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诗歌: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历史成因及地位2.小说(1)分析明清时期小说兴盛的主要原因(2)掌握明代“四大奇书”的内涵,并分析其文学特色(3)掌握清朝批判小说的代表作,分析其地位和影响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1)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①诗歌总集。
(2)内容: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②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楚辞(1)产生: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③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
(2)代表作品:屈原的④《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3)地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3.汉赋(1)产生: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2)特点:赋是一种专重铺陈排比、⑤文采华丽的文体,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诗(1)繁荣的背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①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
(2)代表人物:主要有②李白、杜甫、白居易。
2.宋词(1)词又称③“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
(2)主要派别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1)兴起:元朝兴起的新诗体,是在宋词、金元⑦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
(2)兴起背景: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三、明清小说1.背景: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和①市民阶层兴起。
2.主要成就(1)长篇小说:明代出现了风靡全国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②《金瓶梅》。
清代的③《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④《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
(2)短篇小说集:明代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清代的⑤《聊斋志异》等。
3.历史影响:明清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细微点拨[思维点拨]《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中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作品。
[图示理解] 古代中国的文学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素养透视]通过认识唐代李白和杜甫诗作的不同风格,以及宋元市民文化的兴盛背景,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史观)[易错提醒]不要混淆元散曲和元杂剧(1)元散曲: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属于诗歌的范畴。
(2)元杂剧:元杂剧是一种戏曲,它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思维点拨]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素养透视]阅读分析有关史料,认识明清小说多注重描写商人的活动,揭露官场的腐败和社会黑暗,并初步表现出抨击封建制度和逐利生财等新思想。
(历史解释)[学法点睛]古代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7页探究主题一社会环境孕育了先秦、秦汉的文学特色史料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诗经·秦风·蒹葭》史料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探究点1 《诗经》为什么又被称为“诗三百”,并指出《诗经》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诗经》共包括305篇诗歌,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篇。
价值:①文学:是古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歌发展奠定基础;②史学:诗篇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成为研究西周时期的风俗、制度的直接史料。
探究点2 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楚辞和《诗经》有何不同点,先秦文学对后世有何影响?提示:不同点:形式上,楚辞突破四言体,句式更灵活,更适合抒发感情,具有地方文化色彩;风格上,《诗经》开现实主义先河,楚辞开古典文学浪漫主义先河;思想上,《诗经》展现人文主义情感更浓,楚辞集中体现诗人爱国爱民的思想。
影响:汉赋是在吸收先秦文学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带韵散文。
史料三有人说,汉赋的铺陈排比、文采华丽不是矫揉造作,它是时代的产物,带有深深地时代的印记。
探究点3 如何理解史料三中的话?提示:汉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朝时期,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汉赋的产生正是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阶段特征1.先秦:《诗经》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创造的一种诗歌体裁,代表作为屈原创作的《离骚》。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发展。
汉代出现了一种流行的文学体裁——赋。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著名的诗人有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和杜甫、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和李商隐。
4.宋元:宋代重文,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激发了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词成为两宋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
苏轼与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柳永与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
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命题意图] 本题命题意图是落实考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要求。
本题考点为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得分思路] 示意图中的“齐” “郑”“卫”等名称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根据所学知识,《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该作品集,故A项正确;B项中“汉相如”指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陶元亮”指东晋时期的陶渊明;C项中的“李将军”指西汉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D项诗句是对秦朝在全国推行小篆为标准字体、“焚书”的评论。
B、C,D三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A探究主题二凸显朝代特色的文化素养史料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探究点1 依据史料指出宋词流派,归纳其主要不同点。
提示:豪放派和婉约派。
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探究点2 到了宋代,文学形式为何发生了变化?提示:变化原因:宋代政权林立,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矛盾尖锐,宋词句式灵活,比唐诗更能抒发感情;宋代市民阶层兴起,宋词易配乐演唱,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史料二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贱之也。
——谢枋得《叠山集》探究点3 (1)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词、曲有何区别与联系?提示:(1)背景: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阶级矛盾尖锐;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除;元代读书人地位低下;政治专权,社会黑暗。
(2)区别: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联系: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而来的新诗歌体裁。
社会变迁对唐诗、宋词、元散曲的影响(1)唐诗: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这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这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这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2)宋词:宋代城市生活繁荣,城市经济发展,宋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生活。
两宋之际,金人南下,宋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
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宋词体现了词人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元散曲: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他们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文人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以此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命题意图]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理解以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本题以元曲的特点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元曲特点的准确认识。
[得分思路] “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
[答案] A[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28页题组1 《诗经》、楚辞与汉赋1.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解析:《诗经》反映的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黄河流域的社会生活,黄河流域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楚辞反映的是楚地的社会生活,当时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黄河流域,故A项正确;北方政治动荡使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B项错误;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祖先崇拜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