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菌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种类繁多,目前国际上已发现2300 多个血清型,我国有255 个。
其中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有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
沙门菌进入肠道后大量繁殖,除使肠粘膜发炎外,大量活菌释放的内毒素同时引起机体中毒。
(一)流行病学特点
1.中毒全年都可发生,但多以夏季为主,主要在5~10 月,7~9 月最多。
2.中毒食品以动物性食品为多见。
主要是肉类,如病死牲畜肉、冷荤、熟肉等,也可由鱼、禽、奶、蛋类食品引起。
3.中毒原因主要是由加工食品用具、容器或食品存储场所生熟不分、交叉污染,食前未加热处理或加热不彻底引起。
(二)发病机制
沙门菌随同食物进入机体,一般要达到104~lO8 个时才出现临床症状。
在肠道内繁殖,破坏肠粘膜,并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出现菌血症,引起全身感染;释放出毒力较强的内毒素,内毒素和活菌共同侵害肠粘膜继续引起炎症,出现体温升高和急性胃肠症状。
(三)中毒表现
沙门菌食物中毒有多种多样的中毒表现,临床有 5 种类型,即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和败血症型其共同特点如下:
1.潜伏期一般为12~36 小时。
短者6 小时,长者48~72 小时。
2.中毒初期表现为头痛、恶心、食欲不振,以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发热,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等。
3.腹泻一日数次至十余次,或数十次不等,主要为水样便,少数带有粘液或血。
(四)预防措施
1.防止污染不食用病死牲畜肉,加工冷荤熟肉一定要生熟分开。
要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感染沙门菌的病畜肉类流人市场。
2.高温杀灭如烹调时肉块不宜过大,禽蛋煮沸8 分钟以上等。
3.控制繁殖沙门菌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7℃,但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因
此低温储存食品是一项重要预防措施。
冷藏食品如果控制在5℃以下,并做到避光、断氧,则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