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开始采用选举制。
地方官员拔选出一批人才,呈送到中央,与近代由群众推选的选举意义大不相同。
古代选举制,王氏家族选举李氏家族子弟到中央作官,李族又推选王氏族的子弟作为回报。
众多势家大族之间长期互相推举,互相支持、互相利用,豪门大族结成政治集团,“门阀士族”由此形成。
南北朝的王谢两大士族,互相援引,从东汉经三国魏晋南北朝,形成盘根错节势力集团。
汉末三国时河北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并不是他们袁家子弟才学过人,而是凭借他们世代形成的士族集团势力。
从汉到南北朝,几百年间,门阀士族拥有强大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势力,致使南北朝长期不能统一。
历史发展需要统一,人民生活需要安定、温饱,不需要战争。
隋唐顺应这一形势,统一了南北朝,并使之进一步巩固。
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是历史的趋势,百姓的愿望。
南北朝时期,南方北方王朝更替十分频繁,朝代是短命的,但门阀士族却安然无恙。
中央统一政权为了培养选拔为中央政府服务的官员,必须找一条选拔培养人才的途径,建立一种新制度,科举制应运而生。
科举制,选拔人才不问家族出身,只要能治国安邦,用兵打仗,有经济管理的特长的,都可以应试,及格的可以得到重用。
唐朝的高级官员从宰相,到地方官员,多半是科举出身的。
此种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行之有效,历宋、元、明、清,一直沿用下来。
推行一千多年,明显的效益有以下几点:⑴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包括边远省区,规定各省区录取人员的比例,像云南、贵州,人口少,文化不发达地区也分配有一定的名额,全国士人产生拥护朝廷的向心力。
⑵定期考试,后备人才不断地补充到中央,不忧人才匮乏。
⑶国家规定《四书》《五经》为教材。
全国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自学,国家兴办公家学校不多,大量的应考者都是单独自学,只要考试得中,即可上升到官员阶层。
⑷考试立法详明,执法严峻,主考官舞弊的,重的可判死刑。
因此考试取得“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即可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
这制度后来传到外国,世界上普遍认为英国“文官制度”是以中国科举制度移植过去的。
科举制度的公开性,权威性,已被社会所认可。
于是,为了考取“功名”苦熬一生。
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并不是绝对公平的,真正的人才,由于不合规范程式而被排斥,未被录取,像清朝大文学家蒲松龄应科举,一直考到七十岁,还未考取举人。
科举经历了好几百年,推行了八股考试办法,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的缺点明显。
因为八股文考试题目出自《四书》,《四书》的字句就是那样多,三年一考,从明朝规定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应试者不准有自己的独立的新解释。
几百年的考试,差不多把《四书》的句子都出遍了,于是想出了截取上句的末句,下句的首句一些不成句子的题,称为“截搭题”。
《红楼梦》第81回讲到贾宝玉第二次入家塾读书,老师出应试科举三道题,其中一个题目为“则归墨”,这是《孟子》中“今天下之言不归易则归墨”一句完整的句子,截去上半句“今天下之言”,“则归墨”是下半句,题目就不通,偏要教应考者“代圣贤立言”写出有条理、讲出道理来的文章,岂不荒唐!吕留良曾写过一篇《真进士歌颂黄九烟》指斥明朝三百年来科举取士的弊端:“……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其中并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
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作蝼死,人言蝼可怜虫,吾言凶恶过虎兕,谨具江山再拜上,崇祯夫妇伴缄贶。
[自注:崇祯末,有人书一仪状云: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二人,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拜。
亦愤时嫉俗之言也,贴于朝堂]”八股文取士的弊病在于政府规定“代圣贤立言”上,把应试者的思想禁锢死了。
八股文有罪过,科举制度不能负责。
1905年9月2日,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由光绪皇帝下诏废止。
但科举的影响并未从此消失,对它的是非得失,许多评论失之偏颇,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应该如何评价它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种制度存在一千多年,不被别的制度所取代,说明它本身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它是当时先进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两汉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正在逐渐完备,如何选拔人才,统治者起先采取的是征辟、荐举的办法,由地方官或世家豪族向上级以至中央政府推荐人才,被推荐的往往是世家子弟。
推荐的标准是门第高贵,“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把人才分为九等进行品评,但主要根据仍是家庭出身,道德、文章、才干都是次要的。
主持品评的大小中正也都是世家豪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因此从东晋到南北朝,北方的崔、卢、王、谢,南方的朱、张、顾、陆,这些名门大族高踞政府的要津,连皇帝老子也要退让他们三分,这种门阀政治造成贵族与平民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堵塞了平民百姓中优秀人才的晋身之路。
隋朝以后实行科举制度,开科取士,“十年窗前勤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寒素之家的子弟也能由读书科举进入仕途,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做官权利的局面,国家选拔人才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而且一个人中了举人、进士,改变了自己的地位,也鼓励了十个人、一百个人勤奋读书,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是有好处的。
唐和两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巅峰的时期,也是科举制度逐步完备的时期,当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就有科举制度的一份功劳。
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者起先不懂得科举的作用,后来有所认识,也加以恢复使用。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自身没有多少文化,但很了解实行科举有利于巩固他的统治,即位之后很快开科取士。
清朝统治者也是这样。
经世致用含华咀英从整个封建社会来说,读书人不敢谈经世致用的时间是不长的,因此,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科举考试,也大都不是脱离实际的。
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状元的那一科,考试题目有五百八十六字之多,最后几句说:“天变至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士习浮,国计殚而兵力弱,荷泽未靖,边备孔棘,岂道不足以御世欤?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欤?”题目毫不隐讳地指出了国家的严重情况,要士子们出谋划策,化解危机。
清光绪壬寅科(1902年)福建乡试(考举人),主考官是闽浙总督许应骙。
这次出了三个题目:《汉唐宋开国用人论》、《勾践焦思尝胆论》、《子贡使外国论》。
第一个题目评论历史,有古为今用的意义。
第二个题目很有现实意义,当时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役中国一败涂地,惨遭割地赔款的屈辱,提倡发扬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誓雪国耻,这和形势结合得多么紧密。
第三个题目很有趣,也很高明。
子贡是孔子学生中善于理财会做生意的,汉朝为什么不能派像子贡这样的人到匈奴做生意,进行经济交流使双方都有利,求得边境的长期安宁。
接下来的会试(考进士),因为北京的贡院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还没有修好,便改在开封举行。
大总裁盛宣怀出了个题目《论铁路收归国有》。
这是当时的热门话题,后来还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之一。
中国的科举,历来是以儒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的。
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是讲经世致用的。
孔子思想的精髓在于《论语》,如果《论语》没有经世致用的作用,就不可能有“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的说法。
儒家学说是经过不断改造的,每次改造都与当时的思想政治相联系,因此说儒家学说和经世致用脱节,是片面的。
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不敢评论时政,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一旦文网松懈,情况就变了,道光年间,经世致用的呼声高入云霄,因而出现了像龚自珍、魏源这样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思想家。
选拔精英机制完善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旷世奇才,都没有考中进士,因而有人认为科举并不公正。
其实,在我国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目的是让读书人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分配他们做各级官吏,实现学而优则仕原则的精英选拔机制。
首先,科举的录取率很低,除恩科而外,正科三年一次,每省乡试只取一二百人,全国的会试取三百多人,绝大多数人是要落榜的,这样的录取率,怎能做到像唐太宗所说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其次,有人兴趣在于走“终南捷径”,不愿意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科举的路。
第三,科举选拔的是做官的人才,不是培养诗人。
当然,诗人文学家符合科举选拔人才条件的,也能够入选。
唐宋八大家中,除苏洵以外,其他七人全是进士出身。
总的来说,科举一般是公正的,但不可能完全公正。
科举从隋唐起直到清末,实行一千多年,各种制度都比较完善。
比如进入考场,要经过严格的搜查,搜身而外,用具(笔墨砚)也要检查,带进去的午餐干粮都要切开来看看,要夹带进入号房是很难的。
收买考官也不容易,每次考试,一位主考三四位同考,只要遇到一个刚正不阿不要钱的,把你揭发出去,就要被判重罪。
而且考试的文章是要公布的,称为“闱墨”,还要刊刻印书,卖给参加考试的人做范文。
《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就是干这个行当的。
文章不太像样,拿不出手,刊刻出来更会惹祸。
朝廷对科场作弊都用重典,被处以极刑的屡见不鲜。
咸丰年间大学士柏俊就因科场作弊被腰斩。
鲁迅的前辈也因涉及科场案弄得倾家荡产,身陷囹圄。
因此除偶尔有人铤而走险外,人们大都不敢以身试法,考试作弊的现象实属少见。
科举考中的状元以及进士、举人等,在社会上大都是一时俊彦,颇能干出一番事业。
清朝260多年中,举行殿试112次,中状元的有112人,其中出了不少人才。
比如乾隆庚辰科状元毕沅,除官至湖广总督而外,经、史、文字学、金石学造诣都很深,并且主持编纂《续资治通鉴》220卷。
咸丰丙辰状元翁同龢,官至军机大臣、尚书,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帝师,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戊戌变法时坚决支持光绪皇帝,以致被慈禧太后革职,其胆识为时人称赞和景仰。
毛泽东说过,谈到中国的现代工业,不能忘记四个人。
这四个人中有一个叫张謇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奠基者之一,此人就是光绪甲午科的状元。
中状元也有靠运气的,光绪癸卯科殿试时,适值慈禧太后70大寿,进士王寿彭名字吉利(古代传说中彭祖寿高八百岁),因而中状元。
乾隆甲辰、丁未、庚戌三科,屈居榜眼的王鸣盛、孙星衍、洪亮吉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学问家,而状元则不太出色,有人讥讽考官有眼无珠,说三个状元都是撞上了大运,但这毕竟是少数。
其实,科举中最大的不公正是对生员的出身有一些不合理的限制。
上辈或本人要过饭,可以参加科举并中状元,如宋朝的吕蒙正和明朝的范际昌;可是有的职业却被视为“贱业”,如剃头的和唱戏的,子孙不能参加科考,这是毫无道理的规定,是科举制度中严重的不公正。
废除科举兴利除弊科举制度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病。
唐宋时代,限制还没有那么多。
明清以后,解释儒家经典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明清两朝还规定,科举考试的文体为八股文,这种死板僵化的文体,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更为严重,这两项颇为世人所诟病。
科举制度最致命的弱点,是清朝中后期它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一部分官僚推行洋务运动,创办了一些新式企业,如招商局、电报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