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一、选择性必修 1 自然地理的基础
总体来看,2017年版的选择性必修1的特点是:
①是对地理1的延伸和补充,地理1处于描述、理解层面,选择性必修1处于解释、分析层面。
②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性和发展演变对人类的影响。
③注重分析现实问题。
④在旧版基础上,更加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7年版2003年实验版变化
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
意义。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
义。
变化1:强调了结合实例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
环过程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
物质循环过程。
变化1: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改
成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更加准
确。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
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
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变化:删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
外力因素,强调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
塑造及与人类的关系。
1.4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
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
象的成因。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
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
气系统的特点。
变化:阐述更加详细,实际没有变化
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
观形成的影响。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
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
其对气候的影响。
变化:新增了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
成的影响
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
之间的相互关系。
变化:不算新增的内容,之前是在水循环里讲,现在单独提出来了
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
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
变化:字面上增加了洋流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实际上2003实验班洋流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2017版细化了1.8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
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
诺、拉尼都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
动的影响。
变化:为新增内容
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①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
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
中的作用。
②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
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
③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
的地域分异规律。
变化:三条变一条,实则没什么变化,
只是更加精简
二、选择性必修 2 区域发展
加入了对生态脆弱区、资源枯竭地区和大城市辐射区的学习,是针对我国环境、资源、能源问题和城
市发展现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增加了流域综合协作开发内容,从部分到整体,培
养学生全球化视角。
2003年实验版变化解读
2017年版2003年实验版变化解读
2017年版变化解读变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
类型。
了解区域的含义。
增:说明区域的类型
(除现行教材的区域类型外,还增
加了新的区域类型,如生态脆弱
区。
)
2.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
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②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
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
式的影响。
删: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
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
生活方式的影响。
增: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
重要意义
优:强调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
关联的角度;
强调了区域发展基本原则“因
地制宜”。
(地理环境整体性贯穿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要给予足够
的重视)
2.3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
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辖
射功能。
为新增内容
2.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①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
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
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②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优:强调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
及原因,不再单独分析区域农
业和工业发展,减少了与必修
课程地理2内容的重复,增强
了科学性。
2.5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
续发展的关系。
优:由“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
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关系”调整为“资源枯竭型城
市的发展方向”
(强调资源问题的紧迫性及其解
决方案)
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
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
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
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
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
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删:环境与发展问题的
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
增:生态脆弱区
2.7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优:由“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调整
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还应回归到老
课标要求,即对迁出(调出)、迁
入(调入)区的影响上,但不仅限
于此。
]
2.8以某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
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
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
施。
优:由“分析地理条件、了解基本
内容及对策”到“内部协作开
发、保护环境的意义”
2.9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
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为新增内容
三、选择性必修 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总体来看,2017年版的选择性必修3的特点是:
①侧重于环境教育
②大部分为新增内容,小部分属于现行教材地理3区域地理内容。
③结合具体事例,体现了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④资源问题、耕地问题、领海问题、碳排放问题,均是我国近些年面临的重大问题。
作为课程学
习,更具现实意义。
⑤引导学生从国家安全和国际合作高度看待环境、资源问题,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国家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2017年版2003年实验版变化
3.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变化:虽然2003年实验版课程标准也有涉及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但并没单独提出来
3.2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
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的关系。
变化:2003年实验版课程标准是
以区域为例,讲资源,2017年版
是以资源为例进行学习。
3.3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变化:为新增内容
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
新课可能涉及国家新的耕地保护政策,如耕地轮作休耕、基本农田保护、禁止耕地抛荒等)
3.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
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变化:为新增内容
3.5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
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
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变化:为新增内容
3.6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变化:为新增内容
(在以往考试中涉及过,现在作为新课程标准内容出现,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
3.7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
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变化:为新增内容
3.8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变化:为新增内容
四、选修课程
①内容有所增减,主题更明确。
②文字表达更准确,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③加入政治地理和地理野外考察两大模块
④一方面加强了地理课程的选择性;另一方面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创设
富有特色的学习方式,也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