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初中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①,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②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③,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

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④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⑤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节选自《朱子大全》)(注释)①下借指父母。

②汩:搅乱,扰乱。

③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

④乡党:多里、家多的人。

⑤忝,辱。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即是自不好学/可而不可即B.故令汝一行/两狼之并驱如故C.汝若到彼/孰若孤D.归见父母亲戚/归来见天子(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答案】(1)D(2)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3)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解析】【分析】(1)A.即:就/达到;B.故:所以/以前的,原来的;C.若:如果/比得上;D.归:回来。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译为: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分析“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⑴ D;⑵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⑶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记住!记住!“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2.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1)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案】(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根据文意: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

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关键词:第一个子:你。

第二个子:儿子。

邪:句末语气词,吗。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文中的句子“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推荐人才的做法。

再者根据“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又遂用之”。

晋平公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故答案为:⑴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⑵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⑶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说:"解狐可以胜任。

"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

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

"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

"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3.阅读《卖油翁》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公亦以此自矜徐以杓酌油沥之B.尔:尔安敢轻吾射我亦无他,惟手熟尔C.去:睨之,久而不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D.自:公亦以此自矜自钱孔入而钱不湿(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答案】(1)C(2)①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

②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3)做事:熟能生巧做人: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A. 凭借/用。

B. 你/通“耳”,相当于“罢了”。

C. 都是“离开”。

D. 自己/由,从。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关键词:释:放。

而:承接关系,然后。

睨之: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这里指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

去:离开。

矢:箭。

中:正中目标。

但:只,不过。

微:微微,颔:点头。

之:代陈尧咨射箭这件事。

(3)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

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故答案为:⑴C;⑵①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

②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⑶做事:熟能生巧做人: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