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之《忆江南》《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本篇课文共三首古诗词,《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
《忆江南》是白居易离开江南,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江南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本节课学习《忆江南》、《望洞庭》两首诗。
)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明白《洞庭湖》中的三个比喻句。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学习注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件与想象,引导学生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2.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通过讨论找出《望洞庭》中的三个比喻句。
3.明白“山水”是偏义复词,偏指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白居易对江南的赞美与怀念。
2.体会刘禹锡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教学重点:1.通过课件与想象,引导学生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2.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通过讨论找出《望洞庭》中的三个比喻句。
教学难点:明白“山水”是偏义复词,偏指山。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独坐敬亭山》,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词《忆江南》和一首诗《望洞庭》。
首先我们学习《忆江南》这首词,《忆江南》的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
二、学习《忆江南》1.教师示范朗读2.作者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白居易在五十岁至五十五岁期间,曾先后在杭州、苏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长官),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忆起这段令人愉快的时光。
这首《忆江南》是他在六十七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的。
找学生谈谈通过创作背景能够对诗有怎样的了解,点出“风景旧曾谙”的原因。
创作背景对你了解这首词有帮助吗?什么帮助,哪位同学来谈一谈?教师总结:谙是熟悉的意思,通过创作背景我们知道白居易曾在江南呆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他说“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那么,白居易所熟悉的江南风景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引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学习“日出江花红胜火”(1)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日出江花红胜火”。
在吟诵、想象画面及观看图片中,体味诗词的魅力。
(2)对“日出江花红胜火”进行逐词分析,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词意了解诗意进行翻译。
再次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日出”什么意思?“江花”呢?太阳出来了,阳光散在江花上,花朵怎么样?(更加艳丽)艳丽到什么程度?(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你能尝试着翻译一下这句吗?4.学习“春来江水绿如蓝”(1)为什么说“绿如蓝”呢?绿色就是绿色,蓝色就是蓝色呀。
(2)找同学回答。
蓝是一种植物,叶蓝绿色。
引导学生明白“春来江水绿如蓝”指江水像蓝草一样碧绿。
多媒体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湖水的碧绿。
(3)引出作者的感受:“能不忆江南?”白居易面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发出怎样的感慨,谁来说一说?(能不忆江南?)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反问句)你能尝试着翻译一下吗?(我怎能不回忆江南呢?)表达了白居易怎样的感情?(赞美与怀念)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感受江南的美景,体会作者的表达之妙。
让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词,感受白居易对江南的赞美与怀念!6、欣赏《忆江南》歌曲《忆江南》是一首词,词又称长短句,可以配乐吟唱,下面让我们欣赏歌曲《忆江南》。
三、学习《望洞庭》1.找学生朗读《望洞庭》,教师点评。
2.自学易错字、注释,找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出示ppt(1)请大家自学本首古诗,找出易错字,思考书写这个字应注意的地方。
(2)自学本首诗中的注释。
学生分享注释成果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翻译“湖光秋月两相和”,借助图片感受和谐之美。
3.小组讨论,找出比喻句与不懂的地方。
(1)这首诗中有几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把湖面比作镜子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通过这三个比喻句,你能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怎样的感情?(喜爱与赞美)(2)有不懂的地方,请标注出来。
如:为什么说像未曾打磨的镜子?(“镜未磨”指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古时候的镜子是铜制的。
未经打磨的铜镜看起来比较模糊,会有一种朦胧美。
)4.引出知识点:偏义复词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的译文“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的君山苍翠无比,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引发学生思考“这里是指山翠还是山水翠?”(山翠)引出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做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一个词的意思,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这里的“山水”是偏义复词,偏指“山”。
4.有感情的朗读本诗古诗词三首之《忆江南》《望洞庭》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诗词的意思基本能理解。
但对“词”这种文学样式接触的比较少,真正地理解古诗词的意思,感悟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还不够深入。
其次,正确、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需要对进一步引导学生诵读古诗。
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诗意、诗情的领悟,对语言思维的拓展。
另外,很多同学没有见到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等画面,需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更能体会美景。
古诗词三首之《忆江南》《望洞庭》效果分析在讲解《忆江南》这首词时,通过想象画面和多媒体的辅助,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美景,深刻体会到了白居易对江南的赞美与怀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词可以配乐吟唱,让学生欣赏了歌曲《忆江南》,学生有了兴趣,学起来会更轻松,更快乐。
在学习《望洞庭》一诗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生字,注释了解古诗,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通过讨论找出《望洞庭》中的三个比喻句。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本篇课文共三首古诗词,《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
《忆江南》是白居易离开江南,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江南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本节课学习《忆江南》、《望洞庭》两首诗。
)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明白《洞庭湖》中的三个比喻句。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学习注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件与想象,引导学生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2.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通过讨论找出《望洞庭》中的三个比喻句。
3.明白“山水”是偏义复词,偏指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白居易对江南的赞美与怀念。
2.体会刘禹锡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教学重点:2.通过课件与想象,引导学生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2.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通过讨论找出《望洞庭》中的三个比喻句。
教学难点:明白“山水”是偏义复词,偏指山。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古诗词三首之《忆江南》《望洞庭》测评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
tíng tíng yù lì dà tíng guǎng zhòng shuǐ tán qīng luó二、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看谁写得多。
虫:广:三、填空。
《望洞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山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试找出以下运用比喻的诗句中的本体和喻体:1、“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中,诗人把()比喻成未经打磨的铜镜。
2、“白银盘”是喻体,它的本体是(),作者同时把()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四、默写《忆江南》并回答问题。
1.默写: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画面。
课后反思在学习《望洞庭》一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描写的意境,还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忆江南》这首词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对此,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
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找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练唱《忆江南》,学生有了兴趣,学起来会更轻松,更快乐。
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基于以上对语文课程标准和对学情及教材的分析,本节课我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强调引导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