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白诗情有关的三个关键字:酒﹑月﹑剑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题记通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描写酒﹑月﹑剑等意象的可谓比比皆是;综观李白的人生,我们也可以看到,酒﹑月﹑剑及与之相关的诗几乎包含了他生命的全部。
因此,要读懂李白,就应该从这三个关键字入手。
月亮最富有诗意,最让他心旌摇动,才思不绝;饮酒能涤荡他胸中的块垒,消愁释怀;舞剑是他外部的摧发,个性得以张扬;所以,他写起诗来,往往落笔天外,纵横捭阖,清新俊逸,自然天成。
唐诗是诗歌的珠穆朗玛峰,而李白又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因此,可以说,李白就是巅峰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多首,相对许多多产诗人来说并不算多,但他的诗作却熠熠生辉, “光芒万古长”。
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出他一生的心路历程。
李白一生怀有远大的抱负,且积极进取,他总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从《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等诗篇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就是代表。
后来在朋友的引荐之下被玄宗召入长安,短暂的长安生活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济苍生”的伟大抱负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于是,难以言状的痛苦与愤懑郁积其胸。
“愤怒出好诗,情乱出文学。
”他愤怒了,感情错乱了。
于是,便有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著名诗篇。
它们或仰怀古人雄,或逸兴壮思飞,或自悲身世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
此后,李白过着流浪漂泊的生活,他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表达出了他那种酷爱自由、放荡不羁的情怀。
回归大自然,热切拥抱大自然才是他的归宿。
那奇险的山川与他那不羁的性格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完成了他傲岸人格的升华。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
诗人以奇特的构思,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尽情地挥洒,摄人心魄。
美妙奇幻的仙境让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深沉的苦闷与抑郁烟消云散,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晴天霹雳,振聋发聩。
李白是豪放的、浪漫的,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他也有反映现实主义的力作,如《塞下曲》、《战城南》、《丁都护歌》等。
他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终其一生,他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去讴歌理想的人生。
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
他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对李白来说,诗就是他的事业。
他热爱这一事业,创作是他的第一需要。
他以诗畅情,用诗呐喊。
他乐也写诗,悲也写诗;愁也写诗,愤也写诗;醒也写诗,梦也写诗。
诗就是他的生命。
他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创作。
以诗获宠,因诗获罪;以诗进,以诗退;进亦忧,退亦忧,是那样淡泊自然。
他用生命的激情铸就了他昂扬的风采,用优美的诗篇昭示了大唐气象。
也许,这就是诗人的伟大之处,其“诗仙”的美誉实属当之无愧。
在他的诗篇中,酒、月、剑等意象为何反复出现?其实,这与他的生命息息相关。
酒豪、月柔、剑烈分别体现了他的豪气、仙气、任侠气。
一﹑酒酒是一种饮品,但人们往往赋予它极强的文化底蕴。
人们饮酒已经不再纯粹为了满足口感,而是将自己的情绪联系在一块。
古代诗词中,酒成为了最为重要的意象。
以饮酒歌咏而著名的诗人和诗作就有很多: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植“归来宴平乐,斗酒计十千”;阮籍、嵇康等“借酒发疯”,狂放不羁;还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以酒释怀,其《饮酒》系列诗堪称经典;李白更是将诗酒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有人戏称他为“酒仙”,我看一点也不过分。
李白之与酒,正如他与诗,从没有分开过。
酒是他情感的物质载体,被融入诗中,成了他诗歌的灵魂。
李白与酒的关系,就如鱼与水的关系。
李白有酒就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所以他嗜酒如命,只要有酒喝,他就高兴。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初是他乡。
”只要有酒可醉,那管我乡他乡呢?对送他的客人也只谈酒,“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就是有酒相送足矣!唐玄宗命他赋诗,他非先要喝贡酒不可。
有酒喝,他不用顾及其它。
即使是千金散尽也不足惜。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真可谓痛快淋漓,豪情万丈。
为了酒,五花马千金裘都可以不要了,“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因为他知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果不其然,他因诗酒而留名千古。
他不仅在当时出了名,直到现在,他依然是人们追捧的对象,在2007年“我最喜欢的中国文化名人”网上投票活动中,李白位居榜首。
李白为何对酒如此情有独钟呢?因为酒可言志, 酒可谴愁, 酒可融情、减轻孤独, 酒还可壮英雄胆,更显其豪迈本色。
酒可言志。
李白少有壮志,自比管仲诸葛亮,总幻想能实现“奋其所能,愿为辅弼”的愿望,建立“济苍生”、“定寰宇”的伟大事业。
总体上说,他是积极进取的。
指导他的是儒家用世济时的思想,同时兼有纵横家的汲汲于功名与侠士的不矜其功。
但是在现实中却总是常常碰壁,在长安短暂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只是供玄宗使唤和取乐的工具而已,他失望了,所以很快接受了道家的神游求仙思想。
高远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渺小无力,他选择了“一生好入名山游”,其实这实属无奈,他唯有对天长叹:“空怀钓鳌心,从此别宫阙。
”这时,酒成了诗人最好的解脱,成了诗人在雄心壮志破灭后的最大安慰。
“李白斗酒诗百篇”,唯酒他才快意超脱、志比天高,才会才思不绝。
酒可谴愁。
李白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经历过从理想的巅峰跌入低谷的巨大起伏。
他心中是愤懑至极、悲苦至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可见他愁苦的深沉与厚重。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更可见一个憔悴行吟的诗人在无助地呻吟。
怎样才能排遣长期郁积胸中的忧愁苦闷?怎样才能继续他的人生?惟有酒,惟有醉酒,方能解千愁。
这对于一个放浪形骸、无拘无束的诗人来说尤为重要。
当然,酒是外物,酒的灵性是诗人赋予的,酒对诗人又怎么会是无所不能的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能寻求一时的麻痹,寻求一时片刻的解脱而已。
不过,酒是他的命,不可没有,那管其功效是否长久!酒可融情、减轻孤独。
李白广结名流,生性重情重义。
他对朋友的深情厚意,也往往寄托在酒上。
酒能增进友谊,加深感情。
“酒逢知己千杯少”。
李白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一杯又一杯的美酒,又何尝不是他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呢?这种毫无间隙的笃厚情谊,又何尝不是诗人精神的慰藉?在未逢知己,朋友天各一方之时,也惟有酒,才能减轻孤独。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乡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惟有酒才能幻化成影子,才能形成三人共饮的欢娱场面。
酒,使他孑然特立、漂泊无依的孤独得以减轻,得以排谴,得以给人崇高的美感享受。
酒还可壮英雄胆。
李白醉酒后,要高力士为他脱靴,杨国忠替他研磨,多么潇洒与快意!不是酒,不是因为醉酒,一介书生岂敢傲王侯!岂敢“天子呼来不上船”!酒后更显其豪迈本色。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脱吾帽,向君笑。
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扶风豪士歌》)何等洒脱,何等狂放!难怪杜甫赞叹:“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总之,李白赋予了酒丰富而美好的内涵,酒也成全了他辉煌灿烂的人生。
酒是他灵感产生的源泉,是他精神的寄托、快乐的所在。
世间自有酒以来,好酒爱酒之人何止万千,但惟有李白才真正有资格说为酒而生,与酒共生。
二﹑月月是自然万物中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一个,她柔和、轻盈、浪漫而又变化多端,总是让人遐想与神往。
月亮的朦胧容易让人产生缠绵的感情。
皓月当空,更让人浮想联翩,或借月怀远思乡,或托月思亲念友,或对月凭古吊今。
月成了古典诗词中第一大意象。
甚至有人夸张地说,李白无诗不写月,有月即成诗。
李白的诗中有许多和月光有关的诗句。
李白诗中的月亮,也是变化多端。
李白常写常新,他的诗中出现过无数形、色、义各不相同的月亮:“明月、朗月、皎月、素月、皓月、白月、弯月、半月、薄月、清月、汉月、晓月、寒月、山月、海月、云月、风月、花月、沙月、湖月、星月、水月、松月、天月、冰月、青天月、石上月……”林林总总,不计其数。
其中有很多属于李白的独创,每个词,都可以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
这些写月佳作,总让人爱不释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诗人在抒发怀乡之情,堪称经典,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是诗人在抒发远大政治抱负,有意无意中巧合了人类“登月、揽月”的飞天梦想,实在不得不提及;“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是诗人淡泊仕途,笑傲江湖的真实写照;“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是诗人在借月歌咏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深情,虽然彼此天各一方,却千里共婵娟,心息相通;“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是诗人对月发怀古之幽情,月亮成了时世变迁、人事沧桑的历史见证;“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月如影随行,共生同存,不舍分离,人天和谐,可谓真正的飘洒与自由自在。
这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超越,是一种唯美主义的诗意境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这貌似绕口令的诗句,却将诗意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完美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启迪,令人回味无穷。
三﹑剑剑是一种武器,也是一种饰物,更是一种象征。
剑的刚柔相济、体文经武甚得历代文人珍爱,李白也不例外。
生活中,李白喜欢佩剑,人所共知。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
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
”李白好剑术,尝言自己“十五好剑术”,曾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剑赋予了李白一种任侠精神,李白将任侠的英雄气质重点凝结在剑上。
所以,他的许多诗篇慷慨激昂,恢弘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