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温储粮与粮食安全浅谈

低温储粮与粮食安全浅谈


星 1
-5.5
-5.3
-4.2
-2.0
-0.7
1.9
6.4
10.3
14.0
12.0
7.9
星 9
-6.0
-6.0
-4.0
-1.9
-0.2
4.0
5.9
9.7
12.9 11.7 6.4
表3 2006年平均粮温情况表
仓号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 3.0 0.7 2.4 8.7 9.5 10.0 12.4 14.0
70%-85%是水分,如果没有充足的水分供给,或者周围环境中空气相对 湿度低于80%-90%,就会导致菌体细胞大量失水,蛋白质变性,代谢活 动停止,甚至死亡。因此,我库采用安全水分的粮食冬季冷冻入库,密 闭压盖措施,使粮食温度控制在15℃以下。粮食水分在安全水分以下, 并使粮堆相对湿度在73%-75%范围内,粮食微生物的活动即可受到抑 制。
此项实验我们今年将继续搞,并将形成具体的理论数据。由此可 见,利用冬季低温进行高水分水稻储藏,前景很可观。
结果表明应用低温储粮技术储藏稻谷能够起到保鲜作用,降低储粮 成本,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用性。
表4 通风设备情况表
风机型号
总风量 (立方米/
小时)
送风 方式
功率 (千 瓦)
总阻力 (帕)
单位通风量 (立方米/小
时.吨)
4-72-
5730
压入 7.5 2492
9
12No4.5
通风方法:将9号和46号仓打开通风道口,用离心风机通过通风道 进行压入试通风。夜间通风,白天停机。具体通风时段根据各仓粮温, 水分及当时气温,气湿情况,以储粮降温不失水为目的进行选择。
星9
-7.6
-6.0
表2 2005年全年平均粮温情况表
仓 号
1月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 月
9 -7.6 -6.9 -6.0 -2.8 1.5 3.6 7.9 11.4 14.4 12.9 9.8
46 -6.2 -6.0 -5.5 -3.6 -1.9 2.7 5.7 9.8 13.6 11.4 7.4
粮温检测方法:每次通风前后各测一次。前后温度情况如表5。
表5 通风前后温情况表
仓号
通风前温度 (℃)
通风后温度 降温幅度(℃)
(℃)
9
14.4
8.9
5.5
46
13.6
7.4
6.2
从表5可以看出,通过一段时间的通风,温度明显下降,水分均没 有多大幅动。 1.3.4 隔热
在外温升高时,采用隔热的方法,减缓粮温上升,尽量使其保持较 低的粮温状态。具体方法是:将干净稻壳装满干净麻袋;将装满稻壳的 麻袋以层层压盖覆盖粮面,压实,关闭仓口,并密封。
46 2.4 -1.7 1.6 5.9 8.8 11.4 12.7 13.6
星1 1.9 -2.3 -1.0 4.6 5.4 9.7 10.9 12.7
星9 3.1 -0.9 1.7 6.3 7.9 10.2 11.7 11.9
1.3.2 数据分析:从表2与表3的显示数据看出,2004年冬季入库的粮 食至今温度都在15℃以下,可安全储藏。每年的4月份粮食温度开始上 升,到8月份已临近安全储藏边缘,因此,9月末对低温储藏的粮食进行 夜间降温,直到温度降低。 1.3.3 通风
目前,平均粮温12.4℃。通过半年一次的品质分析,各项理化指标 优于常规仓,延缓了储粮品质陈化,免除害虫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
效果。 2 利用冬季低温,进行偏高水分稻谷储藏探索
冬季的低温,对我们北方储粮是一种宝贵的特殊资源。近两年,我 们第三粮库,利用冬季低温,对新收购水稻在入库整理后,进行机械通 风,使粮堆平均温度降到一10℃以下,然后进行正常保管。在5月份, 进行稻壳压盖保温处理。当时入库的粮食水分平均在15.5%-16.0%,经 两年的实践看,在9-10月份出库时,粮食水分散失很小,出库的平均水 分在14.5 %-15.0%,并且出库时,粮堆中心部分温度在10℃以下。这个 温度既控制了粮堆内部的微生物的繁殖,也控制了粮食内部的虫害。有 效地达到 了安全储粮的目的,使储粮即保鲜、保量、也保质。达到绿色储粮的目 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就拿去年为列:我们共搞实验5000吨,水分 15.5%,在1月份入库结束后进行机械通风,使粮温达到一10℃以下。 从烘干费用看,每吨节省40元,共计节省烘干费用20万元。水杂减量按 1%计算,为50吨,每吨按1900元计,两项合计节省费用29.5万元。通 风费用,每个仓7.5千瓦电机两台,通风时间48小时,平均电费0.8元/ 度,总计电费5760元。由此可见节省29万元,不仅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 益,也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我库2004年12月份入库的部分水稻,迄今己储藏近2年,没有发生 任何险情。 1.3.1 冬季低温入库。
表1 外温与粮温关系情况表
入库时间
仓号
平均外温(℃) 平均粮温(℃)
2004年12月25 日
9
-8.2
-7.4
2005年1月5日
46
-8.0
-6.3
2005年1月7日
星1
-6.4
-5.2
2005年1月9日
低温储粮与粮食安全浅谈
刘选奎
(鞍山市第三粮库)
粮食是我国人民食品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粮食又是军需民 用的重要战略物资。保管好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备战备荒的大事。因 此,安全储粮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温度是影响粮食安全储藏的重要因 素。粮堆内的害虫、微生物、粮粒等生物成分在水分和氧气条件适宜的 情况下,还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实验表 明,粮食上存在着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害虫、它们存在于粮食 籽粒的内部和外部,通过各种途径,从粮食作物在田间生长期、收获 期、运输、储藏和加工各个环节聚集到粮粒上,构成粮食区系。在适宜 的环境条件下,粮食体系会因微生物、害虫的大量生长和繁殖,造成粮 食的发热霉变,从而使粮食的重量减少、品质劣变、甚至产生毒素,不 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并且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 们要保管好粮食,就必须了解影响粮食安全的环境因素:粮食的水分、 温度和粮堆中气体组成。如果这三个基本因素中有一个处于对粮食微生 物、害虫不利的情况,都会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基于这一点,粮食 储藏采用低温、干燥密闭等技术,均可达到粮食安全储藏。下面对我库 实施低温储藏技术做一分析: 1 低温干燥储藏 1.1 粮食的低温有抑制粮食呼吸的效应,在10-15℃以下粮食呼吸停留 在低限水平,有利于储粮的稳定性。低温于保持粮食品质,减少干物质 损失是有利的。粮食水分大、温度高,干物质损失大。反之,相同高水 分的粮食,温度降低,则干物质损失减少。 1.2 干燥的粮食在温暖条件下遭受害虫危害,但低温却能抑制其发生 并能长期储藏。害虫在最适宜温度范围内发育很快,一般储粮害虫的最 适温度为25-32 ℃,粮温在15-8℃时,害虫停止活动,在8-4℃时,害 虫处于麻痹状态。粮温低于一4℃害虫致死。 1.3 温度同样是粮食微生物繁殖的重要因素。粮食微生物绝大多数属 于中温性,适宜生长繁殖温度范围是20-40℃。粮食微生物的细胞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