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不符合交通安全规范,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人的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两类。
人的行为是人的有机体对于刺激的反应,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的的过程。
1. 人的行为的一般过程外界事物的变化(刺激)作用于人的有机体,人体做出行为反应,达到改变外界事物的目的。
人从接受外界刺激到做出行为反应,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外界事物(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引起神经冲动,沿着传人神经到达中枢神经(主要是大脑)。
中枢神经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后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指挥运动器官(手、脚、声带等)做出行为反应。
在上述心理过程中,有时是依靠人的本能无意识地自动进行的。
然而,大多数人的心理过程是在主观意识调节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
当中枢神经接受感官传来的信息时就会产生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知觉(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再应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回忆),对感知到的事物信息进行认知(确认)、思维(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从而做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
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对之产生情绪,发生情感,采取一定的态度,并进一步做出如何采取行动以改变现实的决定。
TOP2. 人的心理过程及其对安全的影响人的意识水平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和对人的安全的影响如下:•阶段一——人处于没有意识的状态,如睡眠中。
•阶段二——人处于意识不清醒或朦胧状态,如酒肌、瞌睡、极度疲劳,从事单调工作时出现的无精打采等。
这是一种不安全的意识状态。
•阶段三——大脑活动松驰的意识状态,如休息、进餐、从事很熟悉顺手的工作。
人在这一意识状态下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消极,只能从事比较一般的工作。
•阶段四——大脑活动积极敏捷的意识状态,此时头脑清醒,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且范围宽广,反应迅速,决定果断,是较为可靠的意识状态。
•阶段五——过度紧张,恐慌,如在出现意外危险情况时的意识状态。
此时尽管大脑的活动高度兴奋,但注意力、判断力只集中于眼前,思维能力下降,很容易出现误操作,是一种不安全的意识状态。
人的行为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事物刺激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人的行为反应有时是无意识的,多数情况下是有意识的。
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行为反应都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与这一心理过程的状况密切相关的。
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一)主观原因心理原因:如思想不集中,产生错觉,个性不良,情绪不稳定等;生理原因:如疲劳、体力、视力、运动机能、年龄、性别差异等;技能原因:如完成操作有困难,技能不熟练等。
(二)客观原因管理原因:如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规程不落实,协调配合不当,监督检查不力,信息传递不佳等;教育训练原因如培训制度不健全,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不佳等;设施环境原因:如路面状况、道路设施、气侯条件不佳等;社会原因:如生活条件、家庭情况、人际关系不佳等。
人的不安全行为可分为有意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的不安全行为两种:1.有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是故意的违章行为。
如酒后驾车、无证驾驶、超速超载等。
这些不安全行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冒险”。
进一步分析可见,之所以要冒险,是为了实现某种不适当的需要,抱着这些心理的人为了获得利益而甘愿冒受到伤害的风险。
由于不恰当地估计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心存侥幸,在避免风险和获得利益之间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2.无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无意识的、或非故意的不安全行为。
人们一旦认识到了,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
造成这类错误的原因是复杂的。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下列几方面:外界事物信息本身有误或人无法感知信息的刺激;人体的生理机能有缺陷;因知识和经验缺乏而造成思维判断失误;因技能欠缺而造成行为反应失误;大脑意识水平低下。
上述因素可能单独导致不安全行为,也可能共同作用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无论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不安全行为,都与人的心理个性有密切的关系,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如不认真、不严肃、不恰当的需要和价值观)和某些不良的性格(如任性、懒惰、粗鲁、狂妄)往往会引起有意的不安全行为;能力低下和某些不良的性格(如粗心、怯懦、自卑、优柔寡断)往往导致无意的不安全行为;而良好的个性心理(如坚强的意志)有助于克服不安全行为。
各种不安全行为的表现从性质上可分为六类:忽视或违反规章制度;安全意识不强;判断、操作错误;安全装置失效;缺乏安全知识;身体缺陷。
交通参与者的不安全行为有如下的表现: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表现骑自行车者的不安全表现行人不安全表现1. 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表现视力较差;注意不够;判断不准;反应时间过长;操作不符合规定,出现错误;听觉失常;疲劳驾车:酒后开车;驾驶车况不良的机动车,如制动器失效、方向失控、轮胎不合格、灯光不全等;驾车技术不熟练;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行车速度过快;心理素质较差;不遵守交通法规,违章行车。
TOP2. 骑自行车者的不安全表现不走非机动车道,抢占机动车道;路口抢行;路口、路段猛拐;对往来车辆观察不够;自行车制动系统失灵;骑车技术不熟练;青少年骑车追逐。
1.失误从统计学观点看,失误是指在一个已知系统中,已知变量与精确变量的偏差程度。
也可描述为一个最佳途径和实际途径之间产生的偏差。
失误的程度可用故障率、事故频率或失误的范围大小来表示。
2.人的失误人的失误可确定为操作者在完成一个容许限度内的规定任务时所产生的一种故障。
这种限度通常用精度、顺序和时间来表示。
人的失误可以看成是人的信息处理系统遭到破坏或出现故障。
人的行为失误常常作为人的性能指标,研究中常用反应速度和所造成失误次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
失误可用失误类型、原因和在规定时期内发生失误的概率及后果的严重程度来描述,并用失误的概率与后果的严重程度的乘积对“危险”进行粗略估计。
3.人的失误分析国内外事故统计分析表明:(1)人的失误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美、意、德、日等发达国家,由驾驶员失误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0%~90%。
我国各地交通事故统计资料也表明,属于驾驶员责任的事故占70%~80%左右,行人责任事故约占15%左右。
(2)人总是要失误的现代交通工具的高速度与人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之间的矛盾,是人在现代交通环境中发生行为失误的基本原因。
例如驾驶员引起的责任事故主要是在行车过程中的观察、判断反应和操作三个环节上出现了失误。
观察失误是驾驶员对危险情况发现过迟或根本没有发现。
由观察失误引起的事故占驾驶员责任事故的55%~60%。
判断失误是驾驶员对道路、车辆及行人等的形状、距离、运动速度和运行方向估计错误或判断不准。
因判断失误引起的责任事故约占35%~40%。
在行车时,驾驶员对突然出现的危险情况反应时间过长,易造成碰撞事故。
操作失误是驾驶员对车辆错误的操纵动作,使车辆的运动失常。
因操作失误引起的责任事故约占5%左右。
人的失误的影响因素人的失误贯穿整个交通过程中,从接受信息、信息处理、判断到行动每个阶段都可能有失误。
由于人的失误,可能产生简单的差错,也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为此美国人斯温(Swain)提出了人的失误率预测法(Technigue for Human Error Rate Prediction,简称THERP),预测的必要条件是得到人的各种误操作率即人的失误率。
人的失误率计算公式为:q=k(1-R)k=a×b×c×d×e式中:q-人的失误率;k-修正系数;a-作业时间系数;b-操作频率系数;c-危险状况系数;d-心理、生理条件系数;e-环境条件系数;下表列出了各种系数的参考值。
R为某一动作的可靠度,可用下式表示:R=R1×R2×R3其中:R1-接受信息与感觉能力有关的可靠度;R2-与判断能力有关的可靠度;R3-与反应能力有关的可靠度。
可由每个阶段的失误率,算出总的失误率。
具体步骤是:分析人的操作程序;分析各个程序中的每个单项动作的内容和影响因素;根据经验或实验得出每个动作的可靠度;根据每个动作可靠度的乘积,求出每个程序的可靠度;根据各个程序可靠度的乘积,可得出整个系统的可靠度;求不可靠度,即人的失误率。
各种系数参考表系数名称内容参考值a作业时间有充足的富裕时间 1.0没有充足的富裕时间 1.0~3.0完全没有富裕时间 3.0~10.0b操作频率频率适当 1.0连续操作 1.0~3.0很少操作 3.0~10.0c危险状况即使误操作也安全 1.0误操作时危险性很大 1.0~3.0误操作时有产生重大灾害的危险 3.0~10.0d心理,生活条件综合条件(教育,训练健康状况,疲劳,愿望等)较好1.0综合条件不好 1.0~3.0综合条件很差 3.0~10.0e环境条件综合条件较好 1.0综合条件不好 1.0~3.0综合条件很差 3.0~10.0影响失误率的固素很多,如驾驶作业的紧迫程度、行车单调性(如驾驶疲劳等)、人的安全态度、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况、教育和训练、周围环境及监督管理等,这些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驾驶的可靠性。
减少人的失误率,可最大限度地防止碰撞。
从影响失误率的各项因素人手,分析导致人失误的原因,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加以防治,使由于人的失误引发的交通事故降至最低。
面对危险人的行为任何系统都有危险存在,从根本上完全消除危险是不可能的。
问题是当危险出现时人们如何对待,如何把危险引发的接触碰撞在接触发生之前采取措施中断。
面对危险时采取的方法如下:及早发现明显的预兆;提高警觉注意预兆,特别是不明显的预兆;加强训练检查危险;将危险表现出来;提高排除危险预防事故的责任心;对危险的认识水平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行为模型事故预防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碰撞事故的发生,因为碰撞事故占事故总数的3/4甚至更高。
预防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的因素占重要地位。
在分析事故原因时主要有两种考虑:一是哪些因素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另一个是哪些不安全条件是引起事故的原因。
拉姆齐(R a m s a y)提出的事故顺序模型(图5-3)对安全行为中人的特征做了具体详细描述。
发生事故的顺序模型图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许多阶段中人出现失误都可以导致事故的发生。
例如,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发生追尾造成的交通事故,避免此类事故发生的安全行为依次是:首先,后车驾驶员必须看到前方行驶车辆,观察是否有危险(接受信息);其次,后车驾驶员必须认识到后车正要撞到前车的尾部(信息判断);再次,后车驾驶员必须了解追尾的严重后果然后决定能否躲开他,若能躲如何躲开,是紧急停车还是改变行车方向(信息处理);最后,后车驾驶员必须具有通过及时的动作避免与前车相撞的能力(操作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