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奴隶制社会)第二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考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第5课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第6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7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七、考纲: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9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十、考纲:(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

第12课新时期民主法治的重建与完善第13课“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十三、考纲:(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第五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16课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十五、考纲:雅典民主政治。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2、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第17课维护奴隶主统治的罗马法十六、考纲: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1)、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2)、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六单元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第18课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十七、考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1689年)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

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附表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附表二:国王、议会、内阁的权力及相互关系第19课美国的联邦制十八、考纲: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政府的建立: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

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二、美国1787年宪法: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1787年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第20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十九、考纲: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三、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

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四、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第七单元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二十、考纲:《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

一. 工人运动的兴起1、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2、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1825年)3、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4、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①德意志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①阐明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②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目标:共产主义;③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④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⑤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共产主义。

3、《共产党宣言》的意义: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②首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③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走向科学;⑤极大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三、巴黎公社的建立和失败1、建立背景:①法军在普法战争中全面溃败;②资产阶级掌权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③巴黎工人武装起义。

2、巴黎公社成立:①民主选举产生巴黎公社;②既是立法机构,也是行政机构;③可根据选民要求随时罢免公社委员。

3、公社措施:颁布保护工人利益的法令;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警察、常备军和征兵制。

4、巴黎公社的失败:公社领导人决策失误;没有得到巴黎附近农民的支援;普军和反动派双重镇压。

5、巴黎公社的意义: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22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二十一、考纲:俄国十月革命。

一、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1、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农奴制参与浓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俄国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加速器。

2、二月革命(1)、作用: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2)、影响: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问题: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参与战争;无法解决危机。

3、十月革命:①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②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形势;③列宁适时提出《四月提纲》;④临时政府镇压革命;⑤攻克冬宫。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1、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选举产生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首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胜利后的革命措施:退出一战;镇压反革命活动;将银行、铁路和国有大企业收归国有;实行贸易垄断。

三、十月革命的影响:①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②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二次飞跃;③俄国迅速实现现代化,为改变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奠定了基础;④打击了国际反动势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一个缺口;⑤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上落后国家、殖民地国家的革命浪潮。

第八单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3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十二、考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一、“冷战”的主要表现:(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二、国际局势的持续紧张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德国一分为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朝鲜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越南战争,两个阶段:对法、对美)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第24课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二十三、考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西欧面临东(苏联)西(美国)方的威胁和控制。

2、过程:①1952年《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②1957年《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③1967年,三者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3、影响:①西欧国家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②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③20世纪70年代初,欧共体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共同政策;④20世纪80年代后,防务合作纳入欧共体议事日程。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经济发展原因(1)、外部原因:美国对日本的惩办和民主改革(铲除落后的封建因素);美国改变对日政策(减少战争赔偿;发还拆迁的工业设备;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大量在日采购军需品,随之西方掀起采购物资热)。

(2)、内部原因:日本政府对经济的推动(重视教育;加大政府投资;大规模引进战后科技革命中的新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外交政策变化:1951年,美日媾合,日本追随美国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自主外交” 70年代初,“多边自主外交” 70年代末,“全方位外交”80年代初,提出迈向政治大国的目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万隆会议宣告第三世界诞生(1955年);新独立国家要求摆脱美苏控制,走独立自主、不结盟的道路;政治领导人的不懈努力。

2、形成:1961年,贝尔格莱德不结盟国家第一次首脑会议,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宗旨和原则:独立、自主、非集团4、内容:支持各国人民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5、奋斗目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973年提出)6、影响:①规模不断扩大;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③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④美苏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初露端倪。

第25课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二十四、考纲: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2、东欧剧变:(1)、实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2)、现象:1989年波兰剧变;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解体;罗马尼亚政府被推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