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案
楊耘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写有数对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说一说:用语言描述班长所在的位置。
今天有几位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老师们都很想认识我们班的同学,那么咱们先来给各位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吧!老师想请同学们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在介绍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不能说出班长的名字,也不能用手指出班长在哪儿,只能用语言描述班长所在的位置。
看谁能够说清楚?
2、导入课题:刚才大家在描述班长的位置时,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感觉怎样?(有点乱)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既准确又简单的方法来描述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板书: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列”和“行”
出示导学案一:初步感知,认识“列行”。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表示物体的位置,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为了在语言上达成一致,在数学上我们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竖排、横排、列、行)
2、明确实际教室中的“列与行”:
1)观察我们的座位:你认为从哪开始是第一列?从哪开始是第一行?
根据人们的习惯,我们通常把观察者最左边的一竖排称为第一列,从左往右数依次是第2列,
第3列…把最前面的一横排称为第一行,从前往后数依次是第2行,第3行…
点拨:观察者即观察点,与被观察的对象相对,也就是方向相反。
(明确:观察者与实际座位方向相反)
2)游戏活动:听指令做动作
请第x列的同学起立,请第x行的同学起立, 请第x列第x行的同学起立,……3)请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班长所在的位置(班长的位置在第X列第X行)
点拨:描述物体的位置时,应先说列,再说行。
3、明确主题图中的列与行: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张亮班上的座位图。
(课件演示)
二)认识数对:
导学案二:自学感悟,认识数对。
我们认识了列和行,也知道用列和行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现在老师交给大家一个自学任务。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学课本第19页例题1,仔细观察主题图。
2)思考:张亮的座位在哪?怎样正确地描述张亮的位置?
数学书上是用什么来表示张亮的位置的?
它读作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二上的自学检测题。
2、小组合作:完成自学检测题。
3、交流展示:
1)这是张亮班上同学的座位图,现在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一下张亮的位置吗?(张亮的位置在第2列第3行)(板书:第2列第3行)
2)数学书上是用什么来表示张亮的位置的?是怎么写的?
点拨:(2,3):先写2,再写3,中间用逗号隔开,因为他们是共同来表示一个位置,还要用一个括号括起来。
(板书:(2,3))
数学上把这样的两个数叫做数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补充课题板书:用数对)
3)它读作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点拨:这个数对读作:数对三二,由两个数组成,第一个数2表示第2列,第二个数字
3表示第3行。
这个数对表示他的位置是第三列第二行。
(板书标注:列、行)4)归纳: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
三)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出示导学案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1)试一试:请用数对来表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
2)辨一辨:数对(3,5)和(5,3)所表示的位置是同一个吗?为什么?
3)找一找: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2、交流汇报:
1)请用数对来表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
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用数对来表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的?
2)小组讨论:同样都用到了3和5,为什么却表示了两个不同的位置呢?谁能解释一下?
点拨: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这两个数是有一定的顺序的,不能弄颠倒了。
一个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3)学生上台指出王乐的位置。
四)实际应用:
1、出示导学案四:快乐游戏,共同提高。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名字叫“我说数对,你起立”。
老师说到哪个数对,请相应位置的同学起立。
2、数学游戏:我说数对,你起立。
(出示游戏卡片)
(2,5) (4,2) (6,3)(2,6)………
(2,1)(2,2)(2,3)(2,4)(2,5)(2,6)
(1,4)(2,4)(3,4)(4,4)(5,4)(6,4)
点拨:第一个数字相同,表示处在同一列;第二个数字相同,表示处在同一行。
三、达标检测: (出示达标检测题)
1、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检测题。
2、展示交流。
四、自悟自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数对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搜集更多这方面的资料。
五、课后阅读: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数学书P23“生活中的数对”,并和其他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