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了衰退部门。
一般说来,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主要论点有: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而后者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它经济发展势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或者已经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就处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扩展和大范围扩展两种形式。
局部范围的扩展指的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照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邻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则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的向广大地区扩展。
这是决定转移的方向就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差距,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接受并消化来自第一梯度的创新产业部门和产品,以后随着产品生命的成熟和衰老,它们的生产再顺序向第三梯度、第四梯度上的城市转移,甚至进一步向乡镇、农村转移。
之所以发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是由种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生产布局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1、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大城市有信息优势。
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播的中心。
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到市场动态、消费者心理、产品需求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等等。
市场信息与科技信息的结合会给有志于发展创造的人输入种种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是产生创新的源泉。
大城市有科研优势。
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资料馆,同时也是各方面的人才荟萃之地,给研究和发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大城市有产业聚集优势。
大城市可以依靠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造、研究与发展的进程,节约所需投资。
我们拿纽约的时装业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纽约是世界时装业的中心,这里有专门的服装设计工作室、有剪裁缝纫厂、服饰加工厂、刺绣厂、纽扣厂、拉链缝纫厂、手工缝纫厂等。
由于分工细,各厂都有专业技术很高的技师、工人。
因此,一个厂家只要能设计出来一种新款式,不论加工技术怎样复杂,自己不能完成的工艺都可以靠协作完成,从而很快推出新产品。
另外,服装业产品的规格、款式变化很快,要想适应市场的需要,就要不断地、迅速地按设计配齐所需要的衣料、绒、纽扣、拉链、服饰等,这在中小城市也难以办到。
时装业如此,其他行业的情况也类似。
大城市分担风险的能力强。
创新活动有很大的风险,因此,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国家或公司选择某些位于大城市中的,基础好、周围协作条件好的老厂进行试验生产,为它分担风险。
另外,如果是少数几个人,有了某项分明创造后,筹集了资金进行生产,他们为了分散风险,也会选择在大城市设厂,因为在那里容易找到所需的设备与厂房;而且只要集中生产出一些关键的部件,其他部件可以通过其他聚集在大城市的专业厂协作完成。
这样,即使创新失败,损失也有限。
大城市有市场网络优势。
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销售对象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或高收入的家庭。
由于产品需求频率低,限界值高,其经销单位必须占有很大一片市场才能盈利,因此,它们的生产只能布局在高梯度的大城市中,因为那里有伸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强大的商业系统。
总之处在创新阶段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布局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作条件、尽可能的占有更大的市场,这正是处在高梯度地区的大城市的优势所在。
这种地区的不利条件是生活费用高、税收负担重、工资成本高、原材料成本高等,但由于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产品往往享有很高的垄断利润,这些不利条件可以通过高利润弥补。
2、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转移的必要性在于:随着技术的转让、同种工厂的增多,竞争也逐渐加剧。
这时的工厂以不能靠高额垄断利润弥补高成本消耗。
因此,做出新工厂布局的决策时就不得不考虑接近市场区或原材料产地以节约运输费用、同时靠近劳动力费用较低廉的地点以节约工资支出。
同时,考虑其他的生产费用节约问题。
而在这些方面,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地区比第一梯度的地区有优势。
可能有人会说,处在第三、第四梯度上的地区在这些方面的有时更明显,为什么产品生产不直接转移到这些地区呢?原因在于地区接受能力的差异。
当创新产品进入发展阶段以后,生产开始定型,技术密集程度有所下降,而且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零部件在公司范围内就可以得到,对外依赖程度降低,但它们在布局上对技术、协作等多种生产发展的条件要求仍然相当严格。
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拥有比较先进的科学文化,较强的科技队伍以及较优越的信息、交通、金融与外部协作条件、市场条件,完全可以把处在发展阶段的产品生产从创新地承接过来。
而处在第三、第四梯度上的地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3、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经过长期的生产,产品由成熟阶段进入衰退阶段,生产已经完全标准化,技术比较容易掌握,生产有技术密集型逐步转变为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完全不能享受垄断价格。
而且在市场需求上已接近饱和,增长极其缓慢。
这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高工资、高地租、高税负,在这时都成为这类产品生产的致命的弱点,继续生产无利可图,发达地区这时特别愿意向外转移这类产业,而经济发展落后的低梯度地区,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的限制,除了生产这一类型的产品外,别无选择。
两相结合,处在成熟阶段或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就大多布局在了经济发展最低梯度的地区。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理论、新技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致像接力赛跑那样,由处在高梯度上的地区向处在低梯度上的地区一级一级的转移。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
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1、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根据迈达尔的理论,一个地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的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这时,即使原先赖以发展的有时已经消失,它还可以向前发展。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讲,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积累了优势,如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与通信联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与优越的协作条件、雄厚的资本、集中的消费市场。
这些有利条件的结合,使发达地区对代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创新部门有很大的吸引力,如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高新材料行业等,都布局在这些地区,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又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工业布局正在发生巨大的指向性变化,过去一些是原材料指向的传统部门转变成了消费区指向或技术密集型的部门,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发达地区的优势,加剧了极化效应的作用。
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这对争取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倾斜与优惠政策方面都比其他地区有利。
发达地区的规模经济效应,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竞争力。
从现在世界总的发展形势看,骨干企业的合理规模与区域聚集经济规模仍在向大型化方向发展,这使得发达地区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与规模经济相联系,由于规模巨大的产业向发达地区集中,势必要求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行业也在这些地区发展,如运输业、公用事业、商业、银行、保险业、环保业、零部件生产与修理行业等,这就会引起人口的增长。
而人口的增多又要引起一系列为居民服务的行业的相应发展,从而促使人口进一步增长。
这就是乘数效应,这种乘数效应也大大促进了生产分布的极化。
上述几种力的作用下,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就有可能在那里形成高度发达的城市、城市群、甚至城市带。
这是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变化的主流。
2、扩展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较低梯度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扩展效应也在起作用。
随着城市与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周围地区的经济也会在它的带动下,有程度不同的提高。
在扩展效应的作用下,那些处于较低发展梯度上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初级行业及其产品初步加工业。
随着城市密集带的发展,它们必须从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取得越来越多的农林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供应,因此,先进地区必须通过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产品收购等方式,促使广大不发达地区增加这些产品的供应,改善它们的供应状况。
初级产品要么是在加工过程中失重过多,要么是易于腐败变质,不经初步加工,不宜远运。
这就使不发达地区随着初级产品生产的增长,初步加工工业也要相应的增长。
(2)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业。
(3)污染严重的企业。
(4)军事工业。
(5)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不发达的地区,由于上述的种种行业也要求布局在一些条件较好的点上或交通线上,从而会扩大、兴起一批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