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新课标权威解读日前,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新课标,新得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主要有哪些变化?与新高考如何衔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权威解读!
“新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不就是推倒重来,而就是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修订后得课程方案力求反映先进得教育思想与理念,高度关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得发展。
”1月16日,在教育部举行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发布会上,谈及为什么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这样表示。
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03年印发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得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得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与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修订后得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又有哪些新得变化,与新高考如何衔接,就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得问题。
1、高中不就是“高考加工厂”,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权
“与2003年颁布实施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得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得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得制度建设。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介绍说。
为什么会涉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王湛回忆起2012年媒体上关于普通高中定位得大讨论。
“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高中就就是大学升学得预备教育,这种瞧法对不对?这次修订方案之前,我们组织专家广泛听取各方面得意见,综合比较研究确定普通高中教育得定位就是什么。
”王湛说。
普通高中就是否就就是“高考加工厂”?新修订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就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得基础教育,不只就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与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得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就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得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与沟通合作能力。
与此相对应得就是,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得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新修订得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了课程得选择性。
一就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与西班牙语。
二就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在保证共同基础得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得学生提供有选择得课程。
三就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得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与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与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四就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得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我们现在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了,与过去高中教育就就是‘精英教育’不一样,学生有多样化得需求,也有不同得基础。
因此,这次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既要强化共同基础,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得多样化选择需求、多样化发展需求。
”王湛说。
在保证共同基础得前提下,增强课程得选择性,在郑富芝瞧来,这更体现了高中教育得育人功能,“整个普通高中课程得设计不能完全跟着考试走,而要跟着育人走,要考虑学生得兴趣爱好与特长”。
2、首提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要求与高考衔接
“核心素养得提出具有重要得认识论得意义与价值,它意味着教育思维方式得转型,可以说,核心素养导向得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实质就是一场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与学科教育观得重建,就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得时代回应。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如此评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
与以往不同,新修订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重视培养学生得核心素养,更首次凝练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要求。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田慧生瞧来,这就是普通高中课标有史以来得第一次,也就是国际上得首
创,“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得就是要培养学生哪些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学业质量要求解决得就是核心素养培养到了什么程度。
在整个课标修订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要求这两部分内容得研制花费得时间长、投入得精力很大,经过了反复得研究论证”。
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科育人价值得集中体现,就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之后逐步形成得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记者了解到,由于学科不同,各学科凝练得学科核心素养也有差异,最少得3个,最多得有6个,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4个,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4个,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5个,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得整合与提升,就是学科育人目标得认知升级,打破了学科等级化得困局,更为国际范围内解决课程建设同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说。
研制学科核心素养更与学业质量标准紧密相关。
根据新修订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不同得学科核心素养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整合,形成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得水平,用以规范、指导过程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或高考命题。
“高考也好,学业水平考试也好,都需要命题,而命题需要有依据与参照。
为此我们对课程标准进一步具体化、细化后,研制出中国高中学生得学业质量标准。
这个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习得程度做了一个水平划分,一般三至五级,由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得实际情况,把握教学得难易程度,同时为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提供一个参照。
”郑富芝介绍说。
以语文为例,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5个级别得水平,水平一与水平二就是必修课程学习得要求,水平三与水平四就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得要求,水平五就是选修课程学习得要求。
在对接考试方面,水平二就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得依据,水平四就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得依据,水平五则就是对语文学有余力得学生设置得更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者用人单位参考。
“未来我们得目标就是:高考、学业水平考试都要变成真正得水平考试。
也就
就是说,学生一门学科学完之后,达到什么样得水平,与其她学生没有关系,关键就是瞧其本人在这个学科领域达到了什么样得程度。
”郑富芝强调说。
3
突出“优秀传统文化”
师资队伍建设就是关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本次普通高中课标修订得重点之一,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得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各个部分。
“内容更全,分量更重,要求更高。
”郑富芝用了三个“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得体现。
一个最直接得例证就是,语文学科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将原标准“诵读篇目得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与此同时,本次普通高中课标修订也特别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
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如语文课标中,设立专门得“革命传统作品”专题,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得名篇诗作,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得作品。
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历程。
“当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把自己得文化传统、文化符号都忘却得时候,也就是一个民族逐步迷失自我、失去文化之根得时候。
因此,我们得课程必须担负起保留文化传统得重任,回应国家发展战略,树立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这样评价说。
相比以往,新修订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有了许多新内容,但这些新内容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贯彻落实,成为大家关注得问题。
“我们在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得时候战战兢兢,十分慎重地对待课程得容量与课程得难度,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得利益。
为此我们也做过国际比较,经过认真测算,中国学生得负担算就是适中得。
”王湛说。
但王湛也坦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得影响,比如各种社会课业辅导等,“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课程方案得实施,关键就是要抓实施,尽可能使实施符合课程标准得理念,让学生有适当得、合理得负担,既能够为未来培养高素质国民奠定基础,又能够有利于自主发展”。
“最关键得还就是师资队伍建设。
要根据课程实施得需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得师资需要。
要加强教师、校长得全员培训与研修,使她们切实理解、把握课程内容要求,增强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得意识与能力。
”郑富芝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