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涵发展中的教师专业素养

内涵发展中的教师专业素养


以课为单位的微观教学设计面临着 时空的有限性与各方面教育因素都要兼 顾的矛盾,因此可以扩大教学设计单位, 以单元或章节为单位进行中宏观教学设 计。称为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一个单元可以由:学案+整章自学 课、摸底测验课、重点难点精讲精练课、 关键部分实践体验课、练习课等组成。 每一节课都是单一功能的,但单元的整 体功能是综合的。
评价=价值指标+事实判断→价值判断 观课评课的操作从评课指标设计开始: 评课指标=要素+标准
要素是衡量评课指标内容有效性的 重要依据,即反映评课指标在内容的覆 盖上是否穷尽,不重不漏。 标准是衡量评课指标程度有效性的 重要依据,即反映评课指标在程度的把 握上是否准确、合理。
分析性观课评课有两个层次五种分析:
1、根据学生学的过程设计教的过程。 2、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活用教案,体现 出教学活动的生成性。
“上实”是指课必须上出实际效果。 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是简 单的形式改革,要关注实际效果:
1、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 2、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 可以对课堂教学特征变量采用时间序 列观察、记录,再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进 行评价。
补救教学是针对性教学。针对第一次 教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学好的学生 开展的一种特殊教学。不能把补课当补药 随便用,滥用的结果不仅加重学生课业负 担,效果也是很差的。 关注教学质量还要关注教师第一次教 学的有效性。第一次教学是学生兴趣和注 意力最容易集中的时候。第一次教学不抓 紧,期望通过第二、第三次补救教学解决, 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三维一体”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但 不能简单等同于每门学科或每节课的具体 教学目标。 对教师来说,大多数课教学目标还是 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这些是短周期目 标,在教学结束时可以检查其达成度;而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长周期目标,需要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 化的过程(滴水石穿),所以要在课堂里 伴随教学内容体现与关注,但实现一定是 一段时间体验、积累的结果。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来说,与老教材的 最大区别是角色转换,即“变讲课为教 学”。 A B
角色 任务 形式 目标 内容 方法 评价 教书者 讲课 教教材 双基 书本知识 传授式 测验考试 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设计并引领学生学习 用教材教 三位一体 书本知识+学生经验 活动式做中学 多元评价
“变讲课为教学”的不同课型中教师讲的 比重: 讲授--------------100% 讲、练------------80% 传授式教学 讲讲、练练-------60% 精讲多练----------50% 讲练式教学 试、讲、练-------40% 学、试、讲、练---30% 导学式教学
这是目前在实施新课改新教材中令 教师很难把握的问题。一节课能否照顾 到方方面面,评课标准是否必须是全面 的,要实事求是。
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全 部,由不同的学科组成,课只是学科教学
的一个单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同质课叠 加的结果还是异质课组合的结果? 学校开设分科课程从不同领域、不同 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成长元素。学生 的全面发展应该建立在学校全部学习生活 基础上,而不是某一门学科或一节课上。 具体的一门学科或一节课只是全部学习活 动的一部分,不应该也不可能都是周全的。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素养应该包括:
1、扎实的学科功底,(窄化、浅化) 2、丰富的教学经验,(带班、上课) 3、一定的理论素养,(自圆其说) 4、开阔的实践视野。(眼界决定境界) 具体包括:会备课、会上课、会设 计练习、会辅导学生、会考试评价等等。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应当从备 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五个 环节着手,加强相互之间的呼应。 教师的上课能力主要反映在对 课的感受力与判断力。
有专业发展动机,什么都挡不住,总 是要发展进步的。没有动机,条件再好也 没有用。 专业发展能力是指对发展路径、要求 的知晓、熟悉程度,以及应该如何去争取。 1、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正高。2、 学科教研活动—教学成果奖。3、教师荣 誉称号—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所以校本研修的责任:一、激活动机、 二、提升能力。
教师还要学会从更一般的角度判 断课的整体状态和教学境界,开展概 括性评课: 上对? 上好? 上全? 上活? 还是上实。
“上对”指教师能按照课标、教 材和教案,准确完成教学任务,没 有知识性、方法性(举例证明)、 和过程性错误。
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非常关键。要 “上对”课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学科 知 识,而且要善于表达,能把想要讲的东 西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听懂、接受。
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有效架桥 2、学情分析 3、教学设计 1、备教材 此岸 有效架桥 彼岸 原有经验 辨别关系 解读课标 前概念 上下位概念 钻研教材 认知方式 追求完整 找准重点 认清学生 从错到对 定准目标 克服负迁移 找出教学中典型的“此岸”与“彼岸”的关系, 以及针对每种关系有效架桥的基本模式。
强化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提炼、 浓缩,用一种形象加关键词的方式呈现给 学生,让学生容易记、记得牢。 用多格连环图反映事件 用鱼刺图、条状连续图反应过程 用曲线图反映变化 用雷达图反映形式学习: 教学现象分析、教的水平分析——以个人 感觉为准。 有意义学习: 1、教学技术分析——以个人感觉为准。 2、教学质量分析——目标:适切。内容: 恰当。过程:合理。结果:有效。 3、教学价值观分析——课程观:教教材还是 用教材教。教学观:教师主导、学生主 体并重。质量观:有效性、主动性第一。 学生观:相互尊重、平等对话。
教学途径:
书本知识(间接经验) 学到 接受、理解、巩固、应用 教 传授式教学 经验知识(直接经验) 习得 参与(感知)、体验、感悟、内化 培养 活动式教学
以直接经验的习得为目的的活动式教学主 要有以下形式: 课题研究 现状调查 现场考察 专题小报 情景模拟 作品制作 竞赛 辩论 …… 这些教学活动的关键是打破原来课堂教学 的时空观与程式,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在课堂里 或超越课堂的学习任务与情景,让学生参与其 中,亲历过程,在感知、体验、感悟的基础上 习得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
观课评课第二层次要素
有意义学习(透视): 1、教学技术分析:导入(预设与生成统一) 传授(教材、学习、技术三 者协调) 强化(教材内容提炼浓缩) 2、教学质量分析:目标、内容、 过程、结果 3、教学价值观分析:课程观、教学观、 质量观、学生观
1、“情景、问题、实例、以旧带新、 直接”五种导入哪种最好? 2、导入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3、导入是预设还是生成的? 4、生成导入的环节是什么?
观课评课磨课是提高教师对课的感 受力与判断力,提高上课能力的重要途 径,教师应该知道通识性听课与专业性 听课。 通识性听课指从一般意义上对一节 课的状态作出评价,包括课的设计、实 施和效果,这与教师是否懂课,有没有 对课的感受力有关。 专业性听课除了上述一般性问题外, 还关注学科特征和专业知识问题,与教 师对课的判断力有关。
例:课堂教学观察评价微格记录表(主动性) 班级 内容 执教教师
1 2 3 4 5 6 7 8 9 …… 40 Σ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板 问 演 答






„„
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的设计、学 习主题设计和学程设计: 1、课的设计是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其核心是怎么保持教与学的协调、共振。 2、学习主题设计是对一个知识模块(章、 单元)的教学怎么分解到一节节课中去, 每节课分别承担什么职责,相互之间如何 衔接的思考。 3、学程设计则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 学些什么,怎么编排的更加宏观层次思考。
例:课堂教学观察评价微格记录表(有效性) 班级 内容 执教教师
1 2 3 4 5 6 7 8 9 …… 40 Σ
定性分析:连续五角星—控班能力、失控点、控制点 >98% ☆ 定量分析: 20 ≈90% ◇ 10×0.9 ≈80% △ 10×0.8 ≈70% ? 37 /40=0.925=92.5% <60% ×
教师成长的最高阶段应该是站在学科 高地,对学科教学的六个基本要素:如, 功能、课标、教材、教法、学法、评价等 开展研究与实践,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得到同行认可,在学科教学界形成一定影 响,教学风格鲜明,教学效果显著,教学 成就突出,深受同行敬重,深受学生、家 长喜爱的教师。
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之一是: 普通教师把上课看作一项任务去完 成。从目标、计划、实施到检查,按主 观意志行事。 优秀教师把上课作为境界,作为对 自己能力的挑战去追求,在过程中不断 反思这一步做的怎么样,有没有问题, 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
“上活”指教师不拘泥于教案,能 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活用教案。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对 矛盾,教师上课不能没有预设,没有准 备。但预设与实际之间肯定会有不一致, 需要教师在课堂里随时作出调整。这就 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贴近
因学定教——原创教案 因学施教——原创教学
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就是要点燃教师 心中这盏追求完美的灯,把更多的教师 从任务完成引入到境界追求的工作状态, 使更多的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成 为优秀教师。 这也是当前教师教育创新的核心: 即从“教教师”到激活专业发展动机、提 升专业发展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说到底是 每个人自己的事。 外因只是改变事物的重要 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 因素是内因,是他自己有没有 专业发展的动机与能力。
“上好”指教师在把握教材教参的基础 上能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或活动进行二次开 发,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这里的“好”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相 对于教材与教参中原有的内容来说加一点、 改一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经验积累和原创能力。
“上全”指教师在课上能兼顾 “三维一体”或学生发展的多种目 标,不仅有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涵发展中的教师专业素养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顾志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