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作者:包辽成学校:甘肃省漳县武当中学教学目标:
1、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的灵魂。
2、尝试选用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
3、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共同总结
教学策略:启发式
教具准备:课件
课型:欣赏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你去过哪些地方?那些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提问,并课件展示祖国各地风光,从名山大川的雄伟到小桥流水的秀美,从滚滚江水的磅礴到江平如镜的娴静,从枫叶如火的热情到枝叶凋零的萧条。
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给画家无穷的创作灵感。
)导入新课。
二、讨论分析,探索发现,敢于质疑,师生共同总结
1、教师课件展示以风景为题材西方的英国的康斯太勃尔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和元代倪瓒画家的山水画《渔庄秋霁图》,让学生欣赏。
并提出问题: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2、学生欣赏后,组内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组内选代表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教师单品总结。
(比较学习)
西方的风景画成熟阶段,以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为杰出代表。
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是他的代表作品。
画面呈现的是单纯而普通的乡村场景:运送干草的马车在涉水渡河,远处草地上沐浴着闪烁的阳光,广阔的天空中飘动着云彩,一切都那么简洁、质朴、自然。
忠实于自然是西方山水画的主要特点。
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采用“三段式”平远构图法,上段是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是一片浩瀚而平静的
水面,不着一笔,以虚为实;下景为近景,坡丘上几棵稀疏的枯枝,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
一片空旷孤寂。
(教师介绍倪瓒的身世,让学生体会画家借景抒情。
)
同样是山水风景画杰作,却各具不同的风貌。
一个是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一个是焦点透视;一个崇尚气韵生动,一个追求光色变化;一个讲究笔墨情趣,一个遵循自然真实;一个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个物我两分,忠实表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即在于对“气”和“光”的侧重不同。
三、探索发现,解决本课主题
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以此为题,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教师准备的山水画作品展开研究。
1、教师展示作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说出自己对山水画欣赏的见解。
(结合古典音乐创设情境)
2、教师适当点拨,总结。
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
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
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目:乱山藏古寺。
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