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4.26•【文号】文科技发〔2017〕9号•【施行日期】2017.04.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文科技发〔2017〕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本部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强化顶层部署,构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文化发展,我部编制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文化部2017年4月26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文化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力量。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到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加速了文化生产方式变革,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不竭动力。
目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科技基础仍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文化科技体制机制与文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加快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为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及《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构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强化顶层部署、优化资源布局、拓展创新领域、壮大人才队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价值引领。
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不断增强国家软实力。
需求导向。
深度融入文化建设主战场和科技发展大舞台,聚焦文化发展迫切需要,有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内容为王,技术制胜,追求文化产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创造为本。
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作为文化创造的基本要素,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不断适应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文化创意引发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意。
民生为先。
突出文化科技服务人民,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人民群众创造文化、享有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实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良性互动。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文化科技支撑实力进一步增强,文化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文化行业标准体系相对完备,文化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有效服务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驱动,以文化科技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协同创新、研发攻关、成果转化、区域统筹、人才培养等为主要构成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推进科技融入文化领域。
信息网络、智能制造、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文化领域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全面提升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文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得到加强,创意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有明显进步。
——全面支持文化创意融入实体经济。
发挥文化科技引擎作用,促进文化创意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体育业和特色农业等行业融合发展,赋予实体经济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突破重点技术。
围绕文化建设重大需求,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加强技术研发、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推动实施10至15项国家级科技重点项目,制定40项左右文化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幅提升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增长贡献率。
——实施重点工程。
着力实施文化创新、文化科技重点研发、文化大数据、文化装备系统提升、文化标准化、文化科技成果转化等6项工程。
——培养重点人才。
通过项目带动和平台建设,吸引和培养10至20名左右有重要影响的技术专家,1000名左右中青年科技骨干,凝聚一批优秀文化科技团队。
推动在10个以上艺术职业院校和相关高校设立文化科技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二、主要任务(一)加强协同创新强化文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发挥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各自优势,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文化企业集聚。
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
支持老字号等传统文化企业优化技艺、创新商业模式。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文化科技创新。
坚持产教对话、科教协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文化建设的科技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
探索文化单位与科技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新机制,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技术联盟等多种途径,建立协同创新关系。
建设文化科技创新综合载体。
按照优化布局、重点建设、分层管理、规范运行原则,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探索建立文化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建立文化科技创新联盟及区域性文化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文化科技社会组织建设。
培育文化科技领域市场化新型组织、研发服务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
发挥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用,支持国家自主创新区、高新区等向文化科技领域拓展。
加强文化艺术智库建设,引导科研机构、高校、研究院所、文化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社会组织参与文化科技创新活动。
促进国际合作。
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文化科技国际交流。
引导国内企业和国际优势企业加强文化领域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合作。
支持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和产品。
推进文化科技领域大众创新创业。
搭建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孵化器建设,支持“专、精、特、新”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文化科技领域大众创新项目。
(二)加强研发攻关布局文化科技基础性研究。
针对文化建设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进行前期技术预研。
加强文化科技基础性工作,开展科学考察与调查、科技资料整编。
开展对重大文化科技问题评议研究和文化科技软科学研究。
突破共性关键技术。
聚焦文化建设重大需求,制订文化科技融合重大项目指南。
推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专项,加强文化领域战略性前沿技术布局。
按期完成国家重大文化科技项目。
推动文化行业标准化建设。
加快文化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鼓励发展企业标准,构建较为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
加强标准的宣传和实施,增强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和应用水平。
(三)加强成果应用完善文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鼓励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相结合,联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在组织实施应用类科技项目时,明确项目承担者的科技成果转化义务。
促进各类研发主体优化成果转化流程,引导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通过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向文化企业转移技术。
依靠市场需求驱动,促进文化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建设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建立文化科技成果报告制度和文化科技成果信息系统,为社会提供成果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
探索建设国家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等领域的文化科技数据库建设。
推动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服务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推进先进技术应用于文化领域。
增强文化服务应用系统软件、专用材料、文化遗产发现与再利用技术、文化展览展示系统等高新技术及装备的应用。
重点开展“互联网+文化”行动,实施网络文化战略。
将发展网络文化列入全国艺术科学研究规划。
运用社会力量及全国艺术院校资源,形成艺术教育网上课程体系。
促进文化科技成果广泛融入实体经济。
开发文化科技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集成技术,增强相关产业文化科技含量。
推动动漫游戏、演出展演展陈技术等在设计、制造、科普、宣传、教育、体育、建筑、旅游和现代农业等领域中的集成应用,提升社区、乡村和景区等公共空间的文化品质。
(四)加强区域统筹优化区域布局。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各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文化科技区域发展格局。
推动东部地区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集群。
推动中西部地区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培育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和新兴产业。
构建区域文化科技战略合作机制,促进文化科技资源互享互通。
发挥文化科教扶贫兴边作用。
发挥文化科教在精准扶贫和兴边富民中的作用。
支持农民以“文创+科创+农创”模式创业致富。
依托现代技术推动贫困、边境地区数字文化旅游等业态发展。
借助全国和区域性产教对话平台,促进艺术院团、园区、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贫困、边境地区人才培养,为创业学生提供场地、商务、项目咨询及市场开拓服务。
(五)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多层次人才。
形成文化领域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科技创业人员和技能型人才梯次齐备的人才结构。
加大对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力度。
培养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人才,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提升管理人才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将传统工艺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培养纳入艺术职业教育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国家科技人才专项及其他人才项目,发挥高校院所、企业、园区基地优势,以文化科技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汇集和培养各层次人才,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机制。
建立文化科技专家资源库,支持高校设立文化科技交叉学科与专业,培养后备人才。
鼓励文化科技研发团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项目、国家科技进步奖等。
支持实施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
三、重点工程(一)文化创新工程加强创新研究。
实施200余项文化艺术应用对策研究及相关基础研究项目,提交“文化智库要报”及相关决策咨询报告,探索形成文化艺术智库体系。
开展“中国文化创新发展指数”研究。
出版《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
构建创新平台。
按照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建设20个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并认定30个文化部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