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案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案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案【篇一:现代诗歌两首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能力目标: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关键: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

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

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诗人简介。

三、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葬歌的语调。

四、品读诗歌。

1、诗人以“也许”为题而且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也许”,结合具体诗句思考“也许”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1)“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揣摩,不敢相信,内心痛苦的表现。

(2)“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更加明确了诗人的不确定性,他的猜测正是内心痛苦的体现,他无法接受女儿逝世的现实,以女儿睡了来安慰自己。

(3)“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儿歌式的语言,童话般的世界,诗人宁愿相信女儿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是美好的,能聆听自然的声音,会快乐的生活。

(4)“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谁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活着,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哪怕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只要活着就好,但闻一多不这样想,现实社会是如此的污浊不堪,就像他在《死水》里写的:“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污浊的社会不要也罢,离开这样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幸福的,侧面也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社会的深恶痛绝。

2、除了“也许”之外,诗人还用了“不许”一词,这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语气强烈,不可以,禁止。

体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庇护。

3、“夜鹰”“蛙”“蝙蝠”这些事物是不美好的,诗人“不要”它们去打扰女儿,但对于“阳光”“清风”这样美好的事物为何也不许出现呢?“阳光”“清风”这些温柔的事物,“拨”和“刷”这样轻柔的动作也有可能打扰到女儿的“睡眠”,作为父亲是绝不允许的,父亲对女儿的爱达到了极点。

4、你读这几句诗的感受是什么?悲痛到了极点的父亲,轻轻,缓缓,有无限的悲痛,也有深沉的父爱。

五、小结。

让人心碎的字字句句,让人动容的父女深情。

我们用朗读去体会这位一团火一样的诗人为人父的柔情一面。

六、作业:朗读与背诵。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再别康桥》,走进他的内心。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附照片和图片〔幻灯展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解题。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再别:指的是又一次,别而又别,体现的自然是无限眷恋。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教师首先配乐背诵。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1.提示: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还记得哪些比较熟悉的诗词?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篇二:初中语文教案:《诗两首》教案模板】初中语文教案:《诗两首》教案模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导入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2、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篇三:《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重点分析借物抒情的写法。

3、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托着游子深厚的情感,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角,也难以割舍。

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

一纸乡书、一句乡音,往往让人们激动不已。

故乡与游子,似乎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是作者人生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

“谣”是歌谣,是对长城的歌颂。

2、“一片槐树叶”是指作者借夹在书中的故国的一片槐树叶,以此为题目点明诗人吟咏的对象,简洁明了。

3、学习生字:4、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由朗读。

三、指导朗读:长城谣(席慕容)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一片槐树叶(纪弦)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四、学生齐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五、教师小结:《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一诗,作者通过对夹在书中的一片故国的槐树叶的追忆、回想,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长城谣》的作者是席慕蓉。

席慕蓉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以后一直生活在台湾。

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她时刻思念着故乡,遂写成《长城谣》。

二、作者简介: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细读品味: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1、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怎样理解“无情”“蹲踞”“冷眼”这几个词的作用?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无情:指面对战争,长城屹然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写出了长城面对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冷静对待。

2、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词是哪些?明确:抒写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之情。

“总”,“一??便??”,“唱”,“写”。

总:一直,一向,突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

一??便??:突出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已经在作者心中留下了烙印,所以一提起“便有烈火焚起”。

3、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明确:写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不眠”。

应:是诗人的猜测和估计,写诗人想象中故乡夜晚美好的景色,这情景是载不动的深情。

仍然:依旧,写出了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时时在诗人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异乡,却心系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流进??不眠的梦:写思乡难眠,诗人借梦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