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二○○七年五月目录1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背景与任务来源2 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现状与特点3 制订《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目的、原则、方法和依据4 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5 关于规范条文的说明6 与其行业规范的比较《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1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背景与任务来源1.1编制背景近岸海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受陆源污染物影响大、多介面相互作用强烈的敏感区域。

系统而科学地在该区域开展环境监测,以持续地获取真实而全面的水文、化学、生物等基础数据,是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和加强对近岸海域环境管理的重要举措,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成立以来,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环境监测总站的部署,以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站为主干的各网络成员,迅速而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监测工作,包括于1997年和1998年的开展的渤、黄海和东、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并掌握了我国近岸海域的基本环境状况,为环保主管部门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总体上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在我国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力量薄弱,技术支持缺乏。

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个适用于广域范围的《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7-1998),国家海洋局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监测规程,但这个规范和这些规程是依据近年来海洋部门各种实际工作情况来制订的,不适用于环境保护部门已经在开展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各项专题监测,且在应用于受陆源直接影响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时就受到各种限制。

简单的如《海洋监测规范》规定,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汞指标不需过滤直接测定,这就导致在入海河流影响区域(如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这两项指标的监测结果受气候和海况的影响差异很大,不能真实的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因此针对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特点,制定一个统一的、规范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开展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所必需的专业技术规范,确保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推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必将使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在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规范的制定,以积极满足环保主管部门对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为基本原则,在切实履行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同时,分别增加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海滨浴场水质监测、入海污染源环境影响监测、大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及赤潮监测等专题监测的规范制定,以切实提高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作用与效能。

1.2 任务来源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办[2002] 89号文《关于下达“十五”期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制订项目计划的通知》;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关于填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任务书的通知》(2002年9月12日);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字[2003] 30号文《关于明确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要求的通知》;4、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签订的《项目合作协议》(2003年4月)。

1.3 承担单位与编制过程1.3.1承担单位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编制项目的协调与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制定规范的技术路线与要求;——指导制定规范的基本框架结构和内容要求;——组织规范的审议、送审和报批工作;——指导在上述过程中的修改和完善工作。

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负责具体编制工作,即承担《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编制说明的编制任务。

1.3.2编制过程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在2003年4月接受编制任务后,成立了以站技术负责人(副站长)为组长的9名技术骨干组成课题组,于2003年4月底如期完成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研究开题报告(附大纲)》,经站领导和部分专家审查讨论通过后提交总站审定。

依据总站审查认可的开题报告,2004年4月编制组完成了《技术规范》初稿,在广泛征求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经修改上报总站审阅。

在征求总站有关人员对规范编制的意见后,于04年11月再次对规范进行了全面修改,并同步完成了《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2006年1月,监测总站发文向国家环保总局报送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 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现状与特征2.1 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现状1981~1983年,全国沿海地区开展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大部分沿海地区环境保护监测部门参加了其中的海域环境调查,自此逐渐形成监测能力,并开始对各自的行政管辖海域进行环境监测。

根据部门职责分工,环保部门、交通部门、农业部门、海洋部门、海军等各部门分别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并相继组建监测网络。

1984年国家海洋局组建的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由海洋部门、环保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海事部门、海军、海洋石油等部门和行业组成,约100余个成员单位。

1987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是我国环境保护系统的第一个专业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

目前,还建有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山东省长岛生态环境监督监测站等专业海洋环境监测站。

基于近岸海域的特殊性和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994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组建了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下简称“近海网”),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沿海地区环境监测部门组成,共有65个成员单位。

1997年,原国家环保局在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挂牌“国家环境保护局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中心站”。

2002年5月,被国家环保总局调整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站,同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还设立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渤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西站、渤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东站、黄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东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台湾海峡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东站、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西站等七个分站,各分站的依托单位分别是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青岛市环境监测站、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全国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实行分片管理。

2004年对“近海网”进行了调整和充实,目前共有成员单位74个。

十年来,“近海网”相继制定了《数据信息传输规定》、《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监测方案》、《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实施方案》、《沿海地区直排入海污染源调查实施方案》等规定和技术文件,逐步加强了对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

同时,“近海网”还组织举办了“赤潮监测技术培训”和“实验室互校”等监测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较好地提高了整体监测水平。

“近海网”每年对我国近岸海域和主要入海河口的500多个监测点位进行监测,监测内容以海水水质为主,部分地区开展了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的监测,每年获监测数据万余个。

历年来共编写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期报和年报近30份,2001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开始主持编写年度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并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

1996年,“近海网”组织开展了“全国沿海地区污染源调查”,首次对沿海地区的入海污染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1997年和199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近海网”开展了大规模的准同步、多要素的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渤黄海和东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首次为全面反映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了翔实、科学的基础资料。

在开展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常规监测的同时,沿海地区监测部门还结合环境管理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了赤潮监测、潮间带环境质量监测、生物质量监测、海岸工程和入海污染源对海域环境影响监测、海滨浴场水质监测、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监测、海上污染事故监测等专项监测工作,其中从2002年开始全国开展了重点海滨浴场的水质监测工作,从每年的5月份至10月份每周监测一期,实施监测周报制度。

根据近岸海域的环境特点,沿海地区监测部门积极拓展监测项目,开展各种海洋环境科研工作。

“近海网”成员单位参加和承担的大型国内国际合作项目有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防”、世界银行资助的“杭州湾环境研究”项目、中韩合作项目“中韩黄海环境联合调查”等。

2.2近岸海域环境特征2.2.1近岸海域近岸海域指与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大陆海岸、岛屿、群岛相毗连,《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规定的领海外部界限向陆一侧的海域。

渤海的近岸海域,为自沿岸低潮线向海一侧12海海里以内的海域。

2.2.2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要素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要素为水质、沉积物、生物和界面大气。

2.2.3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类按监测介质可分为水质监测、沉积物监测、生物监测和界面大气监测;按功能和机制可分为控制性监测、趋势性监测和环境效应监测。

按目的性质可分为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专项监测、应急监测、科研监测。

本规范制定的内容侧重于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例行监测,涉及水质、沉积物质量、海洋生物监测,潮间带生态监测和生物体污染物残留量监测。

并涵盖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海滨浴场水质监测、入海污染源环境影响监测、大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及赤潮监测等专项监测。

2.2.4 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特征近岸海域是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内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强度大,人类活动频繁,因而其环境极易受污染,无论是海上流动源、资源开采作业,还是城市与工矿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甚至是大气中的污染物,最终都会进入海域。

海域污染来源广种类多,几乎陆地上有的在海域中都可以发现,从放射性核素到痕量重属,从无机物到营养盐,从难分解的有机农药到广泛可见的油膜,从固体到液体,从物质到能量一应俱有,污染来源多且复杂,其污染特征表现为:(1)复杂性:由于海域污染来源多,注入的污染物多,致使近岸海域中污染物成分复杂,种类众多。

(2)多重性:近岸海域与陆域毗邻,受人类活动干扰频繁,进入海域的污染物形态有固体、液体和气体,污染物种类有剧毒、有害和一般常见的,呈现多重性质。

(3)区域性:因海域的流动性质确定了其污染物随水流迁移与变化的特性,因此一般情况下海域污染面积大、范围广,呈现区域污染的特征,且一旦受到污染,消除、治理、修复十分困难,难以完全净化。

2.2.5近岸海域的污染源与污染物1、污染源从污染物的发生地点来分可分为陆源型、海洋型和大气型。

陆源型污染源是指陆上工业、生活、农业或其它污染物通过管、渠、沟、河及地面径流等直接入海源。

海洋型污染源是指船舶、海上设施等。

大气型污染源是指大气沉降或大气降水使污染物入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