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悬崖上的金鱼姬》赏析

《悬崖上的金鱼姬》赏析

姓名:熊慧婷
学号:2011213372
班级:1101106
数理学院
《悬崖上的金鱼姬》赏析
《悬崖上的金鱼姬》主要讲述了和母亲生活在悬崖上的5岁小男孩宗介和一只拥有海女儿魔法血统的金鱼之间的故事。

是一个关于爱,关于情,关于纯真的故事。

也是关于人与自然的故事。

波妞本是一条人面鱼身,拥有红色头发、红色身子的金鱼,她就像一个欢乐的乐符跳跃在阴冷色调的大海中,形成鲜明对比。

波妞的大头和又大又圆的眼睛更是给人印象深刻,也更给她的性格色彩上增添了几分憨厚可爱。

从她奋力要长出手脚,在狂风鄹雨的海面上奔跑,不顾一切要来到宗介身边的勇敢,到她第一次见充电灯就地一直小心翼翼地把它顶在头上舍不得放下,从前自己待过的桶和喝茶用过的杯子一直带在身上,对人类生活的好奇。

当她吃着自己最喜欢的火腿慢慢就睡着了的时候,会发自内心的赞美一句:多可爱善良纯真的小孩啊!
宗介是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和母亲生活在悬崖上。

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从海边救起波妞,并发誓会好好保护她。

即使一开始波妞只是一条长得有点可爱的金鱼,但他依然对她情深,仅仅相处不到一天,当波妞被她父亲带回大海之后,宗介会把波妞待过的桶放在家门前的栅栏上,希望波妞回来的时候可以找到家。

在波妞变成了小女孩来到他身边的时候,他并不会因为波妞以前是金鱼却突然变成人而害怕逃避她,也不会因为波妞最后没了魔法慢慢变回金鱼而嫌弃和抛弃她,反而对波妞不离不弃,虽然他只有五岁。

波妞的父亲藤本原来也是一个人类,不过现在是住在海里的魔法使。

在海中驾驶自制的“姥鲨号”,有操纵水鱼等魔物的力量及张开结界的能力。

住在海
底的珊瑚塔。

自1907年开始,用魔法净化、精制海水,从中抽出“生命之水”,储存在珊瑚塔里的井,藤本想利用“生命之水”的力量,使地球再度来到如泥盆纪的“海的时代”,不过却被波妞夺去全部的“生命之水”。

在陆地上时为了防止皮肤干燥,必须在周围洒海洋深层水,被莉莎误认为是喷洒除草剂的怪人。

但是,他却是整个电影里寓意最深远的一个角色。

他对波妞说:“人类会把生命从海里夺走”“我也曾经是人类,我为了不再是人类付出了多少……”人想上天就上天,想下海就下海,想吃鱼就杀鱼……人在人的眼里几乎是一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最高级最伟大的生物了,可是为什么藤本却愿意付出巨大代价,只为不再为人呢?
Gran Manmare是波妞的母亲,伟大的海洋之母。

在宫崎骏设定的阴冷的大海里,这位伟大的母亲却拥有五彩斑斓的闪亮的身体,还可以控制自己身子的大小。

记得在前半部分,波妞用“恐怖“形容自己的母亲,但是,看后第一感觉是这是一位智慧、善良的伟大的海洋之母啊。

最后,还是这位伟大的海洋之母促成了圆满的结局。

不过,想想藤本,再想想这位海洋之母,不难知道,宫崎骏最后想表达的应该是无论人类认为自己有多伟大,最后还是难以和自然抗衡的,人和自然必须达到和谐统一。

这是宫崎骏的电影一贯爱强调的主题,就像《幽灵公主》一样。

《金鱼姬》开篇就勾勒出一个形象:讨厌人类的海底魔法师藤本,他觉得人类无药可救了,所以隐藏在海底过着所谓纯净的生活。

当藤本的女儿波妞由于舔了人血变成人的模样时,他如临大敌,用尽自己毕生修为想要“拯救”女儿。

在电影中,宫崎骏用了不少特写来描述海底垃圾和人类的过度捕鱼,藤本在陆地上不停用海水“洗路”也表达着宫崎骏对当代社会的种种不满。

宫崎骏的环保意识根深蒂固,对于人类大兴土木、破坏植被、砍伐森林的行为大为心痛。

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极力渲染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

《幽灵公主》中生气的山神、《千与千寻》中肮脏的河神都是他专门为环保主题设计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波妞的形象的原型是在原设定上参考了宫崎骏身边的工作人员的女儿的各种行为和神态,而宗介则是以宫崎骏自己儿子为原型。

于是,我们会发现,波妞和宗介这两个可爱的小孩,他们的一瞥一笑,没一句话,都是那么的真实。

影片中还有向日葵之家的老人们、波妞和宗介在半路遇到的抱
着一个孩子的妇女等等,他们在做整个影片中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人都有自
己出现在这部影片中的意义,宫崎骏曾透露过,之所以创作《悬崖上的金鱼姬》,一部分是因为要弥补他和儿子宫崎吾郎的关系,过去工作繁忙的宫崎骏和儿子
关系并不好,影片里,无论是自然的象征,还是真实意义上的母亲,女性的角
色都负责传递着正面的情感信息,而父亲角色却不讨好:宗介的父亲常常出海
在外,父子只靠打灯语来沟通;波妮的父亲为了保护她不被人类伤害把她囚禁
起来,不知道算不算是宫崎骏的自我检讨。

虽然在影片最后,都没有明确的情
节交代波妮和父亲是否和好,但藤本向宗介说:希望你原谅我,也许也是宫崎
骏想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在色彩斑斓,生灵丰富的深海中,作者却用阴冷的色调铺满邪恶魔法师潜
艇的外表,上面附着灰色的贝壳,各类虫子,和一些灰暗的生物。

而在表现悬
崖上宗介的家时,却用明亮的红色、绿色、蓝色、白色,并以淡蓝色的天空为
背景。

另外就是影片从波妞出逃开始,随着波妞出逃的路线,镜头从波妞父亲——邪恶魔法师藤本的潜艇渐渐转移到了宗介所住的悬崖下的海边。

在这一开
场的转移中,背景从流光溢彩的深海世界慢慢变成了肮脏、杂乱的人类社会的
海底垃圾场,两个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样的色彩对比还有很多。

这一色
彩上的安排浅显得让观众对片中角色的立场有了直观的看法。

虽然邪恶魔法师
藤本看到了人类对海之生灵的威胁,但是却没有寻求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反而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当这个井被填满时,海的时代会再次降临,危
险生物时代的结束……”。

显然,藤本这种纯粹自然理论并不是作者所支持的
观点。

从宗介拾得波妞之时表现出的兴奋和快乐以及最后在面对波妞的母亲的
考验时的对话,“不管是鱼,半人鱼,人类也好,我都喜欢波妞”,可以看出
作者表达的自然观点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和自然必要的相互包容与依靠。

很多人都说这一部电影并不及《天空之城》这样的经典寓意深刻,宫崎骏
也说,这是一部五岁孩子都能看懂的电影。

虽然影片表面层面上这一片段表现
的是忠贞不变的爱情,但是将两个五岁小孩子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好感提升到爱
情的高度确实不太好接受。

或许是作者希望通过小孩子最纯真的感情来表达一
种类似于柏拉图式的恋爱精神。

而我更愿意理解为作品中的宗介代表人类认识
自然正确的价值观,波妞代表了自然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

表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作者这一片段的真实目的。

灯塔照亮归航的船舶
每当我心气浮躁的时候,就会打开他的电影来看看。

也许就是几个画面的时间,再怎么糟糕的心绪也能平息与安宁下来。

仿佛擦亮了我本不该浑浊的眼,找回了自己遗失掉的那一块灵魂。

宗介和理莎一家住在海港旁的一座灯塔上,父亲弘一就经常通过船上的指示灯和灯塔交换信号灯,以此方法与理莎对话。

在暴风雨淹没了城市以后,理莎对宗介说过这样的话:
“宗介,现在这个家,是暴风雨的中的灯塔,在黑暗中的人,都被这光亮鼓舞着,所以必须有人在这里。

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现在还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总会知道的...要是有宗介保护着这里的话,理莎就有力量了,别担心,我一定会回来的。


因为信任,有了责任。

因为责任,“想要保护某人”的心愿才能够被达成。

如果说,是理莎的那座灯塔照亮了弘一回家的航线,让他知道心中所挂念的那道光束永远都在为他守候着,那么宗介的那个绿色的小桶,也如同金鱼公主的归宿,他不会放手,他知道只要把桶挂在家门外,Ponyo就一定会找到他的。

就凭着人之初的信赖与关爱,总让人体会到最真挚的情怀。

就像藤本之于海皇,甘心放弃人类的身份,那么Ponyo之于宗介,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也许子女于父母有着同样的心情,父母不是不能理解,而是出于保护的心态不愿让子女收到委屈,但他们是否想过,自己曾经又是做过怎样的决定。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交流与隔膜,又在此处一个微小的画面内被充分地诠释了。

打动我的不能说是爱情,或许正是人性。

幼稚园的孩子,或许是不懂爱情的。

但那或许也是爱最初的萌芽--纯真,柔软,不惜一切,充满感恩,以及,想要保护某人的心愿。

人在此刻散发出了光辉。

或许以后,你再也不能听到一个带着海军帽脸上圆鼓鼓的小男孩理直气壮,真心诚意地说着那样幼稚的话。

“嗯,不管她是鱼,半人鱼,还是人类,我都喜欢Ponyo。


于是,海的女儿终于有了好的结局,变成泡沫的悲惨景象不再出现来伤害我们的心灵。

看到这里,这样高度理想化的情感氛围,配合上久石让的温柔曲调,还有几个人不会被感动。

即使是漂泊的心,你也能清楚,那束直射进你灵魂的光亮是从何而来。

我们要为一些东西保留应有的纯度和空间。

哪怕是迷茫的船舶,也永远都能看到有人在一直等待着你归来,希望我们都能找到生命中那座的灯塔,永恒的,属于自己的灯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