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旅游发展的调查报告2016-01-05 5 手机版【内容摘要】**县**镇罗泉温泉、热水镇温泉储量丰富、水温高、水质好,自然禀赋资源优越。
做大做强**县温泉旅游产业必须加快编制温泉旅游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扶持;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加强“理学名城,温泉之乡”旅游品牌宣传与传播;加强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借鉴经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温泉温泉旅游温泉产业温泉旅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休闲度假旅游方式之一。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并重发展的转折期,温泉旅游已成为休闲度假旅游重要产品之一,因此温泉度假旅游开发已成为继海滨、山地旅游度假开发建设之后又一个发展的热点。
**县热水镇周边温泉遍布,储量丰富、水温高、水质好,在国内大中城市中独一无二。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及各部门逐步重视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温泉旅游快速发展,提高了温泉景区的知名度,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理学起源,温泉之乡”的目标,但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县温泉旅游产业,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一、我县温泉旅游产业开发的现状**县**镇和热水镇及周边温泉地热资源丰富。
**镇罗泉温泉水质好、埋藏浅,可直接饮用。
热水镇汤河温泉贯穿镇区中心地带,水温高、水量大、水质好、埋藏浅,资源蕴藏量华南第一,现正全力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温泉经济大有可为。
随着**县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温泉旅游作为**的特色资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处在首要地位。
我县温泉旅游产业开发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我县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实施动力不足,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缺乏把温泉旅游产业打造成主导产业的共识,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温泉旅游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大旅游、大格局、大发展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多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具备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
目前单独我县旅游主管部门“独木难支”,难有大的作为。
(三)投资机制未建立。
目前我县对促进温泉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备,财政投入较少,吸引社会资本和域外资本的力度较弱,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温泉旅游开发机制尚未形成。
温泉旅游产业的大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源作保障。
仅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自主开发力量有限。
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
(四)旅游产业要素配套不完善。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这些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的旅游餐饮虽具本土特色,但就餐环境档次偏低,规模较小;特色餐饮品牌少,服务不规范,难以满足各种层次旅客的需求。
旅游住宿方面,高端、有档次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未形成规模,现有的商住饭店、酒店、宾馆设施陈旧,分布不均,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通行条件仍需大力改善,村镇间公路等级低,各个景区之间连通性弱。
旅游景区景点普遍化、大众化,无亮点,无特色。
我县绿色生态环境虽好,但深受城市“水泥森林”人群喜爱的“农家乐”项目,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研究价值极高的氏族宗庙和**古祠堂群、**古祠堂文化属于“阳春白雪”,没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游乐项目相匹配,难以形成大众游客群体。
温泉旅游资源尚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
文化娱乐资源众多,但缺乏整合和开发,规模和品位都有待提高。
县内旅行社数目少,规模小,接待能力弱,缺乏特色旅游产品及线路。
(五)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势有待发挥。
我县的热水地热资源和**矿泉水资源、花木及绿色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民间工艺及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如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县固有的天然优势,但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当前制约我县温泉旅游产业开发的问题当前**县温泉旅游产业开发虽有规模,但离进一步做大做强温泉旅游产业产业,打造“理学起源,温泉之乡”还有一定的差距。
当前制约**温泉旅游产业开发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整体规划与宣传。
广东省江门市的恩平是一个县级市,总面积只有1698 km2,人口47万人,由于利用当地丰富的地热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带动第三产业的拳头产品,积极引进外资、民资,大做山水文章,以温泉为旅游为龙头,开发了一大批具有侨乡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开创温泉旅游的全新模式,为饮食、服务、交通、商业等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商机,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早在2003年就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首个“中国温泉之乡”称号。
**完全有必要借鉴恩平整体规划,以温泉资源开发为龙头带动其它产业整体发展的做法,早日实现“温泉之乡”美名。
(二)旅游品牌尚未形成。
**已有的温泉旅游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宣传营销和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项目仍处在初期建设阶段。
如景区的服务项目还只停留在温泉洗浴、住宿、餐饮等方面,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深度开发不够;景区老面孔多,新亮点少,尤其在休闲度假功能的配套建设方面比较滞后。
还没有真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容丰富、设施完善、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产品,亟待加快建设和培育。
(三)旅游交通条件相对滞后。
热水温泉地理位置偏僻,景区较散、规模不大。
目前通往景区的道路等级低、路况差,景区之间的道路沟通衔接不畅,难以把景区同周边景区连点成线,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削弱了旅游景点的吸引力。
三、我县温泉旅游产业开发及品牌建设的对策为做大做强我县温泉旅游产业,提出如下建议:(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并且发展速度、规模还在不断加大、加快。
我国旅游业的崛起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亮点”,被全世界看好。
国家旅游局提出到2020年要从世界旅游大国发展为旅游强国的发展目标,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国家政策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
我县应增强开发温泉旅游产业的自觉性,把温泉产业的繁荣发展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强化宣传教育入手,重点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推动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的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
充分理解国务院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意义。
针对我县温泉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现实,充分认识发展温泉旅游、文化旅游以“一业带百业”对于实现**“顶级发展,富民强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要彻底扭转我县没山没水、缺资金、少人才就难以发展旅游的错误认识。
确立“旅游兴县”的发展新战略、新理念。
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管理机制体制。
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发展旅游产业领导机构,县委领导担任顾问、县政府领导担任主任和副主任,成员由县旅游局、规划局、住建局、发改委、文广新局、县体育局、交通局、县林业局、县国土局以及相关乡镇和景区等单位领导组成。
具体工作按照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台账式督查、绩效式考核的“五式工作法”,实现创业联动,形成合力效应。
(二)多元投入,统筹开发。
建议县政府制订促进温泉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优化招商环境,鼓励和吸引域外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兴办温泉旅游项目。
注重引进大集团、大公司等旅游战略投资者,深化合作,整体推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整体开发工作格局。
坚决按照规划指导,分步实施,有序开发,高品位建设。
严禁走各自为战、低品位、滥开发的误区,坚决杜绝借温泉旅游开发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或其它违法违规行为。
(三)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旅游的吸引力在于地区之间旅游体验的差异性。
发展我县温泉旅游产业,必须突出**特色,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知名品牌。
建议以温泉资源为龙头,以历史文化资源和良好生态为两翼,构建温泉休闲、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为主体的产品体系。
对现有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突出挖掘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使我县人文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
充分利用我县“理学起源、休闲之都、宜居之城”的建设成果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优势,做足开发文章。
在温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建设方面,立足于珠三角和港澳台以及长三角、闽厦经济圈,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规划同城一体、产业协调发展、设施全面融入”,突出独特性、体现互补性、凸显前瞻性,与**、韶关、赣州等周边地区一体发展,无缝对接,打造出“新、奇、特”的旅游新亮点。
(四)健全机制,强化保障。
立足于大运作、大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优化软环境,构建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
建立宣传咨询机制。
建议聘请国内外关于温泉、历史文化旅游方面的专家,成立咨询服务委员会,为**文化旅游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决策谋划咨询,提高决策和发展的科学性。
大力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整体包装,精心设计,树立**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借助外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我县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建议由政府先期划拨一定资金作为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温泉、历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
同时按照“自主开发与招商引资并重”的思路,实行边开发边招商,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外资的引进,拓宽筹资渠道。
通过设立投融资基金、减免或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等办法,强化资金保障。
建立人力资源及法制保障机制。
建议编制《**县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建立多层次的文化旅游教育与培训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引进文化旅游人才。
建立健全文化旅游法规体系和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制定政策措施和行业规范,在旅游执法、旅游安全、规范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建章立制,强化保障,促进我县以坚实的步伐向设施完备、特色鲜明、产业繁荣、极具竞争力的温泉和历史文化旅游强县迈进。
(五)加强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进一步挖掘温泉洗浴理疗等服务功能,提高住宿、餐饮等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加强娱乐、休闲、通信、垃圾处理等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强景区的综合服务功能。
立足当地优势,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配套旅游商店,促进吃、住、游、娱、购等旅游要素的集聚。
同时应筹措资金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打通各景区之间的道路连接,缩短旅客在交通上的时间,将温泉旅游同观光旅游、历史文化资源旅游结合起来,将温泉旅游融入**经济发展中,使之尽快成为**经济的增长点。
(六)加强地热科研工作,提高温泉利用率。
地热温泉的利用形式可以分为六大类型:温泉洗浴、温泉水疗、旅游(宾馆)用热、体育用热、农业用热、工业用热。
但我县温泉产业除了温泉洗浴业外,其他几种都没有形成规模。
上世纪末,随着住房状况的改善和房地产开发热,**温泉的乱开滥用、管理不力、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温泉地表以下500米以上温泉的开采已经到了极限,有些地段甚至因过度取水出现温泉水层构造的严重破坏。
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关于**温泉回灌与循环回收利用的科研”工作,显得由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