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带常规检查
TBS诊断系统报告模式
• • • • • • • • • • • • 1.正常细胞学涂片 2.良性细胞学改变:包括各类微生物感染、 炎症、宫内节育器及放疗后的反应型和修复性改变。 3.上皮细胞异常: A.非典型磷状细胞: a.不能明确意义(ASC-US) b.倾向上皮内高度病变 B.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 C.高度鳞状上内病变(HSIL): a.上皮内中度病变(CNIⅡ) b.上皮内高度病变(CNIⅢ) D.磷癌
白细胞或脓细胞 0—5/HP 5—15/HP 15—30/HP 大于30/HP
• 临床意义: • Ⅰ—Ⅱ度内视为正常,Ⅲ、Ⅳ 度为异常, 多数为阴道炎,有的可发现霉菌、滴虫等 病原体。单纯不清洁度增高无霉菌滴虫者 为非特异性阴道炎
• •
• • • •
滴虫检查: 阴道滴虫成梨形,一般比白细胞大2倍, 顶端有鞭毛4根,在25℃—42℃温度下可 活动,适合酸碱度为5.5—6 霉菌检查: 在湿片高倍镜下可见孢子或菌丝 淋病双球菌检查: 经革兰氏染色后在白细胞浆内可见呈双 肾形排列的红色球菌
• 传统巴氏染色及分类法(20世纪40年代)应用半个 多世纪以来,为早期诊断宫颈癌及降低死亡率做 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会出现较高的假阴性率 (有文件报告为2—50%) • 或假阳性率,故该技术目前国外已停止使用,取 而代之的是现代宫颈细胞学新技术及新的宫颈细 胞分类法—佰塞斯达系统(即TBS分类法),由 于这种分类法更加合理、准确,因此目前正逐步 取代传统的巴氏五级分类法。
• • • • •
巴氏一级为正常阴道细胞图片。 巴氏二级一般为炎症所致。 巴氏三级为可凝癌细胞。 巴氏四级为高度可凝癌细胞。 巴氏五级可确定为癌细胞。
液基细胞学简介
国内女性就医理念为: 有病就医而不是无病预防, 导致多数标本含有大量血液、粘液。而传 统的巴氏涂片无法处理。 细胞工程专家推出了一种制片新技术—— 液基细胞学 这是制片技术的重大革新
TBS与巴氏分级简明比较
Ⅰ Ⅱ
Ⅲ Ⅳ 巴氏分级 阴性 TBS分类
良性细胞改变:正常、感 染、反应性改变 不能明确意L):CINⅠ、HPV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CINⅡ、 CINⅢ 浸润癌
• 异常白带: • 正常白带为白色,有时透明,有时粘稠,无异味
– – – – 白色或灰黄色泡沫状:一般为滴虫 凝乳状或豆腐渣状白带:一般为霉菌 灰色伴有鱼腥味:常见于细菌性阴道病 脓样白带:多有臭味,滴虫或淋球菌等细菌所致的急性阴道炎、 宫颈炎宫颈管炎均可引起,有恶性肿瘤也可呈脓性 – 无色透明粘性白带:呈蛋清样,排卵时可出现,但一般可考虑慢 性宫颈内膜炎、卵巢功能失调等 – 血性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可考虑宫颈或子宫恶性肿瘤等 – 水样白带:如持续流出淘米水样白带,如还伴有奇臭,一般为晚 期宫颈恶性肿瘤等
白带常规检查
• 方法: • 取阴道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涂片,用高 倍镜检查,根据白细胞(或 脓细胞)、 上皮细胞、杆菌、球菌数量的多少用“+” • 表示并发出检验报告单。 • 清洁度划分:一般分成Ⅰ—Ⅳ度,根据镜 检结 果来判定是几度。
清洁度 • Ⅰ • Ⅱ • Ⅲ • Ⅳ
杆菌 球菌 上皮细胞 多 — 满视野 少 少 1/2视野 少 多 少 — 大量 —
• 线索细胞: • 是指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有许多杆菌凝集 在上皮细胞边缘,在悬滴涂片中可见到阴 道上皮细胞边缘呈颗粒状或点划状,致使 模糊不清者即为线索细胞,它是细菌性阴 道病的最敏感最特异的体征,临床医生可 根据胺试验阳性及有线索细胞即可做出细 菌性阴道病的诊断。
巴氏分级
• 宫颈刮片是妇科检查时经常作的一项检查,又是 确诊宫颈癌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是用特制刮板, 将宫颈脱落细胞刮下后,涂在玻片上,经过一种 特殊的巴氏染色,然后置显微镜下观察。 • 宫颈刮片法:在充分暴露宫颈口后,将刮片在宫 颈外口旋转一周即360度,轻轻刮取该处的粘膜 及分泌物,然后将取下的分泌物均匀地涂在玻片 上,立即固定于95%的乙醇内,取出后用巴氏染 色法染色。
简易巴氏染色法
• • • • • • • • 1.将涂片置于95%乙醇中固定3—5分钟水 洗; 2.置苏木精染色10—15分钟水洗; 3.过醇:在95%乙醇中漂洗30秒 4.桔黄中漂染一分钟 5.同步骤3 6.置EA50中染色10—15分钟 7.放95%乙醇中洗去多余的染液 8.放入无水乙醇中脱水,然后封片即可
• 胺试验:(又称胺臭味试验) • 原理:患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白带中含有胺 的成分,遇到碱后氨可挥发出来,呈烂鱼肉臭味 • 方法:取阴道分泌物少许放在玻片上,加入 10%氢氧化钾溶液1—2滴,如产生一种烂鱼腥臭 味的为阳性,否则为阴性。阳性者是由于胺遇碱 释放氨所致 • 临床意义:用于检查细菌性阴道病,如呈阳性可 确诊患有细菌性阴道病。
•
• •
液基细胞学宗旨
避免病变细胞丢失—提高诊断率 制备背景清晰涂片—降低医生视疲劳
宫颈细胞病理学进展
• • • • • • • • 1988年提出宫颈TBS分类法 1994年子宫颈TBS分类标准正式出版 1992年创建PAPNET CCT诊断系统 (计算机辅助细胞检测系统) 90年代末AutocytoPREP, ThinPREP 两种自动薄片制备仪投入应用 2001年提出新的TBS分类法 2004年新分类标准出版
巴氏五级分类法
• • • • • • • • • • • • • • • 巴氏Ⅰ级:涂片中无不正常细胞 巴氏Ⅱ级:涂片中细胞有异形改变,细胞 核普遍增大,淡染或有双核, 有时核染色质稍多,胞浆可有 变形,有时可见核周围及浆内 空泡。 巴氏Ⅲ级:涂片中有可凝癌细胞,胞浆改变少, 核增大,核形不规则或有双核,染色加深,此 种改变称之为“核异质”或称“间变细胞”,核与 胞浆比例稍有改变。 巴氏Ⅳ级:涂片中见高度可凝癌细胞,细胞具有恶性改变 核大,深染,核形不规则,核染色质颗粒粗,分布不匀胞 浆少。 巴氏Ⅴ级:细胞具有典型癌细胞的特征且量多,细胞学确定为恶性肿 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