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本)科目代码:51909
1.地域文化带是怎样形成的?谈谈对地域文化的感受。
参考答案:地域文化是大中华文化之下的一个文化分支,是指一个固定区域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具有本地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既可以指语音区别、气候差异,也可以是饮食习俗、生活习惯等不同,范畴还可大可小,诸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北人豪爽,南人婉约”,“北人面食,个子高大,南人米饭,身材较矮”,“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晋人爱食醋,川人爱吃辣”等等,都是地域文化的表现特征。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从世界整体文化格局来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而中华文化是我国特有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为中华民族世代继承发展的优良传统文化,也叫中华传统文化或华夏文化。
其实,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多方面因素融合而成的,大致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因素,客观方面主要和地理地形、气候环境、交通条件、物产特点等有关,主观方面则和语言文字、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等有关。
中国地形地势非常复杂,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从西部的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向海洋倾斜。
由于地形的复杂,造成了各地地理环境气候差异非常大,西南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中东部属温带季风气候,东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再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气候的不同,使得各地物产各不相同。
而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因而大多数人们在一个固定的地域生活劳作,世代繁衍,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聚集体。
进入封建社会,这个聚集体往往在同一个封建君主的统治下,血缘关系相近,语言文字相同,宗教信仰接近一致,生产科技水平共享,生活、饮食习惯类似,文教水平相当,因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有的地域文化。
当然,我国各地的地域文化的根源是为以黄河中下游为主的中原文化,只是在具体表象上有很大差异。
这是因为,不同地域文化形成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融合的过程。
比如最初的优势文化为中原文化,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疆域的扩张,历代人口的迁徙,将中原文化散布于周边地方,随着其他民族的加入,并在当地经过相互磨合和融合,兼容并蓄,经过历史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流的众彩纷呈的地域文化。
中华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璀璨夺目,涵盖到物质成就、制度体系、意识形态、语言文字、行为习俗等等各个方面,有许多分支和组成部分,并且相互交叉,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2.结合北京历史,简析北京文化风貌的特点与意蕴。
参考答案: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五代封建王朝辽的陪都及金、元、明、清、民国(北洋政府)的都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背景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成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
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六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异常项目最多的城市,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力。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938年辽太宗将幽州定为“南京幽都府”,1012年改号“析津府”,是辽国陪都,人称燕京,是为北京建都之始,1153年金朝设中都,2014年是北京建都1076周年,金中都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位于华为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
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一千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有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等六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权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又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地区远古文化特点:
1.地理环境特色:沟通与交流,雄踞北国,四通八达,北京地处燕山南麓,西拥太行,东临渤海,南压华夏。
雄踞我国北方同时还有历代建造的万里长城重关峻口,“东西千里,山峻相连”
2.城市建筑特点:汉制为主,联合共建、中轴布局,象天法地、董家林古城是北京地区至今发现最早的古城址,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燕国统辖疆域达到极盛,商贸经济遍及黄河以北的广太地区
蓟城是燕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也是当时的中国名都,从蓟城到广阳郡再到幽州,期城市建筑主要受到了中原的影响,基本上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城市,它为辽代南京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宗教文化特色:海纳百川,众教并存,和谐共居,取长补短,应有尽有。
和谐共存,是北京地区宗教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佛、道、儒三教合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含天主教)、萨满教、摩尼教乃至民间信仰的小宗教等,在北京地区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建筑或一定的遗迹。
这就是伟大的首都北京城,一个让中国人都自豪的城市。
3.谈谈外来文化对北京的影响。
参考答案: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普通盖地席卷而来,不仅使得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字,例如摩登。
可乐等等,过西洋节日也成为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来,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各种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仔细审视我们的生活,外来文化对我们的衣食住行的影响可谓是无孔不入了,满大街从花枝招展的圣诞树到各种各样的快餐食品店,从韩剧日剧再到美剧,从圣诞节到万圣节,首先,一味的抵制外来文化是片面的,这样盲目的对外来文化本身进行否定,不禁对它对本国所创造的价值发生矛盾,也与它对我们本土文化创造的积极影响相悖。
外来文化从近代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在这百年间与我们的本土文化进行了不断的交流融合,中国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外国书籍提升了修养增长了知识,中国家庭通过使用电饭煲吸尘器等外来发明从而有了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各种各样的快餐店节约了上班族的大把时间来工作,经济飞速发展与此无不联系。
然而,事物的发展必定要经过否定的官阶才能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从改革开放至今,国人明显感觉到了我们对于外来文化的依赖性与外国人离不开made in china不相上下了,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让人不得不担忧外来文化也许会慢慢侵蚀掉我们五千年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是我们必须明确的,对待外来文化,我们首
先不能降低了腰杆,要知道五千年的文化文明难道比不上欧美野蛮文化,他们有指环王哈利波特,我们有盘古女娲,他们有油画我们有水墨画。
而我们的书法也是一绝,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种文化最多只能使碰撞而不是吞噬,幸运的是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过去几十年对于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我们本国文化的不自信,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样正说明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统一,只要我们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一味崇拜外来文化和否定盲目抵制所有外来文化,才是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方法。
4.北京未来发展的动力和空间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通过对国内外首都城市的发展趋势,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分析,基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专家提出来北京新的四大定位核三步战略。
北京的四大定位是,国家首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世界城市--世界级服务中心,世界级大都市地区的核心城市;文化名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宜居住城市---充分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首善之区。
根据北京未来发现的目标,有关部门还提出了分阶段三步走目标,第一步2003年-2008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勾践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第二步2009-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北京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位,第三步2021-2050年左右,北京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两轴带两轴明确区位功能
在心的规划中,专家结合北京城市的轴线布局夜店和自然地理特征,提出要在继承发展城市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十字轴的基础上,强化政治、文化与首都经济发展的职能,在其外围勾践“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神态带”
“两轴”是北京城市的精髓,应结合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的延伸,全面实现保护与发展,从空间布局上提现首都政治,经济,文化的职能发挥。
“东部发展带”北起怀柔,密云,重点发展顺义,通州,亦庄,东南指向廊坊、天津与区域发展的大方向一致,应是主要承接新时期的人口产业需求“西部生态带”与北京西部山区相联系,即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又联系了延庆、昌平、沙河、门城、良乡、黄村等。
应实现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调整改造,各级城镇主要发展高新技术,高教园区等环保型产业,为北京建成最合适人居的城市奠定基础。
“多中心”是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以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
北京的未来是很美的
北京规划局已定位四个方面,国家首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世界城市---世界级服务中心,世界级大都市地区的核心城市;文化名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首善之区。
经过北京市人民的努力,从2001-2050年左右,北京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