则:设计动物实验时,选用的动物质量等级要与实验 设计、实验条件、实验者技术、方法、试剂性能相匹配。
第7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Chapter 7 Experimental Basis for Food Toxicology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熟悉实验动物的常规处置、染毒方式、采样和
处死方法; 了解常用实验动物外貌、生活习性、生长发育
和解剖生理特征。 掌握食品毒理学实验设计基本原则; 熟悉毒理学试验结果处理和分析方法。
4.2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方法
品系选择
品系(strain)是实验动物学的专用名词,指用计划交配的 方法,获得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群动物。
实验动物按遗传学控制分类可分为:
①近交系:指同胞兄妹或亲子之间连续交配20代以上而培育的纯 品系动物。一般近交8~12代的近交群没有实用价值,只有连续20 代以后,群体基因才能达到纯合和基本稳定。
第三节 常用实验动物选择和处理
1.常用实验动物特征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经人工饲育, 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 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 检验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或者简单说以 科学研究为目的而进行科学饲养繁殖的动物称 为实验动物。
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局限性
WHO在《临床前药物安全性实验原则》的文件中 指出“虽然事先对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最仔细彻 底的研究,但给人使用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冒一 定的风险。”这就是利用动物实验的局限性,即 动物实验的结果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 1.物种差异的不确定 2.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的不确定。 3.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 4.反应的易感性不确定
目前常规选择物种的方式是利用两个物种,一种是啮齿类,另一种 是非啮齿类。 系统毒性研究最常用的啮齿类是大鼠和小鼠,非啮齿类是狗; 豚鼠常用于皮肤刺激试验和致敏试验; 兔常用于皮肤刺激试验和眼刺激试验; 遗传毒理学试验多用小鼠; 致癌试验常用大鼠和小鼠; 致畸试验常用大鼠、小鼠和兔; 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常用母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