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解读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解读

历史核心素养的学科基础和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使历史成为一门
科学,是正确认识历史的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学 习 、 认 识 、 研 究 历 史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 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 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所有历史叙述都是一种基
于对过去事情的理解而进
课标提出了五点要求。前两点是认识层面要求,要求 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后三点是运用层面要求,要求学生 能够做什么? 时空观念,包括两个基本观念。 一是时序观念。 二是空间观念 。 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既是认识历史的观念,也是 认识历史的方法。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 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 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有其各自的 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
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
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 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 求;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通过诸素养的 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课标要求: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 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
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
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 题的指导思想。
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 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 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 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 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辩证关系。(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 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建 构 正 确 的 历 史 认 识
落 实 立 德 树 人 的 任 务
历史学科诸素养内容分解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 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 ,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 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 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 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 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 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 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 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 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 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 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 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 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 理论和观点: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 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 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 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的要求,归结起来,实质是两点:一是如何认识历 史与历史解释;二是学会历史解释。 什么是历史?历史具有二重性。它既是客观的,也有 主观性。什么是历史解释?一般地说,一切历史叙述都是 历史解释。我们要认识到: 第一,所有的历史叙述都包 含史实和解释两部分; 第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叙述会 有不同的解释。 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要求,是检验 学生有否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历史核心素 养五个素养中关于运用的要求,都可视为历史解释。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 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 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 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 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 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标要求: 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 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 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理解和尊重世界 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 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 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确 立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提出பைடு நூலகம்三层要求: 一是要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并知道什么是史料。 二是能收集并辨析史料。 三是能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 史认识。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 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 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 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 ,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 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 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 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课标要求: 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 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 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 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 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 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 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 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 ,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课标要求: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 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 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 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 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 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 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