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密云十里堡镇战略策划报告

密云十里堡镇战略策划报告

Page 14
(七)发展思路
二、区域协同,城乡统筹,优化空间,集群发展
发挥优势,实现区域内差异化开发;以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改革为背景,成为以 城带乡、以商活镇的城乡统筹新样板。优化现有发展空间,盘活土地资源,通 过打造特色功能区集群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汽车关联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新 兴服务业,突破推进有前景良好的潜力服务业,稳定提高生活品质的民生服务 业。
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一、二、三产有不同程度上 的发展,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产为主,一产稳步增长,三产有了长足发展。汽车、印刷、特色种植及养殖 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类型多样,为未来经济发展积淀了一定的经验和人才。
Page 6
总体判断:五大优势,彰显发展潜力,推动十里堡崛起
区位优势:是密云对外的门户区、桥头堡和密云城市的形象区,紧邻密云新城和县 经济开发区,现已经承载了部分城市功能,从长远来看,十里堡镇是密云新城的战略 储备区、是下一轮城市扩张的优先发展区 。 交通优势:由首都机场、京承铁路、101国道、京承高速路、密云外环路等为骨架的 空陆交通体系,有利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具备大集散、大服务的潜力。 产业优势:一产(几千头奶牛、肉鸡屠宰)、二产(汽车4S、印刷、高新科技)基 础良好,为三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条件,有利于 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环境优势:万亩森林公园建设、潮白河和多达1.6万亩的耕地田园景观,共构城镇生 态绿网。 政治优势:区委、区政府对十里堡的规划建设与发展高度关注。
形成特色的生态景观体系 对自然生态足迹的破坏最小 生态保护工程力度更大 片区绿化覆盖率提高 低碳和零污染计划 资源的循环和再利用
乐业宜居
加快城镇化进程,融入城市 发展 建设活力开放、人民安居乐 业的和谐城乡 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高尚的生活方式 适宜生活成本和高满意度
社会融合
公共参与的协商机制 公共文化和道德素养 自由宽松的人际关系 惠及当地人民及后代 培养新的地缘感和骄傲
Page 18
(二)产业发展思路
3、大力发展高端休闲业,为密云新和开发区提供商务休闲服务,实现 互补发展
充分利用潮白河两岸优质生态资源,以低密度、生态化的生态环境空间为载体,大力发展 餐饮酒店、城市娱乐、商务社区、研发设计、采购营销、后台服务、外包服务等商务服务 业,成为北京中心城区向延伸和配套的休闲商务服务集聚发展区——休闲商务区。
பைடு நூலகம்2014-2015中期目标
• 进一步推进商务休闲、商贸物流以及各类生产、生活服务业项目的 落地,形成高端居住、特色商贸、商务休闲、文化创意、企业培训 等产业集聚的链条。
Page 12
(五)总体方针
产业方向正确,发展模式先进,农民增收 迅速,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贯彻落实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 作方略,融入“三个前列”的发展目标, 以加快城乡统筹、建设重点镇为契机,以 基层组织建设“五好”标兵党委创建为总 抓手,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农民增收为 落脚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重 大项目和重点工程进度,努力实现全镇经 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Page 3
二、背景分析
区位条件:密云西南门户,新城 桥头堡
十里堡镇是密云的西南门户区,距密云县 城3公里,临近新城、县经济开发区。紧邻 首都机场,京承铁路、101国道穿境而过, 随着京承高速路和密云外环路的全线通车, 外向大交通将四通八达;内部微循环通而不 畅,特别是乡村道路亟待大力投入。
目前,京承高速联络线十里堡段建设工 程101国道以北路段路面已铺设完成,正 在进行附属设施建设;以南路段路床已经 铺设完成。
Page 10
(三)战略目标——立足世界城市建设,服务密云新城和县 经开区,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助推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建设
经济贡献
构建产业融合、协同共生、 产业素质高、服务产业高度 发达的绿色产业体系。 吸引优质人力资本和投资 提供持久的成长动力和贡献 提升城镇知名度和层级 向当地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
生态优良
Page 11
(四)目标分解——十二五期间
2011-2013近期目标
• 率先开展基础设施、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以及龙头产业 项目的建设,以点带面,拉动镇域经济全面发展。通过生态环境治 理、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整体环境质量,为产业发展 打好基础、留出空间。通过产业培育、经济建设和形象塑造,铸造 镇域品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目标明晰的招商引资及产业培育, 初步形成生产、生活服务业集聚的产业链条。
Page 16
(二)产业发展思路
1、实现农业转型,积极发展都市农业,提升产业附加值
农业教育链:
基础教育
培训
技能
就业
农业商品链:
收购
批发
零售
消费
农业技术链: 良种培育
农业旅游链: 产品开发
农业加工链:
收购
示范 传播 加工
推广 消费 销售
生产 体验 消费
农业商务链:
主题
集聚
交流
消费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产品附 加值
Page 13
(六)发展思路
一、产业融合,三产主导,壮大服务经济
采取“一产、二产的三产化”的策略。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开发都市农 庄、休闲农场,让养殖业逐步退出,提升肉鸡屠宰(合作社500户)的附加值) ;整合现有工业,扶植有发展潜力的乡镇企业,实现提档升级,创造品牌效应 ,积极承接密云新城和经开区的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链 上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对接,引导商务服务、商贸物流、科技研发、文 化创意等各类生产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十里堡镇的主导产业。为新 城及开发区配套服务业、房地产业,提供服务型企业员工公寓、商务社区,做 好汽车服务产业链。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壮大服务经济的规模,形成全面互 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密云县十里堡镇战略策划
(大纲汇报)
2011年10月18日
背景
在北京打造 “世界城市”的背景下,密云县适时的提出建设成以“绿色” 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给我们十里堡镇带来 而现在正是我们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
发挥十里堡镇的区位、交通、经济优势,立足产业基础,对接密云新城和 开发区建设,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把十里堡镇打造成为21世纪的现 代休闲小镇和产业服务名镇,使其成为北京新一轮城镇发展的“样本”和示 范地 。
北京城乡统筹新样板 密云新的经济增长区
密云新城战略发展前沿阵地
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重要载体
宜居、宜业、宜商的和谐新区
Page 9
(二)形象定位
京北休闲商都
依托产业基础(特别是二产),着眼服务北京世界城市,站位京北,立 足服务密云新城和经开区,通过服务环境优化、服务设施配套、服务水 平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素质提高,将商务休闲作 为突破口,发挥商务服务功能,实现区域内差异化竞争,构建核心竞争 力,实现特色化生存。
Page 5
2.借助西统路开通的机遇,印刷、机械 加工、汽车销售和配件维修主导产业进 一步巩固。
3.高新企业较快发展。三浦百草、北超 伺服、晶菜陶瓷、雅迪力特等资源节约 型高新企业获得较快发展,实现产值 6861万元。
4.新引进企业投产迅速。2010年引进 的6家企业全部投产,2011年新引进的 钢之杰等企业已投产,成为镇域经济新 的增长点。
——印刷服务组团:建设具有中高端印刷、广告制作等功能的工业服务组团 ——都市农庄组团:建设具有农事体验、农业信息服务、购物定制服务、农耕展示园等为主要功能
的都市农庄组团 ——潮白河休闲地产组团:建设具有滨水休闲居住、商务功能配套的休闲地产组团。 ——商务公园组团:建设为密云新城、开发区服务的城市商务休闲、城市餐饮娱乐、高档会所、会
•区域特色不明显 •历史文化资源较少,产业资源缺乏厚度 •镇域空间割裂,产业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空间契合度低、 缺乏特色 •生态安全下的社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尚不明晰
三、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密云·十里堡——绿色商务休闲之都
把十里堡建设成为面向世界城市、立足密云发展,服务新城 和经开区、幅射周边的综合发展强镇,生态宜人、环境优美 、服务一流、设施完备的绿色商务休闲城。
其中农业人口18794人,约占74.5%, 非农业户6421人,约占25.4%。乡镇从 业人员18420人,其中第一产业3723人、 第二产业5610人、第三产业9087人。
现已成为全县乡镇中的工业强镇、畜 牧强镇、具备了生态镇的雏形。2010年,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年计划2207.41万元, 实际完成2322.3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 105.2%。
提升农业品质 水平
提升农业价值
农业工 业化
提升环境 价值
Page 17
(二)产业发展思路
2、逐步推动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重点壮大汽车服务产业,推动印刷业 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做长产业链,形成集聚规模。
以十里堡村为主体,依托汽配公司和北京现代、东风日产、丰田挖掘机等4S店,同时积极发 展一批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产品。围绕汽车产业,积极发展汽车文化服务业和汽车文化创意产业。整合发展现有印刷产 业,早日实现集团化,对接传媒、广告,承接中高端业务,并积极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Page 7
关键问题分析
产业发展 城镇建设 发展特色
Page 8
•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二、三产之间缺乏联动 •产业主导方向不明群,产业与业态内容混杂,同质化竞争 •产业低端化、无序发展,利润空间小,亟待统筹整合、提档升 级、提质增效 •产业布局凌乱,承载空间不足,集聚度低,产业效能低
•城乡两元结构突出,城镇化使得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带来了 农民失地、就业困难、生产生活艰难等新问题 •镇区与村庄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面临困境,村庄风貌不佳, •产业用地不足,可建设用地少,出现“灰色用地”,需要合法、 合理地进行土地分配,提高土地利用效能 •缺乏发展资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