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评课稿12篇初中音乐评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十送红军》。
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本单元主要是学习长江两岸的民歌,这是第一课时唱歌课。
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课程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两方面,其中对于演唱的的要求是: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
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
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
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也是我们音乐探求的目的。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他们特别喜欢唱歌,愿意合作交流,能够大声的'演唱歌曲。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认知、能力目标: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级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初中音乐评课稿2这节课一开始,郭老师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轻松的音乐活动情境中合作,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
学生学得较轻松,学得愉快。
今天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
一、老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地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中,老师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注意挖掘教材的旋律美、快乐美。
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中,通过“唱一唱”环节充分地感受到了歌曲的旋律美;“跳一跳”环节充分地感受到快乐美。
三、教师动情的演唱,生动、有趣的讲解,丰富多采的图片,为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发挥了主导作用。
四、“态度决定成败,细节铸就成功,创新意味辉煌。
”这三句话,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牢记的。
对新工作不久的音乐教师来说,郭老师这节课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已体现出郭老师的不懈努力和优良的音乐基本功。
相信她今后会更加出色。
另外,教学中还应注意几点:1、歌词小黑板应抄大一点。
2、在教学中,应注意音乐性。
如:教学歌曲的唱法还可以再形式多样些,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唱歌曲难点时应注意听歌曲的前奏与间奏掌握节拍,尤其是:“快乐地跳舞”要读得清晰、准确。
总体来说在听完这节音乐课后,让我受益匪浅。
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
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初中音乐评课稿3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1、听交响乐录音《命运》,导出新课2、模拟情景,学生表演情景一:各大报社相聚一堂,讨论贝多芬及其音乐黑色地带组:分析贝多芬音乐《致爱丽丝》评:专业术语太多,不知其他同学是否听懂。
清风组:介绍贝多芬生平,着重介绍贝多芬的童年银河组:欣赏贝多芬音乐《欢乐颂》千里马组:欣赏《G大调小步舞曲》,谈感受评:没有深入交流,流于形式。
四人组:朗读一段话抒发对贝多芬的感受百分百组:用PPT展示有关贝多芬的图片,介绍贝多芬创作的主要作品,重点介绍《第九交响曲》情景二:各大报社记者到贝多芬家中拜访贝多芬(小品表演)评:小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生活状态,而且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演员很好!情景三:各大报社争相报道贝多芬鹤立鸡群报:《我看贝多芬》不愿意跟别人接触不爱干净不耐烦清风日报:《多愁善感的贝多芬》黑色地带报:《自强不息的贝多芬》百分百报社:《把健康的耳朵还给贝多芬吧》终点在望报社总编:《意志与理想》梦想蓝天报:《对贝多芬的感想》执著热爱音乐伟大、坚强奉献头号种子报社:《敞开心扉,融入世界》千里马报社:《过于沉迷音乐的贝多芬》3、小组讨论:通过这次活动收获到什么?4、师生交流:这种综合性活动对学生是否有好处?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综合性学习示范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学生分成若干组,组员之间合作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制成课件,在班上展示,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成果。
这堂课就是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很巧妙。
模拟各大报社采访贝多芬的情景,以话剧表演的形式陆续展开各小组的汇报,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表演欲很强,和积极参与课堂。
初中音乐评课稿4每次听马巧香老师的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这次听《老王》更让人倍感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下面是我听课后的一些建议:1、课前的'导入十分新颖,用识记成语,引入本课内容,这不仅让学生深刻了解了“感恩图报”这个成语,更是对本课老王恰当的描述;2、能结合课文中老王的图片,讨论老王的人物形象及品质,这里设计的很棒;3、课堂最后设计的观看图片环节很好,找的是一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配以音乐,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去关爱弱者,关爱不幸的人,加深了学生的感受和体会;4、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做笔记;5、整个课堂的节奏把握的很好,不愠不火,照顾到了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6、部分和后来的学生再次展示如果糅合一下会更好,能节省课堂的时间,并且达到高效;7、部分的作者和作品介绍和前面的教师指导放到一起要好,导学员介绍完毕后,教师进行简单补充指导;马巧香老师在课堂中补充了大量图文资料,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文本走向生活,不仅丰富了“老王”形象,且将阅读导入心灵,启发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这些设计环环相扣,引领着学生走入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生动又富有深度的课。
初中音乐评课稿5上周听了苏老师的音乐公开课。
我认为整堂课是在“敲鼓小鼓,学唱小鼓手的歌,表现小鼓手”的教学环节下一一开展的。
首先我来讲讲这节课中,黄老师所体现出来的优点:1、以兴趣为先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他们自然会投入其中。
这节课一开始黄老师就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接着让学生模仿鼓手敲打小鼓的节奏,不仅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他们在兴奋状态中学歌曲,而且润物细无声地解决了歌曲结尾句演唱力度从p到f的演唱要求和四分休止符的难点解决。
2、整个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环节的设计很清晰,并且从易到难,层层深入。
在整堂课中,黄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聆听歌曲的.习惯。
这堂课中苏老师一共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了4次歌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歌唱课中让学生多次完整地聆听歌曲,是学生快速学会歌曲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3、教师的语言很亲切、生动。
在本堂课中,苏老师表现出了一位音乐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老师那甜美、很纯的、象天籁一样的歌喉深深地吸引着大家和孩子们。
4、把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如在介绍换气记号时,苏老师运用了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儿歌来诠释,使学生很快地领会了换气记号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初中音乐评课稿6听了伟老师的三年级音乐课《捉迷藏》,感觉到王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花了很多工夫。
下面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进行了成功的课前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教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的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节奏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老师在技能练习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有趣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同节奏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枯燥的乐理知识。
同时我也能感受到教师认真钻研了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充分发挥了音乐自身的魅力,让学生自己自愿的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中去,比教师强制学生去接受效果大家可想而知。
教师在教学时将难点分解,逐步解决,使学生即容易掌握,又有成就感。
三、课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层次分明,学生在课堂中也有很大的收获。
学生先读歌词,再老师唱歌谱,然后学生一句一句学唱歌词,接下来两句两句唱歌词,最后,整个曲子连起来唱。
这样,每一句都能准确无误。
初中音乐评课稿7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音版第十三册第三单元中的《桑塔露琪亚》一课。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桑塔露琪亚》是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首著名船歌。
它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老按威尼斯船歌的风格创作而成的.。
歌曲的旋律优美而流畅,歌词将夏夜的美丽景色展示在人们面前。
歌曲为大调式,8、3拍子,由两个乐段构成。
船歌:这种歌曲或乐曲的特点是多采用八三拍子,八六拍子,给人以摇晃感觉,其情绪特点色彩是开朗奔放的,热情洋溢的。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从三维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桑塔.露琪亚》,背唱其中一段歌(3)能够感受,体验《桑塔.露琪亚》的音乐情绪和风格,分辨男高音的音色特点。
好学教育-专业,权威,高效,分享-打造国内领先的终身教育平台!初中音乐评课稿8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天山之春的演奏内容。
整个教学单位内容包括《牧马之歌》、《乌夏木克卡姆达斯坦间奏曲》、《褐色的鹅》、《青春舞曲》以及《新疆之春》。
整个教学单元我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重点学唱歌曲《青春舞曲》弱处理《褐色的鹅》;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重点欣赏歌曲《牧马之歌》、弱处理《新疆之春》.《乌夏木克卡姆达斯坦间奏曲》。
这样安排的目的不仅是遵循了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
《青春舞曲》这首民歌是由酉西北民歌王”之誉的著名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再20世纪40年代从一个维吾尔族高级知识分子口中学得并加以整理而成。
全曲是由五个基本相同的节奏的乐句组成,同样的旋律重复及最末两晓节稍许变化的旋律,再加上新疆维吾尔族乡土味的虚词衬字渲染,使歌曲的风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