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7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7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8小题每题2分,9〜16小题每题3分)1.下列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蜡烛受热熔化和蜡烛燃烧都是物理变化B.海水“晒盐”和海水“制碱”都是物理变化C.葡萄光合作用和葡萄酿酒都是化学变化D.工业上制取氧气和实验室制取氧气都是化学变化2.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说明水分子体积变小B.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将硬水转化成软水C.通过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D.天然水经过自来水厂净化后得到的是纯净物3.李涛同学撰写的“心目中的原子”短文中,阐述了以下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原子可以转化为离子B.原子是最小的微观粒子C.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D.原子可以“搭建”成分子4.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A.将氯化钠和植物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都能形成溶液B.把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C.向20°C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不再溶解D.配制50gl6%的氯化钠溶液一般经过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装瓶存放等步骤5.2016年度,聊城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同比增加29天.为使我市人民生活环境更美好,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B.不用木炭进行露天烧烤C.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不随意倾倒D.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6.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倾倒液体B.蒸发食盐水 C.滴加液体D.稀释浓硫酸7.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8.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以下说法合理的是()A.油脂会使人发胖,不要食用油脂B.铝制品易在表面形成氧化膜,铝壶要经常用清洁球清洗C.冬季用煤取暧,为了防止煤气中毒,经常开窗通风D.Cu+2H2SO4(浓)CuSO4+SO2+2H2O制取CuSO4的原理符合绿色化学的核心9.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俗名都正确的是()A.A B.B C.C D.D10.青蒿素(C15H22O5)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青蒿素中共含有42个原子B.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5:22:5C.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D.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11.下列对物质归纳正确的一组是()A.糖类、维生素、金刚石都是有机物B.矿泉水、洁净的空气、海水都是混合物C.过氧化氢、氧气、氧化铜都是氧化物D.干冰、冰水混合物、澄清石灰水都是纯净物12.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A.生成物的化学式可能是NH3B.该反应有单质生成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2:313.下列有关物质区分方法不正确的是()A.用水区分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用氢氧化钙区分氯化钾和氯化铵C.实验室用品尝的方法区分食盐和蔗糖D.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绒线和棉线14.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气体和氧气都能用浓H2SO4干燥B.Na2CO3溶液和NaNO3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C.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则可做保护气的一定是稀有气体D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15.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能达到目的是( )A .AB .BC .CD .D1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时是( )A .加热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固体B .向盛有少量硫酸溶液的烧杯中滴加一定质量的水C .向盛有一定质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D.向盛有一定质量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8分)17.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由高到低依次是氧、硅、铝、铁等.如图分别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铝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硅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2)铝离子的符号.(3)铁在地壳中主要以铁矿石的形式存在,其中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Fe2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价.18.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聊城特产,主要为我们提供维生素的是(填字母序号).A.东昌府的沙镇呱嗒B.冠县的鸭梨C.高唐的老豆腐D.阳谷的五更炉熏鸡(2)王亮经常帮助家长做家务.他用洗洁精洗刷碗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作用.(3)不粘锅内涂层的主要成分是被誉为“塑料王”的聚四氟乙烯,该物质属于(填字母序号).A.金属材料B.无机非金属材料C.有机高分子材料D.复合材料(4)化肥对粮食增产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属于复合肥的是(填字母序号).A.碳酸氢铵(NH4HCO3)B.尿素[CO(NH2)2]C.磷酸二氢铵(NH4H2PO4)D.硝酸钾(KNO3)19.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2)t2°C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的相等.(3)t3°C时,把80g物质a加入到20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4)t3°C时,将等质量a和b的饱和溶液降到t1°C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A.a>bB.a=bC.a<bD.不能确定.20.海洋开发水平是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首次试开采可燃冰成功.“可燃冰”是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用语),写出该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天然气作为燃料比石油和煤具有的优点是(写出一条即可).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2分)21.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CO2,使用的药品是稀盐酸和(填名称).收集CO2不选用装置B的原因是.(3)用装置D收集氧气时,用检验气体是否集满.(4)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填“能”或“不能”)选择A为发生装置.2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比较金属R与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进行如下探究活动:【查阅资料】铁的活动性比铜强.【进行猜想】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做出如下猜想:猜想一:R>Fe>Cu;猜想二:;猜想三:Fe>Cu>R【收集证据】为了验证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展开实验探究.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交流反思】三位同学交流讨论后认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多种.【归纳总结】他们总结得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常见方法有:(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2)金属与酸溶液是否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3)金属与是否反应.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23.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如图一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试回答:(1)图二从A到B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填“增大”或“减小”).(2)图二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017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8小题每题2分,9〜16小题每题3分)1.下列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蜡烛受热熔化和蜡烛燃烧都是物理变化B.海水“晒盐”和海水“制碱”都是物理变化C.葡萄光合作用和葡萄酿酒都是化学变化D.工业上制取氧气和实验室制取氧气都是化学变化【考点】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蜡烛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海水“晒盐”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海水“制碱”过程中有新物质碱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葡萄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工业上制取氧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实验室制取氧气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2.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说明水分子体积变小B.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将硬水转化成软水C.通过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D.天然水经过自来水厂净化后得到的是纯净物【考点】77:硬水与软水;71:电解水实验;76: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BA: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析】A、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B、根据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但不能将硬水软化进行解答根;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进行分析;D、根据自来水厂净化后的水还含有可溶性杂质进行解答.【解答】解:A、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说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而不是水分子本身体积变小,故说法错误;B、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但不能将硬水软化,故说法错误;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说法正确;D、自来水厂净化后的水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说法错误.故选:C.3.李涛同学撰写的“心目中的原子”短文中,阐述了以下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原子可以转化为离子B.原子是最小的微观粒子C.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D.原子可以“搭建”成分子【考点】B6: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B2: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B4:原子的定义与构成;B5: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析】A、根据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能形成离子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观粒子解答;C、根据物质的微粒构成解答;D、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转化为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观粒子,不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故选项说法错误.C、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答案:B4.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A.将氯化钠和植物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都能形成溶液B.把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C.向20°C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不再溶解D.配制50gl6%的氯化钠溶液一般经过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装瓶存放等步骤【考点】4E: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7C: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7I: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分析】A、根据植物油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的溶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植物油难溶于水,将植物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B、溶液具有均一性,把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20%,故选项说法错误.C、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的溶质,向20°C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能继续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D、配制50gl6%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存放,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5.2016年度,聊城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同比增加29天.为使我市人民生活环境更美好,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B.不用木炭进行露天烧烤C.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不随意倾倒D.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考点】65: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分析】A、根据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分析;B、根据露天烧烤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会污染空气分析;C、根据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好处分析;D、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可改善环境.【解答】解:A、燃放烟花爆竹主要的危害有:污染空气、产生噪声、易引发火灾,对保护环境不利,错误;B、木炭进行露天烧烤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会污染空气,会污染环境,不用木炭进行露天烧烤,可减少空气污染,正确;C、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不随意倾倒,可减少环境污染,对保护环境有利,正确D、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可改善环境,保护空气,正确;故选A.6.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倾倒液体B.蒸发食盐水 C.滴加液体D.稀释浓硫酸【考点】4I:蒸发与蒸馏操作;49:液体药品的取用;4D: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D.7.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考点】H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H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分析】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B、增加氧气的浓度或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都可以使可燃物更充分燃烧;C、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D、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解答】解:A、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错误;B、增加氧气的浓度或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都可以使可燃物更充分燃烧,所以把煤做成蜂窝煤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的更充分,故选项正确;C、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以防断电后被困电梯内,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故选项错误;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抹布盖灭,不可用水.故选项错误.故选B.8.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以下说法合理的是()A.油脂会使人发胖,不要食用油脂B.铝制品易在表面形成氧化膜,铝壶要经常用清洁球清洗C.冬季用煤取暧,为了防止煤气中毒,经常开窗通风D.Cu+2H2SO4(浓)CuSO4+SO2+2H2O制取CuSO4的原理符合绿色化学的核心【考点】J5:均衡营养与健康;54:绿色化学;6V:一氧化碳的毒性;85:金属的化学性质.【分析】A.根据油脂的生理功能和合理膳食原则判断.B.铝与空气中的氧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覆盖在金属表面,可阻止里面的金属继续锈蚀.C.通风可防止煤气中毒.D.根据反应后的生成物判断.【解答】解:A.油脂是人体内的重要供能物质,要适量摄入,故错误;B.铝与空气中的氧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覆盖在金属表面,可阻止里面的金属继续锈蚀,所以不能经常用金属球清洗铝制品,会加快铝制品被腐蚀,故错误;C.冬天用煤炉生火取暖经常通风防止煤气中毒,故正确;D.铜和浓硫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核心,故错误.故选C.9.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俗名都正确的是()A.A B.B C.C D.D【考点】D1: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名称、俗称以及化学式的写法分析解答.【解答】解:A.乙醇俗称酒精,其化学式为CH3CH2OH,故正确;B.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化学式为CaO,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故错误;C.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其化学式为NaHCO3;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故错误;D.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故错误.故选A.10.青蒿素(C15H22O5)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青蒿素中共含有42个原子B.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5:22:5C.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D.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考点】D1: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D8: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D9:元素质量比的计算;DA: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分析】A.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解答】解:A.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B.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故错误;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由此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正确.故选D.11.下列对物质归纳正确的一组是()A.糖类、维生素、金刚石都是有机物B.矿泉水、洁净的空气、海水都是混合物C.过氧化氢、氧气、氧化铜都是氧化物D.干冰、冰水混合物、澄清石灰水都是纯净物【考点】AC: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A3: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A5: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析】A、金刚石属于单质,不属于有机物;B、根据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C、氧化物必须有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属于氧元素的化合物;D、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解答】解:A、金刚石属于单质,不属于有机物,故A错;B、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矿泉水、洁净的空气、海水都是混合物,故B正确;C、氧化物必须有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属于氧元素的化合物,氧气属于单质,不属于氧化物,故C错;D、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故D错.故选B.12.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A.生成物的化学式可能是NH3B.该反应有单质生成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2:3【考点】B3: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A7: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FA:反应类型的判定.【分析】A、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化学式;B、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C、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生成物的化学式可能是NH3,故A正确;B、由上图生成物构成可知,该反应没有单质生成,故B错误;C、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D、由上述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3,故D错误.故选A.13.下列有关物质区分方法不正确的是()A.用水区分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用氢氧化钙区分氯化钾和氯化铵C.实验室用品尝的方法区分食盐和蔗糖D.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绒线和棉线【考点】9U:酸、碱、盐的鉴别;IB: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分析】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B、氯化铵与氢氧化钙混合研磨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化钾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C、在实验室中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实验室不能用品尝的方法区分食盐和蔗糖,故选项正确.D、羊绒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灼烧产生烧纸的气味,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故选:C.14.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气体和氧气都能用浓H2SO4干燥B.Na2CO3溶液和NaNO3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C.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则可做保护气的一定是稀有气体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考点】9H:盐的化学性质;6K:常见气体的用途;97:中和反应及其应用;9T:根据浓硫酸或烧碱的性质确定所能干燥的气体.【分析】A、根据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作保护气具有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气体和氧气反应,都能用浓H2SO4干燥,故选项归纳推理正确.B、Na2CO3溶液和NaNO3溶液分别显碱性、中性,分别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不变色,故选项归纳推理错误.C、稀有气体可作保护气,可作保护气的不一定是稀有气体,也可能是氮气等气体,故选项归纳推理错误.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归纳推理错误.故选:A.15.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能达到目的是()A .AB .BC .CD .D【考点】2H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4Q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9H :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解答】解:A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粉,氧气与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 、Na 2CO 3溶液能与适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C 、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 、K 2SO 4溶液能与Ba (NO 3)2 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1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时是( )A .加热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固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