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及其饮食保健糖尿病介绍: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该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胰升高血糖素不适当地分泌过多所引起。
多见于40岁以上喜食甜食而肥胖的病人,城市多于农村,常有家族史,故与遗传有关。
少数病人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乏力、消瘦等症状。
生命的常见病,伴发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严重时危及生命。
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关系人体接收机的升降与调畅,肝气郁滞则气机升降输布紊乱,肝失疏泄则血糖等精微物质不能随清阳之气输布于周身而郁滞于血中,出现高血糖或精微物质的输布紊乱,反见血糖升高,进一步导致血脂、蛋白等其它精微物质紊乱,引起其他合并症,治疗以疏肝调气为主,顺肝条达之性以恢复其生理功能,肝气条达,气机调畅,精微得以输布,糖被利用而血糖自然下降。
另外,因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
再就是配合运动,注意调摄情志,再适当的配合中药治疗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病因:1.遗传因素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
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
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糖尿病症状:一、手脚麻木的感觉,这是许多人都会有的一个感觉。
二、男性发生阳痿,女性发生阴道异常干燥。
三、皮肤发痒:全身或局部皮肤发痒,肛门周围瘙痒,尤其女性顽固外阴部瘙痒。
四、疲乏无力:身体常常无原因地感到疲惫不堪,双腿乏力,双膝酸软。
且高血压、尿液发白。
口渴多尿、体重下降:病人的饮水量大量增多,排尿的次数和份量也随之增多,是发现糖尿病最便捷的途径,有时会伴有体重下降。
五、异常感觉:手足麻木、肢体发凉、疼痛、烧灼感、蚂蚁行走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觉等。
六、眼睛疲劳,视力下降:视物易疲劳、视力减退或出现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且发展很快。
七、综合征: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的情况,故可同时或先后出现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高血液粘稠度等,这虽不属于糖尿病症状,但有这些情况时,应注意血糖是否升高。
除了上述常见症状之外,还会出现许多的症状也需要大家注意。
第一,反复感染:包括反复的皮肤、尿路、牙龈、肺部等感染,以及肺结核等。
其次,排尿异常:尿频、尿急、排尿费力、淋漓不尽或有尿失禁。
第三,胫骨前褐色斑:表现为小腿前部皮肤出现片状褐色斑,常于外伤后遗留不退。
第四,反复低血糖:经常于餐前出现饥饿、头晕、心慌、手颤等现象。
糖尿病并发症:1.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与无糖尿病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由于有高血糖,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的突发事件,如心梗、脑溢血、脑梗塞等。
因此,定期做心脏彩超、颅脑CT、颈动脉彩超来发现其中隐匿的血管病变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不容忽视的。
2.糖尿病神经病变:神经病变,特别是末梢神经炎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合并症,神经病变会让患者痛苦不堪,瘙痒、刺痛、钝痛、剧痛等等。
往往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痛感尤为强烈;而有的会让患者感觉消失,针刺、火烧都没感觉。
一些糖尿病足病的患者就是因为感觉消失而造成外伤感染、溃烂,甚至截肢。
如果患者性神经受损,就会出现性功能障碍。
3.糖尿病足病:糖尿病足病的发生和神经病变有关系,和血管病变也有关系。
当血管发生堵塞时,肢端供血不足或者缺血,很快脚趾变黑变干,出现坏疽。
坏疽一出现就要截肢,越截位置越高。
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元帅就是被反复截肢最终丧命的。
预防糖尿病足病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定期进行足底神经检查、下肢血管检查、下肢神经检测,让截肢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4.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早期会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患者自觉腿发软,浮肿(一压一个坑),小便中有泡沫,腰酸、腰困等等。
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入3期以后,就目前医疗技术水平而言,基本没有逆转可能,进而就是肾衰、尿毒症等直接威胁生命。
因此,定期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是发现早期肾病的重要手段。
5.糖尿病眼病:眼睛也是微血管及其丰富的器官,而且眼病的出现往往不易察觉,因为在整个病变过程中,也在不断适应,因此,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一旦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如眼前总有蚊子在飞,视力迅速下降,看直线为折线,不管看什么东西都发红等等,说明视网膜有了明显的病变,只能采取治疗来制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不然会引起失明。
糖尿病治疗:中医治疗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分为六种类型,下面介绍下六种类型糖尿病的中医疗法。
(1)燥热炽盛治法: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麦门冬汤、消渴汤、玉泉丸、玉液汤、千金黄连丸、增液承气汤、竹叶黄芪汤、五味消毒饮。
(2)气阴两虚治法:益气养阴,佐以清热。
方药:黄芪汤、增液汤、玉液汤、生脉散、六昧地黄汤、降糖甲片、降糖合剂、自拟益气养阴汤。
(3)阴虚火旺治法:滋阴降火,养阴润燥。
方药:一贯煎、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天花粉散、枸杞汤、大补阴丸、生脉散。
(4)阴阳两虚治法:温肾滋阴,调补阴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汤、二仙汤、秘元煎。
(5)脾肾阳虚治法:健脾温肾,阴阳并调。
方药:附桂八味丸、金匮肾气丸、促脾补肾降糖汤、益气扶阳饮、右归丸。
(6)瘀血内阻治法: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方药: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活血降糖方、润燥活血方、五香散。
西医治疗一、药物治疗: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近年来有迅速的发展,从原有磺酰脲类(sulfonylurea)及双胍类(biguanide)外,已有第3类α-葡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inhibitor)供临床应用,第4类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sensitizer)不久也将引入国内。
至于第5类胰升糖素抑制剂(insulinantagonistinhibitor)和第6类糖异生作用抑制剂(gluconeogenesisinhibitor)则尚在实验和小量临床试用阶段。
在上述抗糖尿病药物中,磺酰脲类药系降糖药,可以引起低血糖反应,而双胍类和α-葡糖苷酶抑制剂则不引起低血糖反应,被称为抗高血糖药物。
二、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和超强抗氧化剂如(注射用硫辛酸、口服虾青素等)有望出现较长时间的蜜月期,胰岛素注射不会有成瘾和依赖性。
胰岛素的分类1、按来源不同分类(1)动物胰岛素:从猪和牛的胰腺中提取,两者药效相同,但与人胰岛素相比,猪胰岛素中有1个氨基酸不同,牛胰岛素中有3个氨基酸不同,因而易产生抗体。
(2)半合成人胰岛素:将猪胰岛素第30位丙氨酸,置换成与人胰岛素相同的苏氨酸,即为半合成人胰岛素。
(3)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现阶段临床最常使用的胰岛素):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获得的高纯度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其氨基酸排列顺序及生物活性与人体本身的胰岛素完全相同。
2、按药效时间长短分类(1)超短效:注射后15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1~2小时。
(2)短效(速效):注射后30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2~4小时,持续5~8小时。
(3)中效(低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2~4小时起效,高峰浓度6~12小时,持续24~28小时。
(4)长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4~6小时起效,高峰浓度4~20小时,持续24~36小时。
(5)预混:即将短效与中效预先混合,可一次注射,且起效快(30分钟),持续时间长达16~20小时。
市场常见的有30%短效和70%中效预混,和短、中效各占50%的预混两种。
3、适应人群1、凡Ⅰ型病者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消瘦或营养不良者依赖胰岛素为生,一旦停用或中断,势必发生酮症威胁生命,故必须长期终身替补充。
2、但凡Ⅱ型或LADA患者当饮食及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时,亦须长期补充胰岛素。
Ⅱ型患者待β细胞贮备功能渐恢复数月后可逐渐减量、甚而恢复口服药与饮食治疗。
采用胰岛素时必须严格控制进食量,以免发生肥胖,甚而对胰岛素产生抵抗性。
3、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病,即Ⅲ型。
4、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重症感染、高热及消耗性疾病、急性应激状态如心肌梗塞等。
5、兼有外科病将行大手术前后,即使原用口服药治疗者也须改用胰岛素(或暂改用),以期防止酮症等并发症。
6、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病人妊娠及分娩前阶段和分娩期应采用适量胰岛素,不宜用降血糖药物。
7、继发性糖尿病,特别是垂体性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
8、糖尿病病人伴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肝炎)、肾脏病伴肾功能衰竭,伴多数慢性并发症者(如眼底及肾脏病变、神经病变、脂肪肝、下肢坏疽等)和其他内分泌病。
4、使用方法注射部位(1)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人应该掌握的一项“技术”。
除了注射外,部位的选择也很关键,因为合适的注射部位不仅能减少注射的危险,还有助于胰岛素的吸收。
(2)腹部:是应优先选择的部位,因为腹部的皮下脂肪较厚,可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危险,捏起腹部皮肤最容易,同时又是吸收胰岛素最快的部位。
应在肚脐两侧旁开3~4指的距离外注射,越往身体两侧皮下层越薄,越容易扎至肌肉层。
这个部位最适合注射短效胰岛素或与中效混合搭配的胰岛素。
(3)大腿外侧:只能由前面或外侧面进行大腿注射,内侧有较多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不宜注射。
注射大腿时一定要捏起皮肤或使用超细超短型(5毫米)笔用针头。
(4)上臂外侧四分之一部分:此处是最不适合自我注射的部位,因为上臂皮下组织较薄,易注射至肌肉层:自我注射时无法自己捏起皮肤。
必须注射上臂时,建议使用超细超短型笔用针头(5毫米)或由医护人员及家人协助注射。
(5)臀部:臀部适合注射中、长效胰岛素(例如睡前注射的中效胰岛素),因为臀部的皮下层较厚,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慢,这样更能很好地控制空腹血糖,同时又无需捏起皮肤也无肌肉注射风险。
注射时间(1)快(短)效胰岛素:餐前1/2h,3~4次/d酮症酸中毒。
(2)中效效胰岛素:早餐或加晚餐前1h,1~2次/d。
(3)慢(长)效胰岛素:早餐或晚餐前1h,1次/d。
注意事项1、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继续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便于胰岛素剂量调整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