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1.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公车:清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C.三军:春秋时,大国的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后泛指军队。
D.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服阕:阕,歌曲或词一首叫一阕。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B.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C.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D.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3.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C.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D.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如黄发垂髫就是指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4.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
B.服除:守丧期满。
C.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有名望的平民死了也可以称为薨。
5.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B.辎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C.跽:长跪。
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D.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再次跪拜,表敬重。
6.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
B.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第一名称“解元”。
C.谶:基本意思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D.甫冠、弱冠、加冠:甫冠与弱冠都是形容男子达到二十周岁,就会带上成人的帽子,来表示自己已经成年了。
加冠,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7.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B.解褐:褐,丝绸的衣服。
解褐,脱去平民百姓的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C.少保:官职。
明清少保皆为从一品。
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
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
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汉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8.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食邑:受封者所享有的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收其租税而生活,故称为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C.起居注:皇帝的言行录。
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
D.“檄”“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
其中“牒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
9.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宗庙中的称号。
B.谥号:谥号是对皇帝一生功绩过失的评价。
(有爵位之人和身居高位的士大夫都有资格得到谥号,只是谥法不同罢了。
)分美谥、平谥和恶谥,如隋炀帝的“炀”就是美谥。
C.年号:年号是皇帝在位时期定的,用来纪年。
一个皇帝可以有很多个年号,明清以降皇帝逐渐采用了一个年号。
D.州牧:是中国古代汉代至宋代的官名。
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10.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辟:由中央官署或皇帝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C.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D.拜:授予官职。
11.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任命,授职。
B.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C.察:考察后举荐。
D.迁:一般指降职。
1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陟:提拔、晋升或平级调动。
B.左迁:贬官。
C.窜:放逐、驱逐、贬官。
D.京兆尹:中国汉代官名,主管长安(今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在西汉时期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13.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庶人死称不禄,士死称死。
B.逆旅:古代指的是客舍,旅居。
C.博士:古为官名。
秦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汉代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官员。
D.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14.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合:①天地四方,泛指天下;②古代以十二地支记月日,选择吉日良辰。
B.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C.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D.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太行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今山东即为崤山以东。
15.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京畿: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B.朔望:朔日和望日。
天文学指月亮阴暗的一面对着地球的时候,称为朔,这时正是农历的每月初一。
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也就是月亮圆的那一天,这时叫望,在农历每月十五。
C.逊位:或称退位。
D.豪右:豪门大族。
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16.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复:古代官吏遭父母丧,守制未满期而应召任职。
明清两代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出来做官。
也指官吏革职后重新被起用。
B.转(表调动官职):转任,平调。
C.改(表调动官职):改任官职。
D.出(表调动官职):京官外调,与之相反的,“除”指调入京城为官。
17.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假:暂代官职。
领:兼任较高级的官职。
B.补(表调动官职):补任空缺官职。
C.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
D.生业:职业,指人赖以生存的职业;产业,资财;从事某种产业。
18.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廷对: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廷试。
B.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C.改元:指中国历史上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
每个年号开始的次年称元年。
D.北狩:到北方狩猎;借指向北进军;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
19.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院试:先有院试,各地童生参试,三年两次,考取者为秀才,又称生员。
B.乡试: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合格者称“举人”,已具备做官的资格,第一名为解元。
C.会试:会试在乡试后的次年三月举行,称“春闱”,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D.殿试:会试后举行殿试,取中者称“进士”,其中第一甲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探花”“榜眼”。
20.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悬车:致仕。
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B.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C.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
D.下车:皇帝到任。
21.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B.登科:唐制,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方称登科。
C.籴:卖出(粮食)。
粜:买入(粮食)。
D.国子监: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兼为最高学府。
始于晋,称国子学,隋以后改称国子监,清末废除,改设“学部”。
2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贵族戴的帽子。
男子20岁举行冠礼,戴冠要束发,因而古人又用“结发”表示20岁。
“弱冠”指20多岁。
古代贵族才能乘车戴冠,“冠盖”为贵族、官吏的代称。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C.转运使:官职。
唐代始设。
设诸道转运使,分掌水陆转运和全国谷物财货转输、出纳。
宋初改设专职都转运使和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
元、明、清设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
D.祭酒:汉魏以后官名。
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
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酒菜的官。
参考答案1.B公车:汉代官署名2.A阕,终了。
3.D黄发指老人。
4.D有名望的平民死了也可以称为薨不对。
5.D拜两次6.B第一名称“会元”7.B褐,粗布或粗布衣服8.D“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9.B古代谥法,去礼远众称“炀”。
10.B或皇帝不对。
11.D一般指升迁。
12.A或平级调动不对。
13.A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14.D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
15.B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16.D“入”指调入京城为官。
17.A领:兼任较低级的官职。
18.C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19.D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20.D官吏到任21.C粜:卖出(粮食)。
籴:买入(粮食)22.D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