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日神剧的前世今生中国的电视台产生于1958年5月l日.中国的电视台产生于1958年5月l日.当年出了中囚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此剧讲述的是一个忆苦思甜的故事。
此后在长达几十年的中国电视发展史中,电视剧数目寥寥,抗日神剧前世:相对忠于史实。
而关于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更是少之又少引起大家关注并掀起收视热潮的第一部抗日电视剧是上映于1984年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共13集,在早期中国电视剧制作产量少的情况下,这部剧的制作水平,在如今看来都堪称一流,与现在大部分抗日剧都在横店影视城里拍摄不同的是,这部剧99%的外景都是在哈尔滨拍的‘据说,1983年底,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阮若琳在看完《夜幕下的哈尔滨》前4集的样片后说:“今年不搞晚会了,就播《夜幕下的哈尔滨》!”1984年元旦之夜.《夜幕下的哈尔滨》开始播出,立即引得观众好评同样称为经典抗战题材剧的是上映于1985年的《四世同堂》,1985年是中国抗.钱胜利40周年。
《四世同堂》是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这部剧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一时成为社会的中心话题,这部电视剧拍摄极力追求那种京味,在艺术处理_L,编、导、演、摄、录、美、光、服北、道追求的是老舍先生作品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中国传统的、浓烈的地方特色,即北京味。
该剧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也因旋律优美、词意深远而随之走红、这两部抗[l电视剧的走俏.使电视剧制作方发现了抗日题材电视剧这个富矿。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港台电影盗版片的流人和录像厅在各地的兴起,不少电影公司或独立制片人都拍过这样“小暴力软色情”的盒带片来牟利,其中有不少都涉及到抗战题材。
抗日神剧的近亲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抗日电影近日,豆瓣网上有个名为《给抗日奇葩剧认个姥姥—详解<人奶魔巢、》的帖子被疯狂转发。
文章认为,如今的抗口奇葩剧其实早有渊源,《人奶魔巢》就是峨眉电影制片厂下属音像发行部协同成都保险柜厂联合录制的猎奇片,讲的是口本鬼子掳走中国孕期妇女,用人奶提炼强力生长素以提高日本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雷人阴谋—“它在1989年出现超越了后来所有一切亚类型抗日题材魔幻影像。
’事实上,现在大家所垢病荒唐的抗日武侠情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片中,同样出现过。
1991年,徐克导演的《财叔之横扫千军》就“雷”点众多。
财叔是一个农民,结果只靠一个人就干掉了整支‘,731”部队,而且还活捉了川岛芳子。
剧中还有一个情节是,他看到日本飞机很不爽,就掏出炸药把远处的大堤给炸了,大水汹涌而来,把飞机给淹没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不断地被挖掘出来。
,这其中,有展示伪满洲历史的,如《末代皇帝》(1988年),有再现中日甲午海战历史的电视剧《北洋水师》(1994年)。
这两部电视剧重述历史,引发观众对过往历史反思,思想性和史实性大于娱乐性。
此外,还有反映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两军携手进行的第一次抗日战争—《忻口战役》(1988年)。
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的抗战题材剧内容还比较集中,而且也忠实于历史,都当正剧来拍,没有戏说和娱乐的成分).抗日神剧今生:雷人桥段层出不穷。
在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后,电视剧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反映抗战时期的战争题材电视剧,可分为只类:一是新创作的抗口电视剧,如《八路军》《抗日名将左权》《杨靖宇将军》《浦口1945))等;一二是旧剧新拍、如《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一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抗日电视剧。
如《刀锋1937》《逐日英雄》《亮剑》《茶马古道》等。
第一类抗日电视剧是将正史或个人传记搬上荧屏,比较写实。
第二类是将旧剧加上新的时代因素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类,这类抗战剧由于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拍法,而引起观众的热爱,从这类剧中可以看到些许“抗日神剧”的影子。
如《亮剑》里李云龙“冲冠一怒”为红颜,为救自己老婆攻打平安县城夹杂一r无理性传奇成分,跟在李云龙身边的警卫员魏和尚,号称在少林寺习过武,武功高强,枪法准确,也已具备后面抗I:I大侠的雏形。
剧中李云龙最常讲的一句话,明知敌强战必死仍要,’亮剑’,的精神也是热兵器时代的冷兵器思维,给以后抗日剧制造精神原子弹埋下了灰线。
《抗日奇侠》上映于2010.11,后来被认为是引起最近一波“抗日神剧”滥筋之作。
该剧在一开始并没有刻意回避自己的“神剧”性质,而且还把传奇性当做一个卖点来制造于收视盛势。
《抗日奇侠》讲述民间“侠客”与日军斗争的故事,“侠客”们都身怀绝技,铜头铁臂、一掌断石,它宣传自己的看点是将侠义与抗日结合起来,打造一场“武侠抗日传奇剧”,此剧一经播出,立刻引起了观众的争议。
这部剧的宣传海报中有“手撕鬼子”剧照,因此剧大部分场景是在横店拍摄的,“手撕鬼子”就被当做横店影视城百万抗日大军的“招牌菜”。
让人惊诧的是,这部电视剧竟然横扫大江南北,在2010年第一轮播出时,取得了江苏、广东、北京等多家地面电视台的收视冠军,随后,在黑龙江、山东、江西等卫视播出后亦取得了名列前茅的收视成绩。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部剧不但是在搜索引擎电视剧类搜索的冠军关键词,也是各大微博、社区、论坛上备受追捧的热点话题。
由于此剧首开抗日剧武侠化的新拍法,主流媒体还不知如何对此剧定位,出现了先肯定后否定的一个变化过程。
先是《光明日报》发文对该剧表达方式做出的尝试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然而,随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又发文痛批该剧戏说史实,娱乐化革命剧。
此时,网络上也是争吵一片,肯定其创新者有之,大呼其雷人者也有之。
不可否认的是,《抗日奇侠》已揭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高收视率已掩盖了一切,另一抗战电视剧《黑狐》于2011年初出场。
里面也是“雷”点重重:男主角永远死不了,即使被打得血流满地,也很快会在下一刻康复现身,此外还有飞镖射穿日本人太阳穴等超现实情节。
情节也更荒唐,3个年轻人靠几把手枪把有几十把机枪的日本鬼子打得屁滚尿流;4个人便敢大闹日军的最高情报机关。
2011年6月上映的《永不磨灭的番号》最雷人的情节是营长孙成海向天空扔了一枚手榴弹,竟把日军的飞机炸了下来。
接下来的2012年,抗日题材电视剧全面开花。
根据广电总局官网提供的数据,2012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506部17703集,其中近代革命题材77部,占到15.22%,仅次于当代都市这一题材。
而2013年第一季度3个月内同意公示的剧目共253部、8852集,其中近代革命题为41部1465集,占16.2%,而其中大部分是抗战题材剧,如《抗日女兵》《冷枪手》《孤胆英雄》《女人的抗战》《飞哥英雄》《天降神兵》等。
在竞争日趋残酷的情况下,若想在抗战题材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出奇招,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反向刺激,导致情节变得越来越夸张甚至狗血。
编导犹恐观众不满足,想方设法用打破吉尼斯纪录的逻辑来拉拢—民间奇人还嫌不够奇,索性拉来30多个美女集体削发剃度,演一出(五台山抗日传奇之女尼排》;一枪灭一个连还嫌不够多,《一个鬼子也不留》就立下了这样的挑战书:“一把杀猪刀,能干掉几个鬼子?”打到最后,就出现了演鬼子专业户的史中鹏一天死8次、裸女向抗日军人敬礼等神奇事儿。
如今,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
“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
@@@@战争题材电视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可谓一路高歌,发展至90年代在广大观众已经快对此类“高大全”式的人物感到厌倦之时,新世纪初一种另类的战争题材电视剧在这个舞台上亮相了,它犹如一阵风瞬间吹醒了战争题材电视剧,而其中粗鄙化现象的出现更是为此类电视剧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激情燃烧的岁月》为起始,紧接着出现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历史的天空》、《亮剑》、《狼毒花》等,它们引领了收视的狂潮,将战争题材电视剧推向一个又一个顶峰。
而在收视记录上,以《亮剑》最“亮”,“根据央视索福瑞收视调查显示,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亮剑》在播出第一周收视率平均11.42,最高13.7,收视份额28.7,这个成绩已经超过了年中的《大宋提刑官》,创下了今年央视一套电视剧收视率新纪录;到目前为止,这个收视率和2005 年央视其他频道的电视剧相比,也排在首位,并创下了2005 年央视电视剧收视率新高。
”①快餐式的大众传播方式二、抗日神剧罔顾公共理性对民族文化的损害道德伦理上讲,抗日神剧罔顾公共理性。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
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
过于离谱的故事情节因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以致文艺作品越来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从而变成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
当年义和团运动“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以惨剧收场,带着如许悲壮的意味,又何尝不是因落后甚至愚昧。
今天,借助无与伦比的奇妙想象和神乎其技的电视特效,义和团的旧梦终于重,却如此让人哭笑不得。
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再不必反思历史,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信了吗?新时期题材电视剧粗鄙现象的泛滥化就是对上述现象的最好诠释,它们“偏离文化的倾向,表现出一种拒绝文明教化作用而纯粹供人消遣的所谓‘潇洒’”,《亮剑》中李云龙的满嘴瞎话就是不经思考,顺势而出的“潇洒”,此种创作效果证明了我国电视剧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处于中低档位,电视剧所应表现的本质思想——对民族生存状态的当下关注和对民族命运的殷切关怀,没有被广大的创作者所领悟,他们只是一味的贪得一时之利,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对本民族,本文化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要知道,一部艺术精湛的作品是多少部平庸之作也比不了的。
如果新世纪以来中国战争题材电视剧创作者按照此种方向继续发展下去,那么不久的将来,英雄形象就远不是现如今的“粗鄙”二字就可以形容得了的。
三、抗日神剧背后的经济动因与影视制作方欲说还休的态度不同的是,导演倒是很坦然,在接受某媒体的采访中,《永不磨灭的番号》的导演徐纪周就直接地道出了“神剧”流行背后的经济指挥棒。
“我在电视剧市场这么多年了,非常清楚我的买方市场想要什么—狗血、传奇、杂耍、热闹、冲突……”据悉,随着抗日剧的红火,不但演员身价暴涨,拍“抗日神剧”的基地横店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仅2012年上半年,横店人驻企业实现营业收人54.97亿元,同比猛增了1.4倍。
四、抗日神剧背后的政治因素也有人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待这起神剧汹涌的原因,认为“抗日神剧’,的流行与近年来中日关系紧张的政治大背景有关。
导演金韬认为,抗日剧的勃兴,不仅缘于政策鼓励,也根植于民间情绪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