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周疲劳断裂失效

高周疲劳断裂失效

杂物引起的,因此提出了第二相、夹杂物和基体界面开裂的疲劳裂纹萌生机 理。
通过从第二相或夹杂物引发疲劳 裂纹的机理看,只要只要能降低第二 相或夹杂物的脆性,提高相界面强度, 控制第二相或夹杂物数量、形态、大 小和分布,使之“少、圆、小、匀”, 均可抑制或延缓疲劳裂纹在第二相或 夹杂物附近萌生,提高疲劳强度。
1/15
3.疲劳裂纹萌生过程及机理
(一)滑移带开裂产生裂纹
大量试验表明,金属在循环应力(σ> σ -1)长期作用,即使其应力低
于屈服应力,也会发生滑移并形成循环滑移带。与静载荷时均匀滑移带相比,
循环滑移是极不均匀的,总是集中分布在某些局部薄弱区域。驻留滑移带一
般只在表面形成,其深度较浅。
随着加载循环次数的增加,
第一阶段,微裂纹扩展速率很低,每 一应力循环大约只有0.1μm的扩展量。在 第一阶段裂纹扩展时,由于晶界的不断阻 碍作用,裂纹扩展逐渐转向垂直于拉应力 的方向,进入第二阶段扩展。
在室温及无腐蚀条件下疲劳裂纹扩展 是穿晶的。这个阶段的大部分循环周期内, 裂纹扩展速率为10-5~10-2mm/次。第二 阶段是疲劳裂纹亚稳态扩展的主要部分。
1/15
3.疲劳裂纹萌生过程及机理
(三)晶界开裂产生裂纹 多晶材料由于晶界的存在和相邻晶粒的不同取向性,位错在某一晶粒内
运动时会受到晶界的阻碍作用,在晶界处发生位错塞积和应力集中现象。在 应力不断循环下,晶界处的应力得不到松弛,则应力峰越来越高,当超过晶 界强度时就会在晶界处产生裂纹。
1/15
4.裂纹扩展过程及机理
1/15
2.疲劳断口
③瞬断区 裂纹最后失稳快速扩展所形成的断口区
域。在疲劳裂纹亚稳态扩展阶段,随着应力不 断循环,裂纹尺寸不断长大,当裂纹长大到临 界尺寸ac时,因裂纹尖端的应力场强度因子KI 达到材料断裂韧度KIC时,裂纹就失稳快速扩 展,导致机件最后瞬时断裂。其断口比疲劳区 粗糙,宏观特征同静载的裂纹件的断口一样。
尺寸效应 表面粗糙度 缺口效应
表面喷丸及滚轧 表面热处理 表面化学热处理
化学成分 组织结构 纤维方向 内部缺陷
5.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表面粗糙度 在循环载荷作用下,金属的不均匀滑移主要集中在金属表面,疲劳裂 纹也常常产生在表面上,所以表面粗糙度对疲劳强度影响很大。表面的微 观几何形状如刀痕、擦伤和磨裂,都能像微小锋利的缺口一样,引起应力 集中,使疲劳极限降低。表面脱碳、氧化也会使疲劳强度降低。
1/15
1.疲劳现象及特点
② 疲劳是脆性断裂。由于一般疲劳的应力水平比屈服强度低,所以无论 是韧性材料还是脆性材料,在疲劳断裂前均不会发生塑性变形及有变形 预兆,它是在长期累积损伤过程中,经裂纹萌生和缓慢亚稳态扩展到临 界尺寸ac时才突然发生的。因此,疲劳是一种潜在的突然性脆性断裂。
1/15
1.疲劳现象及特点
循环滑移带会不断地加宽,当加
宽至一定程度时,由于位错的塞
积和交割作用,便在驻留滑移带
处形成微裂纹。
驻留滑移带在加宽的过程中,
还会出现挤出脊和浸入沟,于是
此处就产生应力集中和空洞,经
过一定循环后也会产生微裂纹。
1/15
3.疲劳裂纹萌生过程及机理
(二)相界面开裂产生裂纹 在疲劳分析失效中,常常发现很多的疲劳源都是由材料中的第二相或夹
③ 疲劳对缺陷(缺口、裂纹和组织缺陷) 十分敏感。由于疲劳破坏是从局部开始 的,所以它对缺陷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缺口和裂纹因应力集中增大对材料的损 伤作用;组织缺陷(夹杂、疏松、白点、 脱碳等)降低材料的局部强度。三者都 加快疲劳破坏的开始和发展。
1/15
2.疲劳断口
典型疲劳断口具有三个形貌不同的区域——疲劳源区、疲劳区和瞬断区。
1/15
4.裂纹扩展过程及机理
在扫描电镜下,第二阶段的断口特征是具有略呈弯曲并相互平行的沟 槽花样,称为疲劳条带,每一条疲劳条带相当于载荷或应变的一次循环。
1/15
5.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工作条件
表面状态及尺寸因素 表面处理及残余内应力 材料因素
1/15
载荷条件(应力状态、应力比、 过载情况、平均应力) 载荷频率 环境温度 环境介质
加工方法对弯曲疲劳极限的影响
1/15
5.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可以与外加工作应力叠加,构成合成总应力:叠加残余压应 力,总应力减小;叠加残余拉应力,总应力增加。因此,表面残余应力状 态对疲劳强度(主要是低应力高周疲劳强度)有显著影响。残余压应力提 高疲劳强度;残余拉应力则降低疲劳强度。
高周疲劳断裂失效
1/15
1.疲劳现象及特点 2.疲劳断口 3.疲劳裂纹萌生过程及机理 4.裂纹扩展过程及机理 5.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1/15
1.疲劳现象及特点
疲劳断裂定义:材料在交变应力和应变长期作用下,由于累计损伤而 引起的断裂现象。 ① 疲劳低应力循环延时断裂,即具有寿命的断裂。其断裂应力水平往 往低于材料抗拉强度,甚至屈服强度。断裂寿命随应力不同而变化, 应力高寿命短,应力低寿命长。当应力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寿命可达 无限长。
1/5
2.疲劳断口
②疲劳区 疲劳裂纹亚稳态扩展所形成的断口区域。该区
是判断疲劳断裂的重要特征。断口比较平滑并分布 有贝纹线(或海滩花样)。断口平滑是疲劳源区的 延续,但其程度随裂纹向前扩展逐渐减弱。
贝纹线(疲劳弧线)一般认为是由载荷变动引 起的,如机器运转时的开动和停歇,偶然过载引起 的载荷变动,使裂纹前沿线留下了弧状台阶。所以 这种贝纹特征总是出现在实际机件的疲劳断口中, 而在实验室的试样疲劳断口中,因变动载荷较平稳, 很难看到明显的贝纹线。
①疲劳源 疲劳裂纹萌生的发源地,在断口上,疲劳源
一般在机件表面,常和缺口、裂纹、刀痕、蚀坑 等缺陷相连。因为这里的应力集中会引发疲劳裂 纹。当材料内部存在严重的冶金缺陷(夹杂、缩 孔、偏析、白点等)或内裂纹时,因局部强度降 低在机件内部产生疲劳源。
从断口形貌来看,疲劳源区的光亮度最大。在 整个裂纹亚稳态扩展过程中不断摩擦挤压,故显 示光亮平滑。在一个疲劳断口中,疲劳源可以有 一个或几个不等。
表面强化提高疲劳极限示意图
1/15
5.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镀铬或镀镍,引入残余拉应力,疲劳极限下降。 材料强度越高,寿命越长,镀层越厚,影响越大; 镀前渗氮,镀后喷丸等,可以减小其不利影响。 镀锌或镀镉,影响较小,但防磨蚀效果比镀铬差。 渗碳或渗氮,可提高表层材料强度并引入残余压应 力,使钢材疲劳极限提高。对于缺口件,效果更好。 热轧或锻造,会使表面脱碳,强度下降并在表面引入拉伸残余应力。可使疲劳极限降低50%甚 至更多。材料强度越高,影响越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