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民法典新增
遗嘱的形式3篇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民法典新增遗嘱的形式1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民法典新增遗嘱的形式
2021年3月15日,民法典修正案(草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通过。
该修正案自2021年3月26日起施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新增的遗嘱形式。
传统的遗嘱形式多为口头或书面,如今,遗嘱的生效形式更加宽泛,允许个人通过数字方式表达遗愿。
一、电子遗嘱
电子遗嘱可定义为个人在符合法定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数据电文或其他信息技术方式表达的遗嘱。
其中,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方式记录遗嘱的数字文本,需要满足由遗嘱人亲笔签名或者采用签名技术等一定的要求。
对于电子遗嘱的争议,在新法的规定下,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遗嘱人真实意思,即遗嘱人使用电子方式表达的真实意思与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的遗嘱是一样的;二是遗嘱人真实身份,即遗嘱人确实是使用该电子文件表达了自己的遗嘱;三是真实制作时间,即确定遗嘱是在遗嘱人存续期限内合法制作的。
二、信托遗嘱
信托遗嘱是将遗嘱人生前的财产在遗嘱人生前移交至受托人处,指定托管的遗产在遗嘱人过世后移交给指定的继承人的一种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信托遗嘱并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遗嘱来执行的,信托遗嘱并不指定遗嘱的财产继承人,而是将遗嘱人财产交由受托人保管,并指定继承人,遗产转移由受托人来执行。
三、有效遗嘱
在新法的修订下,为了更好地实现遗嘱的合法保全,遗嘱应当具备下列基本要件:遗嘱人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遗嘱具有遗嘱人真实的意思表示;遗嘱应当以书面形式制作;遗嘱应当由遗嘱人亲笔签名或者指定其他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作出认证。
在遗嘱生效的同时,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强制继承规定和公序良俗原则,也就是说,不能因为遗嘱而导致法定继承人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
四、总结
故此,民法典新增的遗嘱形式,为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每个人而言,定制遗嘱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个人规划。
在选择遗嘱形式时,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特殊需求,选择最为合适的遗嘱方式
随着民法典的实施,人们在遗嘱规划方面拥有了更为灵活的选择。
无论是传统的口头遗嘱、公证遗嘱,还是新增的电子遗嘱、信托遗嘱,都要具备基本的法定要件,保证遗嘱的有效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定制遗嘱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个人规划,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特殊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以保障自身和法定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民法典新增遗嘱的形式2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民法典新增遗嘱的形式
2021年3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典》修改案,其中涵盖了遗嘱的重要内容。
此次修改对于大多数人并不太了解,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财产?本文
将介绍民法典新增遗嘱的形式及其影响。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遗嘱。
遗嘱是个人有关财产、行为等事项在死后生效的声明。
按照原有的规定,遗嘱一般需要在遗嘱见证人的证明下书写,由遗嘱人本人亲笔签字或指名他人代签,并由遗嘱见证人签名、盖章并亲笔注明日期。
然而,这样的方式存在较多的繁琐和时间限制,容易出现“无法面见见证人”的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民法典》新增加了“网络遗嘱”的形式,为遗嘱的起草和实施,提供了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
网络遗嘱的形式说明了“遗嘱人可以利用信息网络遗嘱”。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网络进行遗嘱的起草,并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将遗嘱备案提交相关机构,并实现遗嘱的生效。
网络遗嘱的出现,将大大提高人们遗嘱的制定和执行效率。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将通过网络遗嘱的方式来处理遗产分配的事宜。
例如,遗嘱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进行遗嘱的起草,可以省去到某地见证人的费用和时间。
此外,网络遗嘱还可以防止一些人在遗产分配上做手脚,避免遗产造成的家庭矛盾和纠纷,从而达到保护家庭财产的目的。
然而,网络遗嘱的存在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尤其对于较为敏感的财产遗嘱,更需要遵守严格的遗嘱审批程序。
要保证网络遗嘱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不仅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材料,还需要选择正规的遗嘱备案机构来进行认证。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网络遗嘱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财产保护意识。
总之,《民法典》对网络遗嘱的新增加,为人们制定遗嘱和保护家庭财产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
它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成为人们制定遗嘱的常见方式之一。
然而,网络遗嘱的实施也需遵循严格的程序,剩下安全的隐患更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让我们共同努力,在网络空间中维护自己及家人的合法权益,实现遗产的平等分配和保护
网络遗嘱作为一种新的遗嘱形式,在维护家庭财产和遗产分配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出现提高了制定和执行遗嘱的效率,同时也需要遵循严格的审批程序和安全保障措施。
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遗嘱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财产保护意
识,共同维护自己及家人的合法权益,实现遗产的平等分配和保护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民法典新增遗嘱的形式3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民法典新增遗嘱的形式
2021年3月1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典。
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的总章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事法律的“母法”。
其中,对于遗嘱形式的规定有了重大的变化。
什么是遗嘱?
遗嘱是指遗留人在生前依法所做的、表达其死后意思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
遗嘱的内容可以包括财产继承、财产分配和其他遗愿的事项。
遗嘱是以遗留人的真实意愿为依据,对于遗留人的个人财产和个人隐私享有保护的性质,因此遗嘱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指标。
遗嘱的形式
在之前的民法中,遗嘱的形式可以是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口头遗嘱、公证遗嘱四种形式。
然而,自书遗嘱必须自己亲笔书写,代书遗嘱则需要其他人代为书写,需要具有书写能力的代书人。
而口头遗嘱由于无法留下书面证据,容易引起争议。
公证遗嘱需在公证机关进行公证,程序繁琐,费用较高。
正因为传统遗嘱形式存在的问题,使得许多人没有写遗嘱或者写得不规范,进而导致遗存财产的无人继承或者继承成本过高等问题。
民法典新增遗嘱形式
在新的民法典中,新增了一种遗嘱形式:电子遗嘱。
电子遗嘱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遗嘱行为,同时具有书面形式和电子数据形式。
相比于传统遗嘱形式,电子遗嘱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电子遗嘱方便快捷。
相比于公证遗嘱需要到公证处办理,口头遗嘱需要到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电子遗嘱无需出门、不需要纸笔和印章。
只要在拥有网络设备的地方,即可轻松完成。
其次,电子遗嘱高度安全。
电子遗嘱备案的原文件及所有备份都在存储云,可防止遗嘱遗失、损毁、篡改等情况,支持多级时间戳验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再次,电子遗嘱适应性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人都已经具有上网工具和使用电子产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自行制作电子文件。
而传统的遗嘱形式则受到文化程度、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最后,电子遗嘱具有继承效力。
电子遗嘱经法定程序处理后,具有与传统遗嘱同等效力,可以有效保障遗存财产的分配和遗愿的实现。
总体来说,电子遗嘱的诞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遗嘱制定。
同时,要注意的是,电子遗嘱也需要符合一定的立遗条件,即制定遗嘱的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制定遗嘱时必须自己亲自填写或批准确认,有指定也必须有证人,遗嘱必须经公证或者有亲友作证后有效;电子遗嘱需要符合互联网安全法规定要求,需遵守相关规定并通过特定的认证才能生效。
综上所述,随着新民法典的出台,电子遗嘱的出现将会有利于遗产继承和遗愿实现,也将为公众私人财产依法有序的管理和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它,学习它,并学会正确使用它,让我们的遗产得以传承,让我们的愿望得以实现
电子遗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便捷、高效、安全,并且适应性强,可以保障遗存财产的分配和遗愿的实现。
但是,制定电子遗嘱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起到法律效力。
我们需要了解电子遗嘱的相关规定,并学会正确使用它,以便管理和继承我们的个人财产,并实现我们的遗愿。
总之,电子遗嘱的出现与发展,为人们的遗产管理和安排带来了更好的途径,将为我们的法律体系和文明传承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