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评论抗日神剧

新闻评论抗日神剧

《评论:是什么导致了抗战剧的过度娱乐化?》
近年来,抗战剧抢占了中国的电视荧屏,上百部电视剧争相打鬼子,并且频曝雷人桥段: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发射比子弹还快的绣花针……网友也戏称:有了这些技能抗战还用得着打八年?作为近几年开始流行的国产类型剧,抗战剧以神话般的剧情和匪夷所思的效果赢得了一大批中国受众的亲睐。

面对这些抗战“神剧”,网友的吐槽如潮水般涌来,但是情节愈加雷人的抗战剧依然层出不穷。

据相关媒体报道,自2009年起,在横店拍摄的抗战剧剧组就有逐渐增多之势。

对于这样的情况,广电总局终于坐不住了,2015年3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主持召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题材电视剧播出工作部署会并讲话。

对于接下来的抗日电视剧,明确给出了四点要求,对抗战剧做出了统一规范。

可是,这些不符合历史常识的奇幻抗战剧又是如何出炉的?谁又乐见它们充斥在电视屏幕呢?抗战神剧泛滥的病根又在哪里?
抗战剧的持续受宠,与市场青睐不无关系。

据统计,坊间戏称为“抗战台”的江苏卫视年度黄金档共播出电视剧22部,其中抗战剧有9部,比例约为41%,新型抗战剧元素几乎无所不包,其中,既有打着“偶像抗日”旗号的类型剧,也有抗日言情剧,热衷抗战题材使其收视率一路飙高。

看上去这是一个娱乐界的问题。

“抗战神剧”一次又一次刷新下限,一方面是因为编剧导演智商不过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题材狭窄而收视率紧迫,只好把武侠、玄幻、时装、高科技等八竿子打不着的元素融合在一起。

在当下,“抗战神剧”的蹿红有相当大的民间心理需求,而另有相当多的年轻观众只是为了看雷点而围观,出于各种心理的观看造就了“抗战神剧”的超高收视率。

这也导致了投资商和导演们为了迎合观众而一路狂奔。

其实这也是历史问题。

作为一向以“天朝子民”自居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列强进逼,绵延不绝的屈辱感已经融入了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于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是东洋鬼子或者西洋鬼子,只要是欺负过我们的,都没有一个好东西。

在这样的背景下,“打洋人”自然成了争取民族独立,抵御外侮的绝佳象征,每每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然而,这样的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

抗战神剧对我军军日趋魔幻化和鬼子日趋白痴化的人物刻画,实际上是对历史的否认和不敬。

当我们津津有味的观看这些抗战神剧,却忘记了当年战士们抗战的艰辛,仅以一种娱乐的消遣的态度去品味历史,难倒不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再试想一下,从小看这些“神剧”长大的青少年会对历史的认知产生怎样的偏颇?而在反思历史时,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了吗?
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体制的问题。

“抗战神剧”的养成,也并非是电视人刻意为之。

如果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那么,受众会自己选择好看的有价值的电视剧。

但是,近年来,谍战剧、偶像剧、家庭伦理剧、古装剧等大量题材电视剧受审困难,剧集一减再减,剧情一删再删,甚至过不了审核无法播出。

而抗日剧较之相对更安全,于是脱颖而出。

因此,在现有体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抗战神剧”的出现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