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摘要: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的定义及各自特征,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城市设计对建筑创作的指导意义。
之后结合了调研参观过的苏州博物馆作为案例得出现代建筑创作之路的根本。
建筑创作是基于城市设计大框架下的创作和创新,在城市设计的宏观引导和制约下,要根植于文化,突显城市的特质性,延续城市的文脉和文化内涵。
Summa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ctual case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space design technique i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such as looking for a combination of modern and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balance, strive to create a full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Using walks in scen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such as foil, rich construction. Refer to the ca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museum, through the actual case to reflect the landscape space design techniq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easibility. Finally to search a kind of Chinese artistic conception.关键词:城市设计Keyword: urban design一、关于建筑创作1、定义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
它所创造性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更少的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
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2、特点首先是创作性。
作为一门属于创新创造范畴内的一门学科,所仰赖的是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其目的是以不断地创新来发展工作对象的内部空间和外在形式,达到丰富人们生活的目的。
二、关于城市设计1、定义在大师们眼中城市设计被赋予了这些定义:美国凯文·林奇教授认为:“城市设计专门研究城市环境的可能形式”。
芬兰建筑史沙里宁认为“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的要求考虑建筑与空间”。
英国建筑师弗·吉伯特对城市设计的表述更为具体,他认为“城市设计主要是研究空间的构成和特征”“城市设计的最基本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设计,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城市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考虑这个构图有恰当的功能,而且要考虑它有令人愉快的外貌”。
在我看来,城市设计是指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城市。
它是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
不仅要考虑其本身,还要考虑与其他物体的关系,不是二维空间的设计,而是要考虑空间。
城市设计的内容有土地利用,交通和停车系统,建筑的体量和形式以及开敞空间的环境设计。
三、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1、在空间形态上的连续性物质层面上来说,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关于实体、空间以及两者的关系。
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内容有着重合的部分,两者的工作对象和范围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呈连续性的关系。
事实上,建筑立面是建筑的外壳和表皮,但又是城市空间的内壁。
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互相交融,隔而不断。
因此,城市空间环境是一个有机体。
(引自王建国著《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2、在社会、文化、心理上的联系从主体方面看,人堆城市和建筑的知觉体验也具有一种整体连续性关系,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处在城市建设的不同层次,它们通过相互的影响和干预来达到一种整合的效果。
3、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不同3.1 设计对象不同。
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的全部空间。
从空间地域角度,要分化为市区、分区、地区、地块、地带等;建筑设计的对象是建筑本身及其周围。
3.2 设计深度不同。
城市设计一般做到方案及概念性设计的深度,表达出形体空间的具体形象及相互关系;而建筑设计应做到技术设计和施工图3.3 设计的范围内容不同。
城市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还要为除了建筑设计以外的一切公共活动空间内的专项设计提供指导,从而能塑造出完整、和谐、美丽的城市空间环境。
建筑设计专注于建筑本身的比例、尺度和细部构造等。
3.4 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城市设计并不直接设计建筑,但是却对其区位、布局、功能、形态,包括体量、色彩、质地及风格等提出合理的控制与引导要求。
要实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那么建筑实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关键不在于一楼一房本身的优劣,而是建筑体和构筑物的群体效应,如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
组织建筑群体时,既要考虑其在城市环境中的历史文脉,也要考虑其环境文脉。
(引自城市规划会刊《城市特色与建筑保护》)(1)定位,包括建筑物在特定空间的地位、方位及主要出入口等。
(2)定量,主要是建筑体量与空间环境容量相适合。
(3)定形,主要是形式,也包括风格等。
(4)定调,主要是色调,也包括格调、韵律等。
四、案例简介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借助于城市设计五要素(区域、路径、边界、地标、节点)来分析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1从宏观层面看苏州博物馆1.1区域要素苏州地处江苏省东南门户,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文化中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
其具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韵今风、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和谐发展的国际城市。
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处文化历史悠久的老苏州古城街道,应反应苏州城市文化特色,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需要与现代意识的结合。
新馆从整合吴文化精神符号入手,在历史与美学、新与旧之间建立一种整体比照和联系:总体庭院布局与四周的古城保持相似的格局,空间四合院与园林庭院的交融,现代技术与传统要素的组合,表达出园林、建筑、水景三位一体整体处理而达到的空灵淡泊意境。
这些使苏博新馆建立起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生活的内在联系,成为苏州城市整体文化系统的一分子。
表达了传承与创新,“苏味”与现代并存的现代主义特征,展示了继承和创新的进步主题。
1.2 路径要素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紧邻太平天国忠王府,与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一墙之隔,选定在齐门路与东北街交叉口地块,即在老馆基础上向西扩展至齐门路。
其优点是:一,地理位置上的优势突出,沿林顿路,东北街,忠王府,拙政园,狮子园连成一体,形成旅游大区域;二,新馆区与老馆区连接紧凑,融成一体,利于建筑空间的延续;三,可以使东北区沿河地域保留下来,更好的保留传统风貌,营造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选择这样一个敏感的地段,是想通过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改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处的周边街区环境,同时也可以提升文化古城的优势。
2从中观层面看苏州博物馆2.1 边界要素图一、二:苏州博物馆新馆整体布局该地块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经典的园林瑰宝比肩相邻。
用地边界形状为不规则巨型,占地面积约10750平面。
为塑造与周边境相一致的苏州民居风格,新馆承袭了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运用母体重现,协调色彩统一,保留了与临近建筑的统一色彩。
考虑与周围建筑的高度的融合,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m 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m,做到“不高,不大,不突出”。
新馆不会与苏州的传统风貌比高低,而是融入古城风貌,它无论在高度、色彩、体量、风格上都与古典园林相得益彰。
最终形成的效果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2.2 地标要素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一个现代公共建筑,一个要求与苏州传统园林相结合,强调民族性的现代建筑,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诠释,一种空间,一种意象表征。
由于新馆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地的传统建筑整体上是延续了上千年的白墙灰瓦、黑白灰组合的格调。
对于新馆的建筑风格,设计师提出了“精神上很中国,形式上极为现代的建筑”。
新馆的屋顶在造型上传承了江南民居粉墙黛瓦格调的主要色彩,运用独特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等众多多边几何构成方法,来表达错落有致的江南传统屋顶建筑特色。
整体建筑风格通过抽象化、几何化、简约化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现代主义的改造,使其具有富有几何感的雕塑外形的风格,将装饰引入建筑,也为现代主义建筑拓展道路。
新材料的使用是现代建筑的一大标志。
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韵味。
屋顶瓦片采用了“中国黑”的花岗岩石,这种岩石黑中带灰,与苏州的粉墙黛瓦搭配起来也格外协调。
3从微观层面看苏州博物馆3.1 节点要素3.1.1 空间节点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群由三大块组成: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形成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庭院的空间布局形态。
“对称性是古典主义的一个原则,而非对称性则是现代语言的一个原则。
”从总体风格上来看,以新馆粉墙黛瓦的墙体和江南小庭院围合而成的建筑群与建筑布局的非对称性彰显了新馆其现代性和民族性交融的特征。
在空间组织上采用园林式的空间组织方式,通过以建筑平面铺开、廊道串连为基础,室内外空间作为整体,视线设计作为核心的一套设计手法。
通过长廊空间的不同处理及长廊终点视觉内容的差异巧妙地明确了流线的主次。
3.1.2 景观节点馆内取自古画景观图式的庭院山水布局,八角塔身内部造型的展室,巨大的漏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叠石,与几何形体相互组合,这种象征手法是装饰性的,从属于建筑的雕塑性外表,实质上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处理手法。
新馆园林的设计采用了一直以来以水景景观为主的园林设计手法,自拙政园引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要素基础上精心打造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八角凉亭、直曲小桥、竹林等组成,这些景观要素构成了整个庭院园林景象丰富的层次空间。
达到了“小中见大,以少胜多,闹中取静”的效果。
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没有脱离开中国人文的气息和神韵。
参考文献:[1]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2] 王建国著. 《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3]凯文・林奇著.《城市的意向》.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