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元璋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立

朱元璋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立


他们的品秩较监察御史还低, 洪 武 二 十 四 年( !"’! 年 )定 制时, “都给事中正八品; 左、 右给事中从八品; 给事中正
# + ! 九品” 。但六部尚书、 都 御 史 这 些 属“ 九 卿 ”之 列 的 二 品
高官, 都要接受给事中的监察和驳议。顾炎武尝称: “明代 六科给事中, 掌封驳之任, 旨必下科, 其有不便, 给事中驳 正到部, 谓之科参。六部之 官 , 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故给
在这里, 朱元璋把监控机 构 与 执 掌 国 家 军 政 最 高 权 力 的 中 书省、 都督府相提并论, 甚至强调台宪官员的作用较之辅 弼大臣、 统军将帅更为重要。 由此可见, 明代国家监控机构 自诞生之日起, 其定位就相当高。 这种定位, 又为明代实施 “以小制大” 的有效监察机制提供了合法依据。 考明代宪台长官的品 秩 , 在 洪 武 期 间 起 伏 幅 度 很 大 , 初置御史台时, “设左、 右御史大夫, 从一品; 御史中丞, 正 ,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设 二 品 。 ”洪 武 十 五 年( !"%& 年 ) 监察都御史八人, 秩正七 品 ” 。“ 十 七 年 升 都 御 史 正 二 品 ,
体制, 就是为肩负 “正纲纪” 这一历史使命而建立。 朱元璋 曾明确指出: “纪纲法度, 为治之本, 所以振纪纲、 明法度 者, 则在台宪。凡揭纪纲法度以示百司, 犹射者之有正鹄
* 由此可见, 朱元璋自身的特殊经历, 对于明代监控 也。”
体制的强化确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二, 为了制衡明初 统 治 集 团 内 部 不 同 派 系 之 间 的 激
# " ! , 正反映 嫡系, 所谓 “马上短衣多楚客, 城中高髻半 淮 人 ”
家立三大府, 中书总政事, 都督掌军旅, 御史掌纠察。朝廷
# & ! 其后, 又着重指出: 纪纲尽系于此, 而台察之任尤清要。”
“论道经邦, 辅弼之臣; 折冲御侮, 将帅之职; 论思献纳, 侍
# ’ ! 从之任; 激浊扬清, 台察之司。此数者, 朝廷之要职也。”
# " , 监察” 。可见其监控范围相当广泛。

朱元璋的监察思想以 及 具 体 措 施 , 具 有 鲜 明 特 色 , 极 富创新性。他考虑问题着 重 于 宏 观 把 握 , 即全力专注于制 度建设和完善立法上。其 涵 括 范 围 相 当 广 泛 , 对诸如监察 的性质、 任务、 权力、 地位、 架构、 法例以及运作规范等等, 均有较详尽和精辟的论述 。 他“ 详 考 旧 典 , 参以时宜” , 既 承继前代成功的经验, 亦面对时代变迁而变革创新。可以 这样说, 朱元璋重视监察的 程 度 , 是超越历代封建帝王的, 其特色也是多方面的。 首 先 是 对 国 家 监 控 机 构 的 定 位 。 早 在 吴 元 年( !"#$ 年) 始建御史台时, 朱元璋 即 对 御 史 大 夫 汤 和 等 人 说 : “国

朱元璋所处的时代及 其 自 身 的 特 殊 经 历 , 对他的监察 思想的产生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其一,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对于元末政治腐 败、 官吏贪暴给下层人民 带 来 的 灾 难 有 着 切 肤 之 痛 。 他 亲 身参与并领导了元末农民 大 起 义 , 对于元王朝如何走向溃 灭, 更有切实的体会, 并从中吸取了应有的历史教训。因 此, 朱元璋对于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监控体制, 其认知程
$ 事实上他从元朝承袭过来的是吏治极端腐 危亡者矣。”
败的政治遗产, 官场积弊甚深, 已成痼疾, 虽经起义冲击, 亦难一朝清除,故朱元璋在立国后仍不时感叹说: “所任
% ; “此弊不革, 欲成 之人, 不才者众, 往往蹈袭胡元之弊” & 。而可行之法, 除了厉行 “重典惩贪” 的 善政, 终不可得”
" 又说: “朕向在民 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 罪之不恕。”
明代的统治长达二百 六 十 七 年 , 这在中国历代封建王 朝中并不多见,其政权的 稳 固 性 可 与 两 汉 和 盛 唐 相 媲 美 , 考其原因, 显然是与朱元 璋 在 立 国 之 初 所 奠 立 的 各 项 政 制 分不开的。关文发先生曾经指出: “千百年来, 历代政治制 度的承袭、 演变、 发展、 创新, 虽然并不排除有因人而异的 因素, 但最主要的还是因时而异。 时势变了, 政治制度就必 然会出现一番与当时时势 相 适 应 的 因 革 与 创 新 , 并在权力 分 配 上 着 眼 于 制 衡 与 均 衡 两 个 方 面 。 ”!朱 元 璋 对 政 制 的 大幅度变革, 则是因人、 因时而异两者兼而有之, 其变革的 准则, 正是在权力分配上 着 眼 于 制 衡 和 均 衡 两 个 方 面 。 在 政治机制中, 如果缺乏必要的和完善的制衡, 就必然导致 政治失控, 从而使政权陷于崩溃。 至于均衡, 其含义就是制 衡的合理化, 因为制衡失当, 同样也会走向反面。 国家监控 体制就是为了实施相应的 权 力 制 衡 和 均 衡 而 建 立 的 , 它具 有修明政治、 严肃法纪、 整饬吏治、 纠劾官邪、 封驳谏议等 功能, 不断调节国家机器的各个环节, 使之能持续正常和 有效地运转, 成为治国安民、 反腐倡廉的锐利武器。 朱元璋 正是有鉴于此, 对于监控体制的奠立着力甚深, 其中更蕴 含着相当丰富的制衡与均 衡 的 辩 证 关 系 。 因 此 , 对朱元璋 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 立 作 一 考 察 , 从中总结可供借鉴 的经验教训, 在今天仍大有裨益。
# * ! 。又如六科给事中, 得直言无避, 有大政, 集阙廷预议焉”
其三, 当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时候, 中国封建社会已 经历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发 展 历 程 , 开始步入了它的末期阶 段, 社会经济结构正产生深刻的变化,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 基础上,部分地区与部分行业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 芽。尽管这种新的经济因 素 还 十 分 幼 弱 , 发展速度亦极其 缓慢, 但它毕竟显示着中国封建社会, 正沿着社会形态新大深化, 新的社会矛盾, 尤其是封建统治者与城市工 商阶层的矛盾也在凸现。 总之, 时代在变, 朱元璋亦因时应 变, 他对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所作的重大变革, 无不是围 绕着强化皇权这一政治轴心进行,而监控体制的高度强 化, 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 % ! 挟公以济私。苟或如此, 不惟负朕委任, 亦失其职守矣。”
如果说, 都御史因属二品高官, 他们拥有重大权力本 属自然; 但值得注意的是, 那些实际执行监察任务的十三 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 , 他 们 的 品 秩 最 高 不 过 正 七 品 , 但他们的监控对象与范围, 却从来不受级别的限制, 如监 察御史便拥有监察二品大员的法定权力, 其 职 责 是“ 主 察 纠内外百司之官邪, 或露章面劾, 或封章奏劾” ; “而巡按 御史则代天子巡狩, 所按藩 服 大 臣 、 府州县官诸考察, 举劾 尤专, 大事奏裁, 小事立断” ; “凡政事得失, 军民利病, 皆
# $ ! 。 总之, 为 朱元璋说过: 胡若任相, “譬之驾, 惧其偾辕也”
并成为定制。 “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 ……凡大臣奸邪、 小 人构党、 作威福乱政者, 劾。 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 劾。 凡学术不正、 上书陈言变乱成宪、 希进用者, 劾。 遇朝觐、 考 察, 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 狱 重 囚 会 鞫 于 外 朝 , 偕刑部、 大
是 由 于“ 内 之 奸 臣 乱 政 , 外之强将跋扈, 典兵者祟空名, 牧 民 者 无 善 政 …… 庶 绩 不 凝 , 四 民 失 序 …… 事 无 纪 统 , 民无 定志, 一 遇 凶 荒 而 乱 者 四 起 ”(。 其 根 源 就 在 于“ 纪 纲 不
) 国家监控 立” , 所以他强调: “建国之初, 首在正纲纪。”
# ,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在监 事中之品卑而权特重。”
察领域里实施 “以小制大” 的特色。 第二, 建 立 了 一 套“ 科 道 并 举 ” 、 “相互制衡” 、 多层 , 朱元 次、 全方位的有效监控体制。洪武十三年 ( !"%( 年) 璋藉左丞相胡惟庸案发, 对中央机构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 革, 在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职 位 后 , 又罢御史台, 将唐宋以来 的台院与察院职能合并, 于洪武十五年改置都察院。所谓 “都” , 实 含 有“ 总 领 ”之 意 , 因而都察院便成为有明一代 “主察纠 中 央 监 察 机 构 的 一 大 主 干 , 其 编 制 多 达 !!( 人 , 内外百司之官邪。……在内 两 京 刷 卷 , 巡视京营, 监临乡、 会试及武举, 巡视光禄、 仓场、 内库、 皇城、 五城。 在外巡按、 清军、 提督学校、 巡盐、 巡漕。 师行则监军纪功, 各以其事专
间, 尝见官蠹政害民, 靡所不 至 , 遂至君德不宣, 政事日坏, 弱者不能聊生, 强 者 起 而 为 盗 。 ”#朱 元 璋 这 些 话 的 着 眼 点, 显然是为了避免民间起义之再发, 以确保朱明王朝能 长治久安。所以他说: “所畏者天, 所惧者民。苟所为一有 不当, 上违天意, 下失民心, 驯至其极而天怒人怨, 未有不
江汉论坛
!""#$"%
&’
烈斗争, 也促使朱元璋采取措施, 强化国家监控体制。 应该 指出, 这种派系斗争在明朝立国前就潜伏着; 立国后由于 外部制约因素的消失, 便不可避免地激发起来。其中既有 新旧地主集团之间的矛盾 , 也有以地缘集结的不同政治派 系之间的矛盾, 还有文臣和 武 官 之 间 的 矛 盾 , 相互交织, 错 综复杂。 其中又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同以刘基为首的 浙东集团的斗争最为激烈 。 淮 西 集 团 的 代 表 人 物 , 大多与 朱元璋同乡, 又是起义初期倚重的骨干, 可说是朱元璋的
方针外, 就是尽快建立和健全国家监控体制, 使之成为一 支强有力的制衡力量, 在反腐倡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至于对元亡的历史教训, 朱元璋的认识也是深刻的。早在 即吴王位时他就对李善长、 徐达等人说: “元氏昏乱, 纪纲 不立, 主荒臣专, 威福下移, 由是法度不行, 人心涣散, 遂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