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百科名片乙酸又称醋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典型的脂肪酸。
被公认为食醋内酸味及刺激性气味的来源。
在家庭中,乙酸稀溶液常被用作除垢剂。
食品工业方面,在食品添加剂列表E260中,乙酸是规定的一种酸度调节剂。
[编辑本段]简介乙酸(acetic acid)分子中含有两个碳原子的饱和羧酸,是烃的重要含氧衍生物。
分子式C2H4O2,结构简式CH3COOH,官能团为羧基。
因是醋的主要成分,又称醋酸。
例如在水果或植物油中主要以其化合物酯的形式存在;在动物的组织内、排泄物和血液中以游离酸的形式存在普通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
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熔点16 .6℃,沸点117 .9℃,相对密度1.0492(20/4℃)密度比水大,折光率1.3716。
纯乙酸在16.6℃以下时能结成冰状的固体,所以常称为冰醋酸。
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四氯化碳。
当水加到乙酸中,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密度增加,直至分子比为1∶1 ,相当于形成一元酸的原乙酸CH3C(OH)3,进一步稀释,体积不再变化。
分子量:60.05分子结构:冰醋酸冰醋酸纯的无水乙酸(冰醋酸)是无色的吸湿性液体,凝固点为16.6 °C (62 °F) ,凝固后为无色晶体。
尽管根据乙酸在水溶液中的离解能力它是一个弱酸,但是乙酸是具有腐蚀性的,其蒸汽对眼和鼻有刺激性作用。
乙酸是一种简单的羧酸,是一个重要的化学试剂。
乙酸也被用来制造电影胶片所需要的醋酸纤维素和木材用胶粘剂中的聚乙酸乙烯酯,以及很多合成纤维和织物。
[编辑本段]历史醋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
乙酸发酵细菌(醋酸杆菌)能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现,每个民族在酿酒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发现醋——它是这些酒精饮料暴露于空气后的自然产物。
如中国就有杜康的儿子黑塔因酿酒时间过长得到醋的说法。
乙酸在化学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
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哲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详细描述了乙酸是如何与金属发生反应生成美术上要用的颜料的,包括白铅(碳酸铅)、铜绿(铜盐的混合物包括乙酸铜)。
古罗马的人们将发酸的酒放在铅制容器中煮沸,能得到一种高甜度的糖浆,叫做“sapa”。
“sapa”富含一种有甜味的铅糖,即乙酸铅,这导致了罗马贵族间的铅中毒。
8世纪时,波斯炼金术士贾比尔,用蒸馏法浓缩了醋中的乙酸。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过金属醋酸盐的干馏制备冰醋酸。
16世纪德国炼金术士安德烈亚斯·利巴菲乌斯就描述了这种方法,并且拿由这种方法产生的冰醋酸来和由醋中提取的酸相比较。
仅仅是因为水的存在,导致了醋酸的性质发生如此大的改变,以至于在几个世纪里,化学家们都认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质。
法国化学家阿迪(P ierre Adet)证明了它们两个是相同的。
1847年,德国科学家阿道夫·威廉·赫尔曼·科尔贝第一次通过无机原料合成了乙酸。
这个反应的历程首先是二硫化碳经过氯化转化为四氯化碳,接着是四氯乙烯的高温分解后水解,并氯化,从而产生三氯乙酸,最后一步通过电解还原产生乙酸。
1910年时,大部分的冰醋酸提取自干馏木材得到的煤焦油。
首先是将煤焦油通过氢氧化钙处理,然后将形成的乙酸钙用硫酸酸化,得到其中的乙酸。
在这个时期,德国生产了约10000吨的冰醋酸,其中30%被用来制造靛青染料。
[编辑本段]制备乙酸的制备可以通过人工合成和细菌发酵两种方法。
现在,生物合成法,即利用细菌发酵,仅占整个世界产量的10%,但是仍然是生产醋的最重要的方法,因为很多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规定食物中的醋必须是由生物制备的。
75%的工业用乙酸是通过甲醇的羰基化制备,具体方法见下。
空缺部分由其他方法合成。
整个世界生产的纯乙酸每年大概有500万吨,其中一半是由美国生产的。
欧洲现在的产量大约是每年100万吨,但是在不断减少。
日本每年也要生产70万吨纯乙酸。
每年世界消耗量为650万吨,除了上面的500万吨,剩下的150万吨都是回收利用的。
发酵法有氧发酵在人类历史中,以醋的形式存在的乙酸,一直是用醋杆菌属细菌制备。
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这些细菌能够从含有酒精的食物中生产出乙酸。
通常使用的是苹果酒或葡萄酒混合谷物、麦芽、米或马铃薯捣碎后发酵。
有这些细菌达到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 + O2 →CH3COOH + H2O做法是将醋菌属的细菌接种于稀释后的酒精溶液并保持一定温度,放置于一个通风的位置,在几个月内就能够变为醋。
工业生产醋的方法通过提供氧气使得此过程加快。
现在商业化生产所用方法其中之一被称为“快速方法”或“德国方法”,因为首次成功是在1823年的德国。
此方法中,发酵是在一个塞满了木屑或木炭的塔中进行。
含有酒精的原料从塔的上方滴入,新鲜空气从他的下方自然进入或强制对流。
改进后的空气供应使得此过程能够在几个星期内完成,大大缩短了制醋的时间。
现在的大部分醋是通过液态的细菌培养基制备的,由Otto Hromatka和Heinric h Ebner在1949年首次提出。
在此方法中,酒精在持续的搅拌中发酵为乙酸,空气通过气泡的形式被充入溶液。
通过这个方法,含乙酸15%的醋能够在两至三天制备完成。
无氧发酵部分厌氧细菌,包括梭菌属的部分成员,能够将糖类直接转化为乙酸而不需要乙醇作为中间体。
总体反应方程式如下:C6H12O6 → 3 CH3COOH更令工业化学感兴趣的是,许多细菌能够从仅含单碳的化合物中生产乙酸,例如甲醇,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与氢气的混和物。
2 CO2 + 4 H2 → CH3COOH + 2 H2O梭菌属因为有能够直接使用糖类的能力,减少了成本,这意味着这些细菌有比醋菌属细菌的乙醇氧化法生产乙酸更有效率的潜力。
然而,梭菌属细菌的耐酸性不及醋菌属细菌。
耐酸性最大的梭菌属细菌也只能生产不到10%的乙酸,而有的醋酸菌能够生产20%的乙酸。
到现在为止,使用醋酸属细菌制醋仍然比使用梭菌属细菌制备后浓缩更经济。
所以,尽管梭菌属的细菌早在1940年就已经被发现,但它的工业应用仍然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
甲醇羰基化法大部分乙酸是通过甲基羰基化合成的。
此反应中,甲醇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乙酸,方程式如下CH3OH + CO → CH3COOH这个过程是以碘代甲烷为中间体,分三个步骤完成,并且需要一个一般由多种金属构成的催化剂(第二部中)(1) CH3OH + HI → CH3I + H2O(2) CH3I + CO → CH3COI(3) CH3COI + H2O → CH3COOH + HI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也可以通过同样的反应生成乙酸酐。
因为一氧化碳和甲醇均是常用的化工原料,所以甲基羰基化一直以来备受青睐。
早在1925年,英国塞拉尼斯公司的Henry Drefyus已经开发出第一个甲基羰基化制乙酸的试点装置。
然而,由于缺少能耐高压(200atm或更高)和耐腐蚀的容器,此法一度受到抑制。
直到196 3年,德国巴斯夫化学公司用钴作催化剂,开发出第一个适合工业生产的办法。
到了1968年,以铑为基础的催化剂的(cis−[Rh(CO)2I2])被发现,使得反映所需压力减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并且几乎没有副产物。
197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建造了首个使用此催化剂的设备,此后,铑催化甲基羰基化制乙酸逐渐成为支配性的孟山都法。
90年代后期,英国石油成功的将Cativa催化法商业化,此法是基于钌,使用([Ir(CO) 2I2]),它比孟山都法更加绿色也有更高的效率,很大程度上排挤了孟山都法。
乙醇氧化法由乙醇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和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制得。
C2H5OH + O2 CH3COOH + H2O乙醛氧化法在孟山都法商业生产之前,大部分的乙酸是由乙醛氧化制得。
尽管不能与甲基羰基化相比,此法仍然是第二种工业制乙酸的方法。
乙醛可以通过氧化丁烷或轻石脑油制得,也可以通过乙烯水合后生成。
当丁烷或轻石脑油在空气中加热,并有多种金属离子包括镁,钴,铬以及过氧根离子催化,会分解出乙酸。
化学方程式如下:2 C4H10 + 5 O2 → 4 CH3COOH + 2 H2O此反应可以在能使丁烷保持液态的最高温度和压力下进行,一般的反应条件是1 50℃和55 atm。
副产物包括丁酮,乙酸乙酯,甲酸和丙酸。
因为部分副产物也有经济价值,所以可以调整反应条件使得副产物更多的生成,不过分离乙酸和副产物使得反应的成本增加。
在类似条件下,使用上述催化剂,乙醛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乙酸2 CH3CHO + O2 → 2 CH3COOH使用新式催化剂,此反应能获得95%以上的乙酸产率。
主要的副产物为乙酸乙酯,甲酸和甲醛。
因为副产物的沸点都比乙酸低,所以很容易通过蒸馏除去。
乙烯氧化法由乙烯在催化剂(所用催化剂为氯化钯:PdCl2、氯化铜:CuCl2和乙酸锰:(C H3COO)2Mn)存在的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
此反应可以看作先将乙烯氧化成乙醛,再通过乙醛氧化法制得。
丁烷氧化法丁烷氧化法又称为直接氧化法,这是用丁烷为主要原料,通过空气氧化而制得乙酸的一种方法,也是主要的乙酸合成方法。
2CH3CH2CH2CH3 + 5O2 4CH3COOH + 2H2O[编辑本段]命名乙酸既是常用的名称,也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规定的官方名称。
俗称醋酸(acetic acid),该名称来自于拉丁文中的表示醋的词“acetum”。
无水的乙酸在略低于室温的温度下(16.7℃),能够转化为一种具有腐蚀性的冰状晶体,故常称无水醋酸为冰醋酸,冰乙酸,冰形醋酸,乙酸冰。
乙酸的实验式(即最简式)为CH2O,化学式(即分子式)为C2H4O2。
常被写为CH3-COOH、CH3COOH或CH3CO2H来突出其中的羧基,表明更加准确的结构。
失去H后形成的离子为乙酸根阴离子。
乙酸最常用的正式缩写是AcOH 或HOAc,其中Ac代表了乙酸中的乙酰基(CH3CO)。
酸碱中和反应中也可以用HAc表示乙酸,其中Ac代表了乙酸根阴离子(CH3COO),但很多人认为这样容易造成误解。
上述两种情况中,Ac都不应与化学元素中锕的缩写混淆。
[编辑本段]易错点乙酸与“蚁酸”“己酸”不同①蚁酸(formic acid) = 甲酸(methanoic acid)化学式:HCOOH(HCO2H)②羊油酸(caproic acid) = 己酸(hexanoic acid)(百度小词典中译“乙酸”为“caproic acid”有误)化学式CH3(CH2)4COOH[编辑本段]物理性质乙酸在常温下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酸味的无色液体。
乙酸的熔点为16.6℃(28 9.6 K)。
沸点117.9℃(391.2 K)。
相对密度1.05,闪点39℃,爆炸极限4%~1 7%(体积)。
纯的乙酸在低于熔点时会冻结成冰状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