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奋斗成功的励志故事崔雪梅和姜博成都是贫困家庭走出的好孩子。
在"对话会"上,他们首先讲述了自己艰难、心酸的求学之路。
听了他们的讲述,现场很多家长都感慨地说,让自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听一听"状元"的励志故事,是一个切身的教育。
"姜博成不在乎吃穿,只在乎家长会上能看到父母欣慰的笑容。
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
"家长孙先生说,现在有的孩子娇生惯养,不知感恩,也缺少对学习、生活和未来的目标,"我已经把姜博成的心得录了音,回去就给孩子放着听,让他也受受教育。
"科学的学习方法值得借鉴"对话会"上,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还是状元的制胜学法。
"我常听人说:不要搞题海战术,要做精题、做好题。
但听了宁思莹的话,我才明白,那都是为自己逃避做题找的借口。
"听完宁思莹的介绍,一位高中生连连点头说。
"崔雪梅的巩固记忆法太好了!"家长刘女士表示,"回去我就让孩子照着实践实践!"当天,三位"状元"的讲座结束之后,不少学生和家长都迟迟不肯离去,而是围着"状元"问个不停。
家长们说,这次"对话会"是对孩子的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不畏困难、勇于向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成就孩子的好人生。
1996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东塘乡的农妇汪云霞生下了一个肤白胜雪的女婴。
就在孩子出生前,汪云霞家屋檐下飞来一只燕子,每天衔泥,筑窝。
汪云霞的丈夫俞新欣喜不已:“燕子筑巢是喜兆,孩子出生要是女孩,就叫俞燕吧。
”俞燕的到来,给一家人增添了欢乐。
比她年长8岁的哥哥,更是抱着妹妹爱不释手。
然而2021年的冬天,温馨的生活被蒙上了阴影。
9岁的俞燕刚上三年级,一天晚上洗澡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左边脖子上出现了一块褐色的斑点。
一开始,她以为是白天喂猪食时溅的泥点,可她对着镜子使劲擦、却怎么也擦不掉。
她找到妈妈:“妈妈,我这里长了一个黑斑。
”汪云霞也没有太在意:“是夏天晒出来的吧。
没事,也许过一个冬天就没有了。
”黑斑并没有像妈妈说的那样过了冬天就消失,反而越长越大,越长越多。
一年之后,俞燕的左脸几乎完全被黑斑淹没了,而且这些黑斑摸起来特别硬,就像脸上贴了一张牛皮纸。
所有见到俞燕的人瞪大了眼珠子,不敢再看她第二眼。
俞燕的怪病在村子里传开了。
村子里的人一看见她就躲得远远的,各种异样的眼光和屈辱,让俞燕不敢再去学校,也不敢白天出门,内心也逐渐封闭起来,原本爱说爱笑的小燕子变得常常几天都不说一句话。
2021年夏天,俞新和汪云霞决定,卖掉房子给女儿治病,只留下一间小偏房住。
可半年过去了,尝试了许多方法,俞燕的病情一点好转都没有。
2021年4月,汪云霞听说北京协和医院治疑难杂症较为专业,便帮女儿向学校请了一个月的假,带着女儿来到北京。
这一次,俞燕被确诊为硬皮病。
此时,由于长期的错误治疗导致俞燕皮下组织萎缩,后来出现了骨骼萎缩,俞燕整个左脸像被病魔吞噬了骨骼一样,完全坍塌了。
硬皮病是以皮肤炎症、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会引起多系统损害,眼下俞燕已经出现了骨骼、动脉的退化病变,如果不控制治疗,俞燕的心、肺、肾脏、消化道都会被病魔吞噬,最后导致全身器官衰竭而死亡。
汪云霞听了医生的专业解释,被吓坏了。
医生告诉她,这种病治疗时间漫长,要坚持吃药控制病情,还得打针改善微循环,改变血小板功能,这样才能够抵抗组胺结缔组织对皮肤、骨骼、内脏的吞噬。
这一次,汪云霞算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她给医生重重磕了三个头,拿药,带着女儿回家了。
看着妈妈为治疗自己的病操碎了心,俞燕非常难过。
为治好自己的病,妈妈不断挑战极限,自己难道就不应该想想办法吗?医生说了,这个病治疗起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多漫长,没人知道,或许十年,或许根本就没有治愈的那一天。
那么,还有没有另一种更快的自救之路·一想到自救,俞燕就认准了一条路:读书。
她是一个如此贫寒的女孩,没有任何背景,只有读书,用惊人的成就引起社会的关注,继而找到更有效的救治之路。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左脸忧伤右脸微笑:一只丑小鸭的能量2021年初,因为看病不断请假的俞燕学业荒废了,汪云霞和女儿商量:“要不留级一年·”俞燕坚定地摇头:“我一定能追赶上!”从此,课本和试卷成了小姑娘唯一的知己。
俞燕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早上6点半起床,读英语,复习前一天的课程。
7点上课,因为要打针吃药,俞燕一天6次往返学校和家中。
晚饭后,俞燕一定会陪妈妈散一会儿步,然后开始学习,整理笔记,选择性地看一些娱乐节目,夜里12点入睡。
遇到农忙时,俞燕就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和妈妈在田间地头忙活……俞燕是那样地在意成绩。
有一次数学考试,她有一道题看错了一个数字,结果那天没有考好,一出成绩单她就忍不住哭了,这是自她生病后,第一次因为考分落泪,只因她知道,自己的病只能通过成绩来救治。
她不允许自己犯哪怕一点错,她“错不起”!这天夜里,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信奉我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世人看到的只是那个容貌变丑的“我”,而我却要努力地活在我向往的那个美貌自然的“我”的世界中。
这个世界是孤独的,也是自由的,课本是我唯一的知己,我执着而无悔地将生命交给知识。
北大,来吧2021年5月10日,对于俞燕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俞燕听说自己一直向往的北京大学教授来学校里宣讲,她早早就到教室里等候。
当天,讲课的是北京大学的赵晓军教授。
他的开场白,俞燕一直记得,是引用了杜甫的一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景观,不也是追梦人的最高境界吗?俞燕依稀看到了生命中那场期待已久的春雨……其实,在俞燕的心里很早就向往着那一所人才辈出的学府。
当赵晓军教授走过来时,她壮着胆问:“赵教授,北大招生会在意学生的容貌吗?”俞燕的率真,给赵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不会的,外表的容貌会随着时间改变,人的精神和灵魂是随着时间而沉淀的。
姑娘,你好好考试,明年我希望在北京大学看见你。
你一定要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俞燕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她当然相信这句话,她早已将青春,将重现美丽的梦想,无悔地付与了这句话。
赵教授的话只不过证明了她的做法是正确的。
2021年6月7日,俞燕走进了考场……6月22日,俞燕像往常一样在地里打猪草喂猪,村主任跑到田里找到了她,激动得语无伦次:“燕子,中了!中状元了!你考上状元了!”俞燕成为安徽省的高考文科状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俞燕最终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
时隔一年,当她再见到赵晓军教授,以为赵教授已经忘记当年的承诺,没有想到,赵教授已在北大内部为她发起了募捐,很快就筹得了5万元。
赵教授还联系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还亲自向医院写信申请医疗救助,医院最终答应为俞燕做整形手术。
2021年8月20日上午8点,18岁的俞燕马上要被推进手术室,妈妈却哭成了泪人,俞燕替妈妈擦干眼泪:“妈妈,不哭了,因为你,我终于等到蜕变的今天,现在我进去再出来就是要重生。
以后,我一定不会再让你掉一颗眼泪,你在这里等我出来。
”下午3点,俞燕被推出了手术室。
医生告诉汪云霞夫妇:手术非常成功!2021年8月26日,俞燕出院了,赵晓军教授为她和母亲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小房子,还为汪云霞在北京大学食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
未来的日子,未名湖,会成为这只白天鹅继续飞翔的天空。
她已经准备好了。
北大,来吧。
状元求学路我的家乡在山清水秀的重庆忠县城黄金镇,这里是长江三峡的上游,沿着山间公路回家,可见连绵的青山和翠绿的溪流,而我的老家在一座凤凰山下,一条清澈小河从我家门口缓缓流过。
在三峡工程还没有开建前,在这条河边的小小的街上,住着朴实的乡亲,透着浓郁的乡情,我从小就在河边戏水,在街上打闹,据姐姐说,我是街上最调皮的孩子。
后来三峡工程开建,大河涨水小河满,加上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家就搬到了镇上。
忠县地处山区,土地贫瘠,没有丰富的物产。
可是,忠县的乡亲们却很注重教育,忠县的基础教育特别发达,是重庆的生源基地。
我的家比较清贫,父亲几次辗转于乡下的财政所工作,甚至有一段时间处在失业的状态。
母亲一直作为家庭主妇,照顾家里。
我有一个比我大9岁的姐姐,我们兄妹俩一起读书的时候,家里的经济特别困难,但父亲从来没有放弃我们姐弟俩的学业。
走出大山不畏艰难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读书是我们比较好的出路,同辈的堂哥在十多年前就考上北大了,现在在北大读博士,这对我们家族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加上老师的不断鞭策,让我的目光不止局限于忠县这么一个小小的县城,而是向往一个大山外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自己奋斗去实现。
迄今为止,我所经历的两次比较重要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中考和高考。
经历过后再回首,它们或许只是人生这条长路上的两道浅浅的沟壑,一切的纷扰只是沟上的迷雾,远望虚幻莫测,只有真正跨越过去,你才知晓它们并非深渊。
16岁的我初中毕业了,当时我的思想很单纯,带着一颗膨胀的心进城里读高中。
可高中毕竟有别于初中,班上所有同学都是各个区县中考的佼佼者。
很快年级进行了第一次有组织的考试,结果出来之后,我从成绩单上从上往下数了很多行才发现了自己的名字,我一下子就愣了。
这是高中阶段我遇到的第一次较大的挫折,至此我才觉得自己以前是多么年少轻狂,渐渐地我学会将自己膨胀的心一点点收敛。
都说能达到金字塔顶的动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
我自视并无雄鹰般展翅便可高飞的洒脱,于是便选择了做一只蜗牛。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后的印迹越来越长,身上的壳也慢慢变大,壳里的东西也渐渐变多,但不变的或许只有前行的速度。
我想我天生就适合这样一种普通却不平凡的角色,选择了远方,绝不轻易放弃。
但高三毕竟不会总是这般一帆风顺,二诊前一段时间,我陷入空前的低谷。
一连很多次考试的成绩都令我心痛,每次考试前都对自己说一定要仔细,可往往事与愿违,自信心一下子降到历史最低点。
这时母亲及时给了我勇气,她从不提出要我一定考上某所大学,而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
不久我走出了低谷,带着惯有的自信等待着高考。
一切本应该在波澜不惊中结束,可命运偏偏与我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2021年高考我落榜了。
那只蜗牛上爬时不小心向下滑了很远,可它很快又抓牢了命运的金字塔,继续它上爬的路。
不久后的一天,我选择了复读。
人生豪迈从头再来复读这一年我过得并不消沉,我性格虽然比较内向,但上铺的室友非常健谈,我们是同乡,彼此相互鼓励,形影不离,共同话题很多,相处很愉快。
18中的复读生活,是比较宽松的,我在这里有了稳定的心态,长足的进步,比较好地发挥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