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利弊分析
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利弊分析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 一种考 试 制 度 。其 对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发 展 演 变 、政 治 稳 定 以 及 中 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 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但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严重 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最终被历史淘汰。
选拔出 来 的 人 才 质 量 自 然 就 提 高 了 。此 外 , 天 下 人 为 求 功 名 而 发 愤读书, 在为统治者提供大量储备人才的同时, 统治者利用科举 还有效地控制了天下的读书人。
3. 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 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 这一点不难 理解。作为考试内容, 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 而在当时最 重 要 的 就 是 学 习 古 代 文 化 知 识 。一 个 书 生 没 饱 读 文 化 思 想 的 精 华 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 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地传承下去。其 次, 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 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 没 有 中 国 古 代 的 灿 烂 文 化,如 令 今 人 赞 叹 不 已 的 唐 诗 、宋 词 以 及 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许许多多的精神财富, 均是读书成果的鉴证。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二) 科举制的消极作用 1. 科举考试内容单一、僵化, 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科举 制产生时, 所考内容与社会所需基本适合, 并侧重考生的个人观 点 。宋 代 科 举 曾 加 入 了 论(对 时 局 的 评 论)、策(提 出 解 决 时 弊 的 方 法)。自明始, 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 采取了禁锢人们思想的政策, 规定科举考 试 只 能 以 《四 书 》、《五 经 》内 容 命 题 , 考 生 答 卷 不 能 有 自己的观点, 必须用朱熹注的经书的相关内容说明问题, “代圣人 立言”, 甚至对文章的形式也做了严格的统一, 形成了人们熟知的 八 股文。人们为求功名, 只能按统治者的要求死背经书, 完全丧失 了自己的思想, 十年甚至几十年的苦读、应考, 导致了一代代读书人 思想的僵死, 科举从此成了为统治者量身打造思想单一人才的工 具, 在这一制度引导下,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彻底地死掉了。 2. 科举考试 重 伦 理 轻 技 艺 , 严 重 桎 梏 了 中 国 近 代 科 技 的 发 展。科 举 考 试 以 儒 家 经 典 为 主 要 内 容 。儒 家 历 来 重 纲 常 伦 理 而 轻 贱技艺, 以此为核心的封建教育极度缺乏自然知识的内容。13、14 世纪, 随着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西欧一些大学相继问世, 教学内容 十分丰富, 有文 法 、修 辞 、算 术 、几 何 、天 文 等 , 这 些 学 校 培 养 了 大 量的有知识的工商业者、医生、技师等, 正是他们成了近代科学技 术兴起的主 角 。而 中 国 的 科 举 只 重 伦 理 、文 学 , 在 它 影 响 、引 导 下 的封建 教 育 培 养 出 来 的 是 一 批 批 封 建 社 会 的 “卫 道 士 ”和 满 腹 诗 词文章 的 “学 者 ”, 无 论 如 何 也 培 养 不 出 懂 自 然 科 学 知 识 的 人 才 。 因此, 科举制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3. 科举制不适应 时 代 发 展 的 需 要 。到 了 清 朝 晚 期 , 科 举 制 与 当时社会发展极不适应。清末, 统治者对科举也作了一些调整, 但 由于考试内容单一, 经科举所选拔出的人才都是些只知封建纲常 伦理、诗 词 文 章 的 文 人 墨 客 , 对 世 界 早 已 兴 起 的 近 代 科 技 毫 不 知 晓。洋务运动后, 清政府也需要大批懂近代科技和外语的人, 但传 统的科举根本不能满足这一需要。此外, 新式学堂的出现, 给传统 的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科举制显得陈旧落后, 近代教育取代传统的封建教育成了历史的必然, 科举制经历了 1300 年的历史, 终因落伍而被废止。 总之,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选才制度, 它 的 作 用 在 中 国 古 代 总 的 来 说 应 该 是 积 极 性 大 于 消 极 性 。从 制 度 的 角 度来说, 科举制度确实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参考文献: [ 1][ 唐] 魏徵等主编.隋书( 第 46 卷.赵煚传)[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 2][ 唐] 魏徵等主编.隋书( 第 14 卷.牛弘传)[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 3][ 北宋] 欧阳修等编撰.新唐书( 第 34 卷.选举志)[ M] .北京: 中 华书局点校本, 1975.
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既举制度; 发展; 利弊
中图分类号: G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1687( 2008) 01- 0088- 02
作者简介: 崔改梅( 1970- ) , 女, 河南滑县人, 讲师, 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教学与研究。
严格说, 八股文是一种论文的格式, 其本身并无什么问题, 这 就象我们今天无论是写作社会科学论文还是自然科学论文, 都必 须遵照 一 定 的 格 式 那 样 。八 股 文 之 所 以 后 来 的 名 声 不 好 , 主 要 是 因 为 元 朝 和 明 朝 的 科 举 严 格 要 求 学 生 按 照 朱 熹 注 释 的 “四 书 五 经”而作文, 这才是中国科举在元明清三朝很压抑人的关键因素。
1306 年, 元朝为了体现中华民族一统化的决心, 也 为 了 向 汉 族人证明蒙元皇权尊敬孔子等圣人, 元成宗命人在大都建设祭祀 孔子的圣庙, 诏封孔子先圣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董仲舒和朱熹等 人 也 得 以 谥 封 。1313 年 , 元 朝 承 接 宋 朝 科 举 方 法 , 并 首 次 以 朱 熹 注释的四书五经为科举版本, 也就是要求参加科举人员必须以朱 熹的注释去理解圣人言论, 这样, 就压抑了许多学生自己对经典 的理解, 朱熹的思想文化开始占据了科举的重要位置, 程朱理学 就是这样借助科举而登上中国思想文化神坛的。四股文经过元朝 和明朝的不断发展, 到了明朝弘治九年, 也就是 1496 年, 在该年的 会试题目《责难于君谓之恭》的作文要求中, 八股文正式完善于世。
2008 年 1 月 第 25 卷第 1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Jan.2008 Vo1.25 No.1
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利弊分析
崔改梅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政史与法律系, 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注意研究选拔人才的国家之一;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 其产生和演变对中
· 88 ·
家统一需要的人才科目, 不分身份地位直接从社会中考评人才。 当时, 这些科目的考试还非常的简单, 并无严格的考试程序。隋炀 帝时代, 一些官员向隋炀帝建议: 由于以前世族门阀制度遗留的 社会原因, 导致“民少官多, 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 瑟无胶柱之 理。今存要去闲, 并小为大, 国家则不亏粟帛, 选举则易得贤才, 敢 陈管见, 伏听裁处 。帝览而嘉 之 , 于 是 遂 罢 天 下 诸 郡 。”[1] 就 这 样 , 隋炀帝时代严格了通过平等考试从社会中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当然, 科举制度的宗旨是一开始就确定了的, “其选举先德行而后 文才, 务在审慎”[2], 也就是要求举子们必须遵守“三纲三纪”的 伦 理。
收稿日期: 2007- 11- 15
由于唐朝科举名目繁多, 致使许多教育资源白白浪费, 所以, 北宋王安石改革时期, 曾经对科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特别是创 造 了 八 股 文 的 前 身 , 即 做 经 学 大 义 文 章 的 “破 题 、接 题 、小 讲 、缴 结”的四股 文 格 式 。北 宋 末 期 , 宋 徽 宗 还 曾 经 取 消 过 科 举 考 试 , 实 行过直接从学校中选拔官员的方法, 但是, 这是在战争时期的应 急措施, 所以, 南宋以后, 又恢复了科举考试, 甚至把王安石的许 多科举考试改革措施也取消了。
一 、科 举 制 度 的 形 成 及 其 演 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注意研究选拔人才的国家之一, 早在西周 时期就已经有了选士、贡士的办法。但是, 作为封建皇朝从知识分 子中选拔人才担任官吏的一种制度, 是在西汉以后逐渐形成的。 西汉政府是 以 “察 举 ”作 为 任 用 官 吏 的 基 本 制 度 。所 谓 “察 举 ”, 就 是由各级地方官员经过自己的考察和考核, 而向上方举荐人才的 一种制度。 汉朝开辟的“察举”制度, 已经使汉朝具备了寒门布衣可以直 接走上国家高级职位的社会良性运作功能; 其中, 比较典型的实 例, 就是奴隶出身, 后来成为了汉武帝时代的大将军的卫青。 新莽 改 革 时 期 , 刘 歆 创 造 了 一 套 以 《左 传 》、史 学 和 《孝 经 》及 “三 礼 ”( 周 礼 、礼 记 、礼 仪 ) 而 配 套 的 “新 儒 学 ”思 想 文 化 路 线 , 后 来, 虽然新朝灭亡, 但是, 东汉“白虎观会议”实际上是继承了王莽 刘歆等人的 “新 儒 学 ”路 线 , 这 就 是 说 , 新 莽 王 朝 的 许 多 文 化 革 命 举措, 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儒学”, 而这样的儒学的创造者, 并不 是孔子, 而是刘歆! 刘歆的“新儒学”是中国宗法制度的催化剂, 也是魏晋南北朝 时代世 族 门 阀 制 度 猖 獗 的 历 史 原 因 。同 时 , 新 莽 时 代 实 行 的 军 政 一体化改革, 造就了后来中国地方军阀的出现和屡禁不绝, 这些, 都是新莽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副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各国的吏部为国家选拔人才, 按照品格、知 识、才能、出身的综合情况, 将社会中的人们分为九等, 然后, 考评 的 “中 正 官 ”再 根 据 自 己 对 这 些 人 的 考 核 情 况 向 上 方 推 荐 。这 样 的 “九品中正”制度, 虽然也有撒大网网络人才的有效作用, 但是, 由 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世族门阀和军阀现象严重, 一般平民百姓中 的人才由于身份低贱而很难登上社会管理阶层, 所以, 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中国教育曾经严重萎缩, 许多佛教寺院和道教道观承担 了平民教育的责任。如果不是后来的隋唐及时产生了科举制度, 中国完全有可能因此而蜕变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 公 元 583 年 , 隋 文 帝 出 于 政 治 上 的 统 一 需 要 , 打 破 了 以 往 根 据门阀等级风俗而选拔仕员为世族军阀所用的举仕方法, 按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