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教育学基础第九章第三节

幼儿教育学基础第九章第三节

幼儿教育学基础第九章第三节:幼儿园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一、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如前所述,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那么,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这一工作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

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

不少幼儿园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方法,比如为让幼儿对小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幼儿园与附近小学合作,幼儿参观小学、小学生来幼儿园当大哥哥、大姐姐,幼儿园里的角色游戏、活动区里导入上学的主题,请作小学教师的家长来园讲小学的有趣的生活等等。

不过,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一贯地、潜移默化地给幼儿正面的入学教育。

幼儿如果常常听到的是∶“这个问题你现在不明白,等你上了小学以后,会学到很多东西,那时你就明白了”,“妈妈小学时过得真开心,我现在都还想念我的老师”,“爸爸现在造大轮船,是因为小学时参加了航海模型组,还代表学校去比赛过呢”这一类的话,而不是什么“你看,你总是画得乱糟糟的,上了小学你要这样做作业,老师不罚你写十遍才怪呢”,“上了小学把玩具全部收起来,回家得好好地做功课”之类的威胁,那么,在他们的心中小学才会是一个美好的、能学到本领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让他们产生恐惧心理,感到可怕的地方。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

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1.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

研究证明,富于主动性的幼儿思维活跃,做事有信心,能主动与人交往,他们入学后比较快地适应小学新环境,学习成绩也很好。

2.培养独立性幼儿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很多幼儿因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等,而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生活感到困难。

独立性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

家园共同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幼儿学会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穿脱衣服等等。

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这方面的教育与主动性的培养是一致的,可以在同一活动中培养。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

差的幼儿胆小,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与同伴不能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等,结果没有新朋友,他们感到孤独,心情沮丧,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

因此,在幼儿园里必须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不难看到,这一能力与主动性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基本的方法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改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并让幼儿真正感到与老师、同伴在一起的愉快,从而愿意投入到交往活动中,增长自己的人际关系知识、技能和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除上述社会适应性之外,还因为小学环境中有大量的新规则出现(如进老师办公室要报告、上课前书要摆在书桌右上角、上课不能喝水、手要放好不能搞小动作等等),幼儿难以记住和遵守,这成为不少新生在学校受批评的主要原因。

同时,入学后学习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幼儿却一时难以确立这样的任务意识。

有的新生在老师询问作业时,还很轻松地说,“我不喜欢做”,“昨天,爸爸带我去姥姥家了,所以我没写。

”针对这些问题,除小学的改革之外,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和任务意识,特别在大班阶段。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或其它活动,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习、游戏等都是有规则的,并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如果不遵守规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幼儿园可在生活制度、作业课纪律等方面有所改变,如缩短午觉时间,适当延长作业课、要求举手发言等,让幼儿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以有利于缩短入学后适应小学规则的时间。

在幼儿园和家庭里,通过教师与家长的配合,能给幼儿创造很多发展任务意识的机会。

如对幼儿完成值日生工作、完成画画、手工、计算等学习任务,完成某项家务劳动等,给予及时的肯定,特别在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坚持,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和毅力,同时帮助他们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

幼儿园大致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

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等。

认为这些是小事,“树大自然直”,这是不对的。

习惯不好,以后很难纠正,对学习的危害是很大的。

幼儿期间,教师和家长应当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严格、一致、一贯地要求,习惯才能建立。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所谓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

学习不仅仅是有聪明的脑袋就行,离开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智力是不可能单独成长的。

前面已经说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对入学的影响很大,与学习成绩关系密切,也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他们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让幼儿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产生学习愉快这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3.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不少家长想让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就在入学前教孩子拼音、认字、做算术,甚至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来“系统”地教。

这一现象在一些幼儿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前面分析“小学化”的危害时,就已经说明了这种做法错在何处。

幼儿园应当坚决地反对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

调查表明,我国幼儿在数学学习准备上偏重知识灌输,思维能力的准备明显不足。

如幼儿在寻找排序的规律、图形守恒、看图编应用题等智力型题目上的得分,大大低于一般数学知识的题目。

因此让幼儿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发展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让幼儿在小学学好数学,并能在今后保持发展的后劲。

同样,拼音、认字等等,也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不是小学化地硬灌,而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发展基础性的能力。

比如,拼音学习的基础是语音意识的发展,是语音的辨别能力,幼儿园可以通过儿歌、绕口令,通过语言活动,通过倾听各种声音的感官练习,通过角色游戏等等,为幼儿学习拼音打下良好基础;正确写字需要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手眼的协调以及观察、识记、位置辨别、空间方位知觉等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为幼儿写字作准备。

比如,有的教师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幼儿画线条的流畅性、对手的控制能力以及正确的握笔姿势等;通过手工活动,发展手眼协调和小肌肉;还用游戏、画图案画等方法来帮助幼儿熟悉田字格,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对上下左右的方位有清楚的认识,为上学后用田字格写字打好基础(参见图9.3)。

、幼小街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如前所述,幼小衔接问题不仅关系到幼儿入学的适应问题,还会对幼儿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有关教育机构必须做好此项工作。

有关研究表明,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加强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

在工作中应注意∶(一)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做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由于幼小衔接问题在我国比较突出,多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曾经出现过幼儿园向小学看齐和小学向幼儿园看齐两种倾向。

在探索中大家发现,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决不是单靠哪一方能完全解决的,必须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加强园、校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规律为依据,把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做为幼小衔接工作的着眼点。

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搞好衔接工作。

(二)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许多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证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

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则在于转变旧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

(三)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

各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当地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过渡中的最主要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不可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与实验成果。

从调查中看到,城市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较弱,而农村幼儿却是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较弱,因此,不同地区幼小街接工作的内容是有差异的,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有针对性地做好衔接工作还要求教师明确∶尽管幼小衔接的“坡度”确实存在,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因而并非每个幼儿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因人施教,在面向全体的同时照顾个体差异,对每个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改善每个幼儿在入学准备上的不足状态。

(四)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如前所述,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或小学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必须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

目前,不少家长在有关儿童入学准备问题上,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

如有些家长反对幼儿园以游戏做为基本活动,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整天玩,进入小学后不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把入学准备片面地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对入学前的健康准备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